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田 婷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现代信息技术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新的变化,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平台。而小学数学教学由于其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缺乏兴趣,难以理解,使得信息技术的引入成为了必然,具体表现为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中的使用。然而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若干变化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俨然成为一种“时尚”,一旦有公开课、实验课、教研课等,必用多媒体,而其中得失,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的注意,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够保证多媒体手段更好地优化课堂促进教学。
        一、 存在的问题
        1、教学受多媒体课件的牵制,课堂不够开放。
        在《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很多关于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有的把梯形分解成两个三角形,分别求出其面积,得到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为:1/2ah+1/2bh,这里a, b, h分别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有的学生通过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到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为:1/2(a+b)h。对于前面一种方法,教师就“嗯”了一声,表示同意,而对于第二种方法则大加赞赏“很好”,随即用电脑演示出了第二种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这不免给人一种印象:电脑中没有的方法就不要解释了吗?电脑中没有的方法就不是好方法吗?
        2、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
         这是一节《角的初步认识》课,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说:“今天我们将会有一个新朋友,他将会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猜猜他是谁?”接着电脑出示了“喜羊羊”形象,“喜羊羊”和大家热情地打招呼:“嗨!大家好!我是喜羊羊。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好吗?”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所有的问题都是由喜羊羊提出的。整节课,师生双向交流少了,学生没有或较少有质疑和提问的机会。
        3、忽视课件制作细节,有时“直观”也尴尬。
        小学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这部分的内容大致包括两部分,首先是“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认识”,而后是“角的认识”,主要包括定义、符号表示方法,和比较角的大小。在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出示问题1:“过一点可以做(  )条直线。”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纸上试着画画,而后汇报,得出“过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并用多媒体演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接着,教师又出示了问题2:“过两点可以作(  )条直线。”同样让学生独立思考,试画,然而这时却出现了问题。当学生汇报时出现了“一”、“二”、“二十”,甚至无数的答案。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我先连接两点的最上端,再连接两点的最下端,这样就得到了两条,再把中间的两点连接起来、、、、、、”听了这个回答,再看多媒体大屏幕上的两个点,原来,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些,制作课件时,教师特地画了两个大大的点;而学生现在还不能理解点是没有大小的,因此出现了上述学生的回答。
        授课教师只好说:这里的点太大了。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随即进行了演示,一条直线穿过两点的中间。可是学生看着大屏幕还是似懂非懂......
        4、遭遇“突然”。
        一节课上多媒体正在演示,电脑突然死机了,教师只有启动电脑,可是电脑好了,却又找不到教学文件了,没办法,只好去请人来帮忙,课堂中几个老师围着机器转,孩子们乘机讲话,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被打断了。
        又如,某教师在演示课件的过程中,突然发现课件中有一明显的错误,由于技术问题,教师只能说,这个其实应该是什么什么,老师写错了,后面要注意啊等等,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明显的错误却要挂在那里大半节课啊!
        二、可行的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用多媒体教学不“盲从”。
        不论是传统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只要能从实际出发,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就可以在教学中使用。要想到,在电脑没有普及的年代和地区,教师们不就凭着黑板和粉笔在进行着教学吗?教学手段无优劣,关键还是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理念是否先进,是否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是否正确地认识了教师的作用,是否把教师当作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以及信息的重新组织者,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因此,无论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关键还是看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更新了。
        2、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多媒体。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因为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而多媒体就是架起课堂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它可以重现一些不在眼前的事物和场景,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教学中一定要慎重选择教学的内容,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千克的认识”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了一个超市购物的环境,超市里的物体琳琅满目,也都有着不同的重量,然后出示三种不同的物体,让学生猜测其重量;接着引入测量工具------各种各样的秤,通过多媒体演示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秤,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电脑出示物体包装封面上的重量单位:千克。新的学习便开始了。
  3、课堂“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增强课堂的弹性。
  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最常用的是教学课件,而教学课件一般都是在课前是先做好的,也就是说我们说是“预设”的,但是课堂是动态发展,学生是不断思考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答案,而不能只关注计算机上的“预设”内容。就教学片段一而言,教师就是过分地关注了电脑中的“正确答案”,也就是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使,(下转第49页)(上接第34页)教学变成了知识灌输的过程。虽然教学中教师也组织了学生进行讨论,但教师是学生发言直接的、绝对的评判者,学生常常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问题,而是在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电脑中的答案是什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会得不到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就重视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她说到:“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也就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在关注电脑课件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思维展开的情况,并把学生不同于预设的、有价值的答案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可以写在黑板上,大家一起思考,提高学生的能力。
  4、提高教师计算机操作水平。
  教师计算机操作水平有待提高,案例四中的情况还真不少,还表现为:一是课件制作能力较弱,课件形式单一,不能选择合适的素材,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声音、形象、色彩、动画等生动形象地再现某些场景以及事情发生的、发展的过程,为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很好的平台。二是一旦课堂中课件出现了问题,教师很少能独立处理;三是教师工作忙任务重,由于时间的关系,大多数教师也就不再深入去专研课件制作了。对于这样一些尴尬,教师只有努力去熟练掌握电脑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