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者】 刘 炜
【机构】 靖江土桥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货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小学生心理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明白作文对于语文的重要性,可以说,作文几乎等于语文的三分之二。小学阶段是孩子书面语言发展的黄金期,而起步作文又是这其中的重中之重。
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起步作文教学总是最让老师操心的,而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小学的起步作文教学就更加显得艰难了。农村学生相较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稀少,社交能力更无法与城里孩子相比;他们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对于这些困境和现状,相信每一个在农村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有更多的体会。我在农村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已有十余年的时间,在作文教学中花了不少心智,可谓煞费苦心而收效平平。在一次次失望和无可适从中我开始反思我所运用的指导方法是否最适合我指导的对象,其得到的答案也是肯定的,一般的作文训练方法,运用在农村学生身上,必然要碰壁的。在此将本人的思路和经验提出与大家交流。
一、教学作文之初,给孩子掌声,让他们具有写作的勇气。
相信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李婧妍的 “只有你欣赏我”这个故事大家都知晓,他的故事,再一次证明了“掌声”的重要。农村的孩子更需要掌声。
孩子的心,是一颗颗年轻的心,敏感而脆弱,多么需要掌声和鼓励。孩子最渴望的是得到老师,家长的重视,关心和赏识。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关切的眼神,也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影响,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起步作文的教学初,掌声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害怕作文,家长视作文为重中之重,孩子在还没有写作时就已经对作文产生了畏惧,而适时的掌声会让他们产生写作的勇气,让他们对作文没有那么多的畏惧。
二、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因地制宜。
农村的孩子没有城市的孩子那么丰富的生活经历,没有那么多的辅助读物,没有爸爸妈妈经常性的陪伴旅游……因此在写作时就没有那么多的题材。但是,农村孩子也有着他们特有的经历,农村有农村的资源,只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农村孩子的写作也就不是那么难了。四年级有一篇习作是《我的建议》,要求写出建议春游的地方和原因。这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鲜活的题材就在身边。我们的学校在农村,农村的田野、池塘春意是那么的浓,带领孩子们在田间寻找小草、野花的踪影;在田间感受那成片油菜花的妙不可言的美;在池塘边发现柳树、果树的变化;在空中追寻小燕子的身影……孩子们写出的作文也是那么的美,他们的习作不比城里孩子的逊色。
在一些传统节日里,农村孩子更能体会到那浓浓的乡村风情。农村特有的资源,也能成为孩子们写作的题材,他们能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事物,使习作不再那么难。
三、给孩子写作的技巧,降低习作的门槛。
在孩子有了习作素材后,写作技巧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学生看到的一颗小露珠可以变成闪亮的钻石,可以变成星星再见时的泪珠……这就需要指导孩子,在写作时,用上适当的修辞方法,会让你的作文变得更生动。
小学中年级是正式作文阶段,我要求学生写好每一个自然段。也教给一些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如开头要点题,引出下文,中间必须按一定顺序去写,要详写重点,结尾最好能和开头照应,写出所感。此外也教给一些写作技巧,如在写《我是环保小卫士》这篇作文时,我指导学生写捡垃圾场面时做到点面结合,在写描写景物的文章《春天》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多次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因为是起步作文,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所以我认为就得教师先扶着去走,然后慢慢地“扶放结合”。
四、充分肯定孩子,让孩子勇于展现自我
每个孩子都需要掌声,更需要展现自我。在作文教学时,展现自我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在上作前指导课时,学生每完成一个片段,我都会让孩子到讲台上读,写得好的会得到掌声,有进步的也会得到掌声。哪怕只是一个好的词语,一个好的句子,我也会带领全班同学一起给予他肯定。孩子们从最初的害怕到后来的期待,证明了他们是多么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啊!除了习作课,每天的自习时间都能成为我们班孩子展现自我的机会。写的好的习作可以读,好的片段也可以展示给大家,就连自己阅读到的好的内容也可以和大家分享。孩子在讲台前的身子越来越挺拔,头也越抬越高,他们的自信也越来越多,他们对作文不再是害怕,而是感到快乐,因为他们可以展现自我、肯定自我。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起步作文教学更是重中之重。小学作文教学之路是坎坷不平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让学生对作文由“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使学生能快乐作文,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育家多罗西 洛 诺尔特语录》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明白作文对于语文的重要性,可以说,作文几乎等于语文的三分之二。小学阶段是孩子书面语言发展的黄金期,而起步作文又是这其中的重中之重。
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起步作文教学总是最让老师操心的,而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小学的起步作文教学就更加显得艰难了。农村学生相较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稀少,社交能力更无法与城里孩子相比;他们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对于这些困境和现状,相信每一个在农村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有更多的体会。我在农村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已有十余年的时间,在作文教学中花了不少心智,可谓煞费苦心而收效平平。在一次次失望和无可适从中我开始反思我所运用的指导方法是否最适合我指导的对象,其得到的答案也是肯定的,一般的作文训练方法,运用在农村学生身上,必然要碰壁的。在此将本人的思路和经验提出与大家交流。
一、教学作文之初,给孩子掌声,让他们具有写作的勇气。
相信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李婧妍的 “只有你欣赏我”这个故事大家都知晓,他的故事,再一次证明了“掌声”的重要。农村的孩子更需要掌声。
孩子的心,是一颗颗年轻的心,敏感而脆弱,多么需要掌声和鼓励。孩子最渴望的是得到老师,家长的重视,关心和赏识。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关切的眼神,也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影响,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起步作文的教学初,掌声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害怕作文,家长视作文为重中之重,孩子在还没有写作时就已经对作文产生了畏惧,而适时的掌声会让他们产生写作的勇气,让他们对作文没有那么多的畏惧。
二、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因地制宜。
农村的孩子没有城市的孩子那么丰富的生活经历,没有那么多的辅助读物,没有爸爸妈妈经常性的陪伴旅游……因此在写作时就没有那么多的题材。但是,农村孩子也有着他们特有的经历,农村有农村的资源,只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农村孩子的写作也就不是那么难了。四年级有一篇习作是《我的建议》,要求写出建议春游的地方和原因。这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鲜活的题材就在身边。我们的学校在农村,农村的田野、池塘春意是那么的浓,带领孩子们在田间寻找小草、野花的踪影;在田间感受那成片油菜花的妙不可言的美;在池塘边发现柳树、果树的变化;在空中追寻小燕子的身影……孩子们写出的作文也是那么的美,他们的习作不比城里孩子的逊色。
在一些传统节日里,农村孩子更能体会到那浓浓的乡村风情。农村特有的资源,也能成为孩子们写作的题材,他们能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事物,使习作不再那么难。
三、给孩子写作的技巧,降低习作的门槛。
在孩子有了习作素材后,写作技巧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学生看到的一颗小露珠可以变成闪亮的钻石,可以变成星星再见时的泪珠……这就需要指导孩子,在写作时,用上适当的修辞方法,会让你的作文变得更生动。
小学中年级是正式作文阶段,我要求学生写好每一个自然段。也教给一些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如开头要点题,引出下文,中间必须按一定顺序去写,要详写重点,结尾最好能和开头照应,写出所感。此外也教给一些写作技巧,如在写《我是环保小卫士》这篇作文时,我指导学生写捡垃圾场面时做到点面结合,在写描写景物的文章《春天》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多次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因为是起步作文,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所以我认为就得教师先扶着去走,然后慢慢地“扶放结合”。
四、充分肯定孩子,让孩子勇于展现自我
每个孩子都需要掌声,更需要展现自我。在作文教学时,展现自我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在上作前指导课时,学生每完成一个片段,我都会让孩子到讲台上读,写得好的会得到掌声,有进步的也会得到掌声。哪怕只是一个好的词语,一个好的句子,我也会带领全班同学一起给予他肯定。孩子们从最初的害怕到后来的期待,证明了他们是多么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啊!除了习作课,每天的自习时间都能成为我们班孩子展现自我的机会。写的好的习作可以读,好的片段也可以展示给大家,就连自己阅读到的好的内容也可以和大家分享。孩子在讲台前的身子越来越挺拔,头也越抬越高,他们的自信也越来越多,他们对作文不再是害怕,而是感到快乐,因为他们可以展现自我、肯定自我。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起步作文教学更是重中之重。小学作文教学之路是坎坷不平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让学生对作文由“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使学生能快乐作文,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育家多罗西 洛 诺尔特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