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高尚志趣
【作者】 袁瑞庆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志趣,作为人的一种个性品质,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志向、理想,二是与志向相关的稳定的爱好和执着的追求。志趣同人的道德品质一样,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的,而青年学生的志趣则主要是在学校学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北宋张载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他强调“学者不论天资美恶,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趋向着心处如何。”明代王守仁认为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残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王夫之说得更透彻,他认为学生“本心乐为”,才能有“自修之志”,从而达到“自得”的境界。这些观点,虽然受时代局限尚未形成系统理论,但已经冲破了封建僵化的教育模式,闪耀出了真理的光芒。
历代著名人物的成功,除去种种客观条件之外,无不由于高尚志趣的指向与推动。他们艰苦卓绝的奋斗与成功,大都与青年时代有高尚志趣密切相关。事实证明,只有那些感受到时代召唤并树立起高尚志趣的人们,才最有竞争力。这些人因为有高远的目标与巨大动力而能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能,矢志不渝地成就事业。明代医药工作者千千万万,为什么李时珍成就非凡?主要就是因为他对药学发展有着不懈的追求,从青年时代就想重修 《本草》,并在实践中养成乐此不疲的兴趣与习惯。如果不是这样,他能够顶风雪、冒寒暑上山采药跋涉几万里而自得其乐?他能够二十七年如一日,写札记上万言,最终结晶成《本草纲目》吗?可以这样说,高尚志趣催人奔向高尚,平庸志趣使人走向平庸,卑下志趣叫人落入卑下。这是无数事实证明的一条规律。
今天,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有这样的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思想观念解放;个性充分发展,能创造、敢竞争、乐于忘我奋斗。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高尚的志趣,激发他们的爱国心、报国志,优化他们的个性心理品质,使他们养成忘我奋斗的行为习惯。一句话,就是引导青年学生找到竞争成才的方向与内在动力。
当今世界,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培养个性”这一新课题,而培养高尚志趣对于个性发展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高尚志趣包含着理想与道德的追求,人生事业的追求,这种追求和“趣”密切联系,“趣”是推动个性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般规律是,学生对某一方面产生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出现特长,带动全面发展。在发展兴趣特长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会不断积累经验、深化体会,不断感悟时代需要而领悟人生价值,不断受先进典型人物鼓舞而找到人生榜样,不断受舆论评价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诸多方面合力推动下形成的高尚志趣,有更深的情感性,更多的趣味性、更大的稳定性。高尚志趣在个性发展的指向与推动方面,有着更直接的实践价值,对此人们应该很好地进行总结。
但是,多年来,培养志趣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也许会有一种顾虑:培养志趣,发展个性会不会导致“个性自由”?我们认为,其关键要要看培养目的和如何培养。我们培养的是高尚志趣,而不是放任自流,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各种有特长的人才,是引导学生们在“本心乐为”的趣味中各自充分发展。正如为长跑健儿鼓掌助兴,尽管运动员气质不同、风格各异,但目标是一致的。如果跑歪跑斜,就要及时纠正。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培养高尚志趣的关键。
目前青年学生在追求进步的背后,有复杂多样的动机。虽然实现人生价值报效祖国是主流,但也受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不培养高尚的志趣,就难以有效地解决问题。培养高尚志趣,就是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萌发高层次行动的意向、稳定的兴趣、坚定的信仰,就是通过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把他们引上正确的竞争成才的道路。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尚志趣,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有着特殊的优势,德育教育在这方面的渗透作用,是其他工作不可比拟的。培养高尚志趣,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通过引导和实践形成发展的、高尚的志趣。
1、德育教育内容的综合性特点,适合多方面的陶冶渗透,德育教育综合反映着社会与人生,综合地反映着古今中外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为志趣熏陶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感染源,促使学生向美向善,领会人生价值,产生高尚情趣。
2、德育教育的形象性特点,决定了熏陶感染的有效性。生动形象的人物、故事、法理,容易引起联想,激发情感。在“情景相生”的氛围里,高尚的情感、情趣、理趣融入学生的内心,强有力地激发共鸣,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升华、强化,于是心神动而情理生,这种深刻的感染力,常可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不少优秀青年受先进思想的熏陶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事实便是证明。
3、德育教育具有哲理性的特点,使熏陶感染的深刻性大大加强,德育教育中不论是教师的循循善诱,还是师生开诚布公的课堂内外讨论,都可以引导学生深深地思考,使知识转化为信念,信念转化为行动。这种对人生价值的豁然理解,对人生道路的断然选定,对人生榜样的倾心膜拜,对自己潜能与未来事业的满志踌躇,对青年学生高尚志趣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还应看到,学德育与学做人的统一性,决定了班主任、教师培养学生的高尚志趣可以得心应手。德育教育内容有不少是引导学生是如何做人的,班主任处于主导地位,可以有的放矢地指导,课堂教学是指导学生做人的主要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时代需要,做出发自内心的响亮回答,把平庸的乃至低下的情调,引向高尚执着的人生追求。班主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高尚志趣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可以做,如教师的表率作用,结合典型事例组织课外活动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等等。
志趣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引导和实践形成的发展的、培养高尚志趣应当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是因为它有着优良传统,说他崭新,以为他有着崭新的内容,而且是新时代、新形势所迫切需要的。
北宋张载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他强调“学者不论天资美恶,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趋向着心处如何。”明代王守仁认为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残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王夫之说得更透彻,他认为学生“本心乐为”,才能有“自修之志”,从而达到“自得”的境界。这些观点,虽然受时代局限尚未形成系统理论,但已经冲破了封建僵化的教育模式,闪耀出了真理的光芒。
历代著名人物的成功,除去种种客观条件之外,无不由于高尚志趣的指向与推动。他们艰苦卓绝的奋斗与成功,大都与青年时代有高尚志趣密切相关。事实证明,只有那些感受到时代召唤并树立起高尚志趣的人们,才最有竞争力。这些人因为有高远的目标与巨大动力而能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能,矢志不渝地成就事业。明代医药工作者千千万万,为什么李时珍成就非凡?主要就是因为他对药学发展有着不懈的追求,从青年时代就想重修 《本草》,并在实践中养成乐此不疲的兴趣与习惯。如果不是这样,他能够顶风雪、冒寒暑上山采药跋涉几万里而自得其乐?他能够二十七年如一日,写札记上万言,最终结晶成《本草纲目》吗?可以这样说,高尚志趣催人奔向高尚,平庸志趣使人走向平庸,卑下志趣叫人落入卑下。这是无数事实证明的一条规律。
今天,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有这样的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思想观念解放;个性充分发展,能创造、敢竞争、乐于忘我奋斗。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高尚的志趣,激发他们的爱国心、报国志,优化他们的个性心理品质,使他们养成忘我奋斗的行为习惯。一句话,就是引导青年学生找到竞争成才的方向与内在动力。
当今世界,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培养个性”这一新课题,而培养高尚志趣对于个性发展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高尚志趣包含着理想与道德的追求,人生事业的追求,这种追求和“趣”密切联系,“趣”是推动个性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般规律是,学生对某一方面产生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出现特长,带动全面发展。在发展兴趣特长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会不断积累经验、深化体会,不断感悟时代需要而领悟人生价值,不断受先进典型人物鼓舞而找到人生榜样,不断受舆论评价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诸多方面合力推动下形成的高尚志趣,有更深的情感性,更多的趣味性、更大的稳定性。高尚志趣在个性发展的指向与推动方面,有着更直接的实践价值,对此人们应该很好地进行总结。
但是,多年来,培养志趣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也许会有一种顾虑:培养志趣,发展个性会不会导致“个性自由”?我们认为,其关键要要看培养目的和如何培养。我们培养的是高尚志趣,而不是放任自流,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各种有特长的人才,是引导学生们在“本心乐为”的趣味中各自充分发展。正如为长跑健儿鼓掌助兴,尽管运动员气质不同、风格各异,但目标是一致的。如果跑歪跑斜,就要及时纠正。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培养高尚志趣的关键。
目前青年学生在追求进步的背后,有复杂多样的动机。虽然实现人生价值报效祖国是主流,但也受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不培养高尚的志趣,就难以有效地解决问题。培养高尚志趣,就是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萌发高层次行动的意向、稳定的兴趣、坚定的信仰,就是通过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把他们引上正确的竞争成才的道路。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尚志趣,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有着特殊的优势,德育教育在这方面的渗透作用,是其他工作不可比拟的。培养高尚志趣,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通过引导和实践形成发展的、高尚的志趣。
1、德育教育内容的综合性特点,适合多方面的陶冶渗透,德育教育综合反映着社会与人生,综合地反映着古今中外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为志趣熏陶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感染源,促使学生向美向善,领会人生价值,产生高尚情趣。
2、德育教育的形象性特点,决定了熏陶感染的有效性。生动形象的人物、故事、法理,容易引起联想,激发情感。在“情景相生”的氛围里,高尚的情感、情趣、理趣融入学生的内心,强有力地激发共鸣,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升华、强化,于是心神动而情理生,这种深刻的感染力,常可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不少优秀青年受先进思想的熏陶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事实便是证明。
3、德育教育具有哲理性的特点,使熏陶感染的深刻性大大加强,德育教育中不论是教师的循循善诱,还是师生开诚布公的课堂内外讨论,都可以引导学生深深地思考,使知识转化为信念,信念转化为行动。这种对人生价值的豁然理解,对人生道路的断然选定,对人生榜样的倾心膜拜,对自己潜能与未来事业的满志踌躇,对青年学生高尚志趣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还应看到,学德育与学做人的统一性,决定了班主任、教师培养学生的高尚志趣可以得心应手。德育教育内容有不少是引导学生是如何做人的,班主任处于主导地位,可以有的放矢地指导,课堂教学是指导学生做人的主要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时代需要,做出发自内心的响亮回答,把平庸的乃至低下的情调,引向高尚执着的人生追求。班主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高尚志趣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可以做,如教师的表率作用,结合典型事例组织课外活动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等等。
志趣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引导和实践形成的发展的、培养高尚志趣应当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是因为它有着优良传统,说他崭新,以为他有着崭新的内容,而且是新时代、新形势所迫切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