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

【作者】 杜海军

【机构】 靖边县东坑镇毛团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关键,也是实现师生有效交流与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普遍年龄偏小,好奇心强,因此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欲望。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年,再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也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美国的教育观也是主张把“没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有问题”。显然学生自己能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而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 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利用计算机上设计的程序,使学生在屏幕上栩栩如生地看到吊车上的沙土徐徐流下,慢慢形成一个圆锥的形态,学生由趣生疑 ,教师趁热打铁,问:看到这堆沙土,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争着说,想知道沙土堆的形态叫什么 ?这堆沙土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有多重? 怎样知道它的体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猜想:根据以前学过的经过的经验,圆锥的体积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求已学过的图形的体积?它与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有这种关系,怎样把求圆锥的体积转化为求圆柱的体积来计算等问题。再通过实验得出,三个圆锥的体积是等于一个圆柱的体积,从而解决了问题。 
  这样,教师从现实生活和数学材料中挖掘出好的问题“原型”, 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激发学生“爱学”、“乐学”的情绪,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重视自主探索,形成解决策略
  余文森认为:探究学习也称为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发现性学习的关键。发现性学习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例如:在学习“任意两个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时,学生们经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理解了算理。在总结概括计算方法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的看法。当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知道怎样使十位上的数变喽!”“噢?”看着他激动的表情,好像有了“天大”的发现,,忽闪着大眼睛,急切的盼望能把他的“重大发现”赶紧说出来,而我此时已意识到他的“发现”将打乱教材的编排顺序,改变我的教学计划,而这又有什么呢?!“那你赶紧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老师,那题是34+5,如果是34+6,十位上的数就变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4加6等于10了。”这时又一个学生说:“够10根就可以捆成一捆了。”“同学们,赶紧拿出小棒试一试!”同学们拿出小棒摆着、数着、捆着,看着自己的“试验”结果,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已初步懂得了进位的原理即算理。我又在黑板上写出34+7,让学生通过捆小棒进一步理解算理。当我再出示45+8时,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不用摆小棒就能算了!”……
  看来,学生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把”,他们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责任,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并能合作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的发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注重实践应用,感悟问题策略
  策略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内化、感悟才能获得,“策略”是在内部滋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只是关注解决问题的结果,更要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尤其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系列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互助合作、交流研讨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只有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才能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数学课程标准》)。
        教学列表解决问题。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常见的表格,感知列表的形式、了解列表的作用,孕育铺垫;接着,放手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有关数据,积累列表资料;而后,让学生自己整理条件,根据问题动手列表,从中体验策略。比如:红领巾服务队活动安排,一种是按照服务内容、服务地点、服务时间,逐项排列抄写;另一种是运用表格,梳理整合,列表填写。对比中,学生感到列表传递信息的简明、快捷,自然产生整理信息的需求。再如四年级(上册)“列表整理”策略,采用归一问题:“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小华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把小明和小华买练习本的本数与用去的钱数填在表格里,示范整理条件、问题的方法,通过列表整理感知解题思路;接着让学生解答“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能买多少本”?学生试着整理信息,体会列表对解决问题的作用;然后,用连线形式沟通小明、小华、小军各人买的本数与用去钱数的对应关系,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列表策略的内涵和意义。
  如房屋装修粉刷面积,铺地用多少块砖,种植面积与棵数,车轮为什么制成圆形等。凡是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都要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使学生觉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懂得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了创新和发现。因此,每个数学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都要围绕“数学问题”来展开,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培养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至用,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动性,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