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作者】 陈 芳

【机构】 安义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兴趣是学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动力,是学生学习内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教师就应注意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天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关键词:学习兴趣   地理教师   教学方法 
  自古以来, 人们把“上知天文、下通地理” 作为一个人知识渊博的标志。可见, 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早为人们所认识。初中地理教材涉及的内容比较繁杂,难点较多,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的人生观尚没有最终形成,学习目的也不够明确,他们往往从好奇心、兴趣、爱好等情感因素出发,决定对某个学科的学习态度。郭沫若说: “兴趣出勤奋, 兴趣出天才”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 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并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和爱好对于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推波助澜作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一、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理挂图、板图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起到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长江的内容时,老师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象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容易泛滥”,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投影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运用投影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传统教法中,解决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语言讲,即使挂图、板图也无法跳出静的框框。若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投影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象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如讲“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世界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这一问题时,可制作一幅旋转片,把绘有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地球示意图投影片作为底片,把绘有太阳光线和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的投影片作为旋转片,演示时转动旋转片,使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逐渐南移,可见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由最高值逐渐变小,白天时间逐渐变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范围越来越小,南半球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上时,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中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昼夜平分;当太阳直射点继续难移到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最短,北极圈以内全是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本来一个很难讲的问题,通过投影演示,使学生耳闻目睹,重难点迎刃而解。      
  三、用易记的诗歌、谚语、谜语、顺口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诗词歌赋,琅琅上口。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意境,湍湍急流,秀丽风光一览无余;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油然而生。短小精悍的成语也会使教学过程增辉添彩。如“沧海桑田”描述了地壳的运动;冷锋过境时,形容天气用“风雨交加”;讲地球运动时用“星移斗转”;讲海陆间循环用“百川归海”。引用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四、利用乡土地理和课外活动,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乡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河道污染,白色污染,噪声污染等,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通过调查使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诸多活动都可以使地理课的教学就会变得有声有色,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炉。
  总之,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克服各种困难提高效率的催化剂。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就会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就会主动的探求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谢树平.研究性课程的构建.《教育研究》,2008.6
  [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地理教学》,2008.8 
  [3]程祥清.中学生地理兴趣的激发.《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