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王 红
【机构】 神木第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也很普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这个平台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目的以及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对“有效性”的最好注释。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千千万万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抓准“三点”,即重难点、切入点、读写结合点,是笔者多年来探索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
一、定准重难点——“咬定青山不放松”
确定好重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确定一堂课的重难点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要求:培养语文素养的要求,这是方向;教材的要求,这是依据;学生的需求,这是核心。
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教师要能准确把握小学语文学科、教材、教学的性质、规律、特点、重点、难点、要点等。特别是新教师一般在把握“双基”(拼、点、字、词、句、段、篇、修等基础知识和识、书、读、听、说、写等基本能力)上容易忽视,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备课和上课时要特别注意确定要教学和训练的双基内容,并一一落实,切忌浮在思想、情感、情节等的表面上。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其次,确定教学重难点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的重难点。如《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自读感悟,体会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对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来说较容易。对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理想的风筝与刘老师有什么联系等这些问题,学生理解有难度,需要老师合理利用资源,巧妙设计,层层深入,突破难点。针对这样的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就确定为“通过典型事例,从细节中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咬定青山不放松”,教学设计的形成,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以效益为核心。唯有如此,实现有效教学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找准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选好切入点,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之一。教师该做的如叶圣陶所言:“惟在启发诱导”,用一两个能牵动、覆盖全文的线索或问题去引导学生解决一堂课的重点难点目标,每堂课学生获益不求多只求好,长此以往,必能厚积薄发,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为文本:
1.从标题切入。标题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标题,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鞋匠的儿子》,可以紧扣标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不与《钱学森》《詹天佑》相同,以人名为题,却以《鞋匠的儿子》为题?紧扣标题,就能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设计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
2.从中心句切入。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如在《詹天佑》这篇课文中,篇首“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中心句,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体现在哪儿?这就是教师组织学生研读的主话题;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的,这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现方法;《烟台的海》采用变序教学,直奔结尾中心段——“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然后在欣赏四季的美景中层层感悟。将诗歌中“一咏三叹”的表现形式运用于本课教学,从而突破难点,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中心。
3.从重点语段切入。重点语段大多是思想内容精深、表现手法高超、令人击掌赞叹的语段。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可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精心设计,对教材进行一番大胆的“剪裁”。如教学《钱学森》时,教师引导学生直奔重点语段——钱学森的语言,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赏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味,体味主人公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
4.从过渡段切入。有些课文结构严谨缜密,段落之间还巧妙地安排了过渡段,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相连,又概括了主要内容,标明了关键之所在。教学时可以从过渡段切入,双向扩展,读懂文章。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有一个显著过渡段。教学时,可从过渡段切入,分三步组织教学:①解题设疑,切入中间;②双向推进,理解内容;③读议首尾,明确中心。
三、把准读写结合点——“要把金针度与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品味语言文字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学习和领悟作者的写法,迁移运用。
“要把金针度与人”,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获得自主作文的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层次仿写
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仿写。
1.仿写句子。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还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不断丰富、积累词汇量及修辞手段。如教学《孔子游春》一文,第二自然段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对大自然进行了赞美,我让学生仿照“ 是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赞美大自然,学生有样板可模仿,灵感自然也来了,如:“飘渺的云雾是她披着的轻纱,震耳的雷声是她响亮的话语?,广阔的碧空是她和蔼的脸庞,巍峨的高山是她健美的臂膀,清澈的湖水是她美丽的衣裳;淅沥的雨水是她辛勤的汗水;清脆的鸟语是她美妙的歌声……孔子论水一段也非常精彩,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仿写“水滋润万物,孕育天地,它好像很仁慈?;水遇到阻拦,或慢或转,它好像懂得谦和礼让;水满则溢,它好像懂得知足常乐……”
2.仿写段落。
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也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如教学《敦煌莫高窟》一课时,学习了中心句后,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学习“围绕中心句写清楚一段话”;教学《早》时,我便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按方位顺序描写的,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卧室。这样的训练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体现了有效仿写。
(二)想象补空
读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读写结合的方法很多,可以对课文中一个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和发挥,可以给课文续写,或假设另外一种情况进行写作,也可以填补课文的空白点。根据课文内容,对文中没有继续说下去或没有说出的部分展开想象,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写作方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不仅对作文极其重要,也与创新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利用课本内容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如教学《炮手》一课时,抓住“苍白”、“煞白”、“惨白”这些描写神态变化的词语,让学生通过想象“如果你是炮手,你的心里在想什么?”进行补写,引导学生走进了炮手的内心世界,体会了炮手复杂的心情变化,逐步感受炮手的奉献精神。
(三)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指引导学生把课文的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进一步地挖掘。这既是对课文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又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种好形式。
1.续写。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地续写,对于发挥孩子的创造性、发展孩子的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学《凡卡》一文,梦醒以后,故事会怎样发展?学生可以续写。
2.写感想。
待学生读懂全文后,可以随机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如学习《船长》一文后,我让学生写一写“哈尔威船长,我想对你说——”,学生都发自内心的把自己对哈尔威船长的敬意表达出来,从而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得更加深刻。
学完《钱学森》、《海伦.凯勒》等课文后,我还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直接抒发学生从文中领悟到的情感。学生不但表达能力提高了,而且对文章的理解领悟也提高了一个层次。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古今中外为师者永恒的课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这个平台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目的以及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对“有效性”的最好注释。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千千万万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抓准“三点”,即重难点、切入点、读写结合点,是笔者多年来探索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
一、定准重难点——“咬定青山不放松”
确定好重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确定一堂课的重难点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要求:培养语文素养的要求,这是方向;教材的要求,这是依据;学生的需求,这是核心。
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教师要能准确把握小学语文学科、教材、教学的性质、规律、特点、重点、难点、要点等。特别是新教师一般在把握“双基”(拼、点、字、词、句、段、篇、修等基础知识和识、书、读、听、说、写等基本能力)上容易忽视,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备课和上课时要特别注意确定要教学和训练的双基内容,并一一落实,切忌浮在思想、情感、情节等的表面上。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其次,确定教学重难点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的重难点。如《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自读感悟,体会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对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来说较容易。对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理想的风筝与刘老师有什么联系等这些问题,学生理解有难度,需要老师合理利用资源,巧妙设计,层层深入,突破难点。针对这样的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就确定为“通过典型事例,从细节中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咬定青山不放松”,教学设计的形成,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以效益为核心。唯有如此,实现有效教学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找准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选好切入点,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之一。教师该做的如叶圣陶所言:“惟在启发诱导”,用一两个能牵动、覆盖全文的线索或问题去引导学生解决一堂课的重点难点目标,每堂课学生获益不求多只求好,长此以往,必能厚积薄发,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为文本:
1.从标题切入。标题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标题,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鞋匠的儿子》,可以紧扣标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不与《钱学森》《詹天佑》相同,以人名为题,却以《鞋匠的儿子》为题?紧扣标题,就能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设计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
2.从中心句切入。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如在《詹天佑》这篇课文中,篇首“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中心句,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体现在哪儿?这就是教师组织学生研读的主话题;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的,这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现方法;《烟台的海》采用变序教学,直奔结尾中心段——“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然后在欣赏四季的美景中层层感悟。将诗歌中“一咏三叹”的表现形式运用于本课教学,从而突破难点,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中心。
3.从重点语段切入。重点语段大多是思想内容精深、表现手法高超、令人击掌赞叹的语段。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可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精心设计,对教材进行一番大胆的“剪裁”。如教学《钱学森》时,教师引导学生直奔重点语段——钱学森的语言,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赏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味,体味主人公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
4.从过渡段切入。有些课文结构严谨缜密,段落之间还巧妙地安排了过渡段,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相连,又概括了主要内容,标明了关键之所在。教学时可以从过渡段切入,双向扩展,读懂文章。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有一个显著过渡段。教学时,可从过渡段切入,分三步组织教学:①解题设疑,切入中间;②双向推进,理解内容;③读议首尾,明确中心。
三、把准读写结合点——“要把金针度与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品味语言文字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学习和领悟作者的写法,迁移运用。
“要把金针度与人”,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获得自主作文的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层次仿写
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仿写。
1.仿写句子。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还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不断丰富、积累词汇量及修辞手段。如教学《孔子游春》一文,第二自然段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对大自然进行了赞美,我让学生仿照“ 是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赞美大自然,学生有样板可模仿,灵感自然也来了,如:“飘渺的云雾是她披着的轻纱,震耳的雷声是她响亮的话语?,广阔的碧空是她和蔼的脸庞,巍峨的高山是她健美的臂膀,清澈的湖水是她美丽的衣裳;淅沥的雨水是她辛勤的汗水;清脆的鸟语是她美妙的歌声……孔子论水一段也非常精彩,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仿写“水滋润万物,孕育天地,它好像很仁慈?;水遇到阻拦,或慢或转,它好像懂得谦和礼让;水满则溢,它好像懂得知足常乐……”
2.仿写段落。
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也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如教学《敦煌莫高窟》一课时,学习了中心句后,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学习“围绕中心句写清楚一段话”;教学《早》时,我便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按方位顺序描写的,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卧室。这样的训练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体现了有效仿写。
(二)想象补空
读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读写结合的方法很多,可以对课文中一个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和发挥,可以给课文续写,或假设另外一种情况进行写作,也可以填补课文的空白点。根据课文内容,对文中没有继续说下去或没有说出的部分展开想象,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写作方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不仅对作文极其重要,也与创新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利用课本内容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如教学《炮手》一课时,抓住“苍白”、“煞白”、“惨白”这些描写神态变化的词语,让学生通过想象“如果你是炮手,你的心里在想什么?”进行补写,引导学生走进了炮手的内心世界,体会了炮手复杂的心情变化,逐步感受炮手的奉献精神。
(三)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指引导学生把课文的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进一步地挖掘。这既是对课文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又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种好形式。
1.续写。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地续写,对于发挥孩子的创造性、发展孩子的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学《凡卡》一文,梦醒以后,故事会怎样发展?学生可以续写。
2.写感想。
待学生读懂全文后,可以随机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如学习《船长》一文后,我让学生写一写“哈尔威船长,我想对你说——”,学生都发自内心的把自己对哈尔威船长的敬意表达出来,从而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得更加深刻。
学完《钱学森》、《海伦.凯勒》等课文后,我还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直接抒发学生从文中领悟到的情感。学生不但表达能力提高了,而且对文章的理解领悟也提高了一个层次。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古今中外为师者永恒的课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