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民族民间舞在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余 倩

【机构】 广汉市雒城镇第一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据笔者统计,在小学1-6年级音乐教材中,欣赏、表演中国民族音乐达90 余课时。以1-3年级为例,欣赏、表演的蒙古族歌曲、乐曲有《草原就是我的家》、《小松树》、《我是人民小骑兵》、《挤奶舞》、《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草原巡逻兵》等;欣赏、表演的维吾尔族歌曲、乐曲有《颂祖国》、《新疆是个好地方》、《我爱雪莲花》、《新疆好》、《新疆舞曲(第一号)》等;欣赏、表演的藏族歌曲、乐曲有《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在北京的金山上》、《我的家在日喀则》、《雪莲献北京》等;欣赏、表演的彝族歌曲、乐曲有《彝家娃娃真幸福》、《快乐的啰嗦》、《阿细跳月》等;欣赏、表演的汉族歌曲、乐曲有《过新年》、《小拜年》、《百鸟朝凤》等;此外教材还安排有表演傣族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朝鲜族歌曲《桔梗谣》、土家族歌曲《乃哟乃》、哈尼族歌曲《其多列》等。《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让学生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接触与了解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了解其不同的风格,并且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民族音乐、喜爱民族音乐、提高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呢?教学中我试着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舞蹈带进音乐课堂,借助舞蹈的肢体语言来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优美内涵的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古语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音乐与舞蹈二者相互结合,水乳交融。舞蹈借助于节奏,通过人体动作表现情感。而人通过欣赏舞蹈画面或亲身参与舞蹈实践表演,则更进一步加深对音乐情感意境的理解。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犹如一座令人神往、赞美不绝的艺术宝库。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适合于发挥儿童天性,很有特点,又比较简单易学的、有趣的、稚气盎然的各种民族的舞蹈动作编成小组合,力图通过这些体现出各民族舞蹈的基本特点和风格,培养学生具有一些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意识。
  一、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常用的民族民间舞蹈
  (一)藏族舞蹈《踢踏舞》等。
  藏族民间舞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过去由于长期受黑暗的奴隶制度的统治使原来的藏族民间舞情绪低沉,动作紧收(如扣胸)等,在现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舞蹈动律上,膝关节的颤动和屈伸是其主要特点。舞蹈的形式有:“热巴,亦称踢踏舞”、“弦子”等,风格各有不同。“踢踏舞”的特点是节奏鲜明、情绪欢快,动作热情、奔放。音乐愉快,开朗,活泼,节奏鲜明。节奏型多为:0×  ××|0×  ××|……和0× ×|0× × |0× 0× |0× ×|,要求舞蹈者必须踏点准确,不能拖拍。基本舞步有“第一基本步、退哒步、抬踏步、滴嗒步”。在教学《我的家在日喀则》时,我就让学生边歌边舞,从中感受藏族音乐和舞蹈节奏鲜明、纯朴、豪放的民族韵味。“弦子”是优美、抒情的歌舞。动律松弛、柔美,长袖轻拂,多用撩袖、甩袖,动作圆润、流畅,舞姿舒展、细腻。基本舞步有“三步一撩”、靠步(单靠、连靠、长靠)等。歌曲《在北京的金山上》适合用弦子舞来表现。
  (二) 傣族舞蹈《孔雀舞》等。
  傣族舞蹈的动作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舞姿富有雕塑式的造型美。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的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形。在教学《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欣赏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并承诺学生“歌曲唱好后,就学跳傣族舞”。歌曲学会后,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傣族舞的6种基本手形和8种基本手位,每一个基本动作尽可能把它的出处、动作搭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并让学生跟学。学生在模仿孔雀舞时可谓笑态百出,尤其是三道弯舞姿,更是笑得前仰后伏。虽然呈现的舞姿不够规范、不够优美、不够味道,但是学生学习的激情证明了在音乐教学中渗透舞蹈艺术是多么的势在必行。
  (三)维吾尔族舞蹈《赛乃姆》等
  教学歌曲《娃哈哈》、《雪莲花》、欣赏歌曲《新疆好》时,我告诉学生:维吾尔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新疆一带,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论男女老少,都能随着优美的乐曲或清脆的手鼓节奏翩翩起舞。维吾尔族舞蹈热情奔放、开朗幽默、轻快抒情、动作优美,擅长于头部和手腕的运用,通过移颈,手腕的翻腕、绕腕,加上眼神的巧妙配合,使舞蹈色彩浓郁,别具一格。“微颤”是舞蹈中富有特色的动律:“旋转”,在维吾尔族舞蹈中运用很多,它讲究快速、多姿、嘎然而止。“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然后,教学生手型、叉腰、托帽位、敬礼位、跺地转腕、移颈及“赛乃姆”的基本步法:三步一抬、碾步、原地点步、点步转、进退步等。最后,让学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从中感受到维吾尔族音乐和舞蹈开朗幽默、轻快抒情、动作优美的艺术风格。
  (四)蒙古族舞蹈——安代等
  我在教集体舞《小牧民(一)、(二)》,欣赏《草原巡逻兵》等歌曲和乐曲时,告诉学生: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活在祖国苍茫辽阔的大草原上,从事着狩猎游牧的生产劳动。长期草原的游牧生活,培养了蒙古人民勇敢、热情、豪爽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蒙古族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并且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风格特点。舞蹈的形式有:“牧马舞”、“筷子舞”、“安代舞”、“摔跤舞”等,主要动作为:“肩”、“腕”、“马步”等。然后我教学生练习,让学生跟着音乐动起来,学生从歌与舞之中感受蒙古音乐和舞蹈艺术热情奔放、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民族韵味。
  二、民族民间舞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适时运用民族舞蹈的教学实践,体会到民族民间舞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发挥了以下作用。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民族舞蹈教学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为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一切从兴趣出发”(奥尔夫语),选择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舞蹈动作为歌曲进行编排。如歌曲《多快乐呀,多幸福》的学习中结合(下转第40页)(上接第64页)藏族舞蹈的退踏步、踢踏步的学习;《我爱雪莲花》的学习中结合维吾尔族的绕腕;《我也骑马巡逻去》的学习中结合蒙族的吸腿跑马步等。动作有趣,歌曲好听,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舞蹈,增加了学习兴趣,学得快,也学得好。把民族舞蹈引入音乐课堂,改变了陈旧、呆板的唱歌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体验和感受音乐,这样做减轻了学习压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舞蹈和歌曲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了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弘扬了民族音乐文化。
  (二)音乐与舞蹈综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舞蹈的教学在音乐课堂的主要目的是配合学习音乐概念,感受音乐的情绪。舞蹈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体验、学习音乐律动、节奏、节拍、速度、结构、情绪等内容,而且舞蹈伴随着音乐还可以使儿童获得愉快感和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实施音舞结合教学的注意点。
  (一)音乐课堂中的舞蹈教学不同于专业的舞蹈训练课。
  音乐课堂中的舞蹈教学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最终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参与音乐,感受音乐。因此,舞蹈的编排应以简洁、明了、易学为基本原则。动作不可过于繁复,幅度一般也不宜过大,力求让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如果即使这样,仍有同学做不到位,教师也不必拘泥于动作、步伐、手势等技巧性知识。否则,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易使教学陷入枯燥无味的境地。
  (二)注重保持学生兴趣
  任何教学都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在音舞结合的音乐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显得更为重要。由于长期以来教育及社会多方面的影响,"舞蹈是女生做的事"这一观念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特别是男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慢慢地去改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变“被动学生”为“主动学习”。我在刚刚给三年级上音乐课时,不少男孩子不太喜欢上音乐课,对于舞蹈更是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我根据男孩子的心理特点从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入手,例如:男生特别爱摔跤、骑马,我就从蒙族舞入手,先和他们聊,问他们到过大草原没有?骑过马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后,问他们看过蒙族舞蹈没有,然后再给他们跳几个很帅气的舞蹈动作,让他们知道男孩子跳的舞和女孩子不一样,他们要表现得是男孩子阳刚的一面,不作女孩的动作。就这样男孩子也慢慢喜爱上了舞蹈!
  (三)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安排舞蹈教学。一些歌曲用舞蹈更能表现情感时,适时用5-8分钟时间编排一些简单的动作,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