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精诚所至,顽石可开

【作者】 廖俊梅

【机构】 吴林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师不要总是叮咛、检查、监督、审查他们。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语)
  提起王堂隆,凡是教过他的教师没有一个不深深记得他的。刚接手带他时,没等我先了解他、认识他,他已闯入我的视线:上课总是迟到,且慌慌张张、左碰又撞地来到位上坐下后并不安定,仍左顾右盼、龇牙咧嘴、“滔滔不绝”。我不想“打草惊蛇”——严格的说我不想在学期刚开始就像其他教师一样认为他“无药可救”、而“判他死刑”。我执拗的坚信“没有不可教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因此,我把他当成我第一个授导学生,并暗地里地对他进行了全面调查:
  王堂隆:男,12岁,六年级2班。他家住峄城文昌小区。父亲是林美公司经理,母亲干个体——茶社。父母忙于工作很少顾及他的学业。家庭教育严重缺乏。经常上网玩游戏,致使眼睛已严重近视。他活泼开朗、聪明伶俐、具有感召力,在班级里小有影响(负面的)。带的教师都因他课上太不遵守纪律而大伤脑筋。
  针对以上调查分析,我尝试着采取以下思想引导教育措施:
  一、宽容、忍耐。对于王堂隆这种情况,若采用“打”、“压”的措施,不仅无济于事,还会削弱他的学习动机。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自制力较弱,因此,我选择了宽容与忍耐,容忍他的种种缺点。见他“恣意妄为”,我会用眼神、手势会意不要再这样,他若不听,我就表现很难过,让他知道老师因为他而是多么的用心,继而“视而不见”。结果他就不好意思再“作恶”了。“恶语伤人六月寒”,批评、挖苦、惩罚只能强化他的缺点和逆反心理。
  二、诚心、尊重。有效的教育是建立在充分尊重,真诚的相互沟通,获得认同和合作的基础上。如采取强制,管束等到方式教育,其效果是肯定不佳的,也和时代的主体教育精神相违背的。以前,王堂隆上课听到的批评多表扬少,常常受到师生的歧视甚至嘲笑。久而久之,逆反心理严重,因此在思想上与老师对立,有时破罐子破摔,索性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学。我“对症下药”,——关爱他、尊重他,诚心和他做朋友,抓住一切机会鼓励他:能按时上课,就给他一个亲切的微笑;发现五分钟没做小动作,就当面给他鼓励;见他认真听课就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回答对了,我就真诚的在全班表扬他…渐渐的他对我解除了戒备之心,对我所教的学科感起兴趣来。
  三、坚持不懈。当然在努力的过程中仍不免有些反反复复、时起时落,可一经发现我就及时诱导,做到防微杜渐,不断激励他:好习惯要坚持才能成为行为;学习也要积少才能成多;要对自己充满自信,信心比黄金货币更重要(温总理说);引导他看到自身的价值(和他谈话:让他看到由于自己的遵守纪律,班级是多么美好,教师是多么开心)。
  通过一学期的辅导,王堂隆似乎被唤醒,他变了:迟到明显少了,虽然偶尔还有;课上闲话少了;能专心学习了;师生说他 “不是”少了;他见了我似乎总是不好意识,会冲我会心的笑;他自信多了、沉着多了、好学多了;经常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班级似乎少了点什么,那就是以前的王堂隆不见了。我相信期末他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收获。
  如果要问我导师感言是什么?我会由衷的说:因材施教,真情唤醒;精诚所至,顽石可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