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高段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作者】 徐 云
【机构】 皇华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练习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大力提倡“轻负担高质量”的新形势下,教师需要对数学的传统“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实施有效练习。本文以实践为依托对数学练习进行再思考,并从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练习反馈等方面探索了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策略。让每位学生乐于学习,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 练习设计 有效性
1 数学练习的再思考
练习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它包括随堂练习、课后练习、家庭作业和检测作业等。“有效性”指有效果,有功用,有使用价值,指以较小的劳动量获得较大的劳动效果。新课标下的练习突出以下三点:
1.1 练习应有助于学生的差异发展。《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说明,练习设计必须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主动发展。特别是六年级数学,下半学期复习的内容丰富,头绪较多,既有数与运算、代数初步、量与计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数学问题解决的常用思考方法与策略。假若设计一些机械的、无效的数学作业会使其产生逆返心理,易产生对数学的厌学行为。因此我们设计练习应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练习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1.2 练习应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作业应是一种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因此,在练习设计时,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及学生差异进行开放性练习。在练习时,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其练习的内容与要求也各有不同,而且还要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学习情况随时调整练习要求。特别要把握练习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原则,克服练习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的、无效的问题,做到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 练习应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数学知识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相关的数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生不同的联系,构成一个严密的知识网络。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再也不能仅局限于能否记住一些概念、一些公式和一些法则,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因此,设计的练习要为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引领学生主动进行建构。
2 数学练习的有效设计
2.1 练习主要应在课内进行,练习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练习在课内进行,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发现学生不够理解的地方,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及时得到弥补。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才能加深理解,逐步掌握。要保证课内的练习时间,克服教师讲的多,学生练习时间少,主要靠课外练习、补缺的不良状况,否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但练习的效果不好,还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练习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分层次,有易到难,这样就可以做到练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有针对性,不平均使用力量,容易的少练,较难理解的重点练、反复练,加强估算、巧算、心算练习。使计算逐步达到熟练形成技能,做到听到或看到题目,就能迅速地说出得数。目的明确,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内练习变为学生自觉的活动,从而提高练习的效果。
2.2 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学习也如此,如果能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或数学游戏,学生必然兴趣盎然,积极参与。例如:在教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时,让学生合作研究自己的自行车,体会周长、半径、大小齿轮的比构成比例的意义,提出有创意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求知。自行车中,是前轮推后轮还是后轮推前轮?是大齿轮推小齿轮还是小齿轮推大齿轮?齿轮的大小和链条有什么关系?变速自行车后面那么多的齿轮有什么用?踏板转一圈,齿轮转几圈?轮胎转几圈?和所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一节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养成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
2.3 练习设计要有梯度,为学生提供思维及想象的阶梯。教师在设计数学的练习时要考虑到对于每个学生要达成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要使人人都掌握必需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发展的数学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环境,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他们的智力开发和发展上存在着差异,所以表现在认知水平上,技能的掌握上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我们每节课对学生的练习搞一刀切,布置作业同质同量,其结果是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已经会做的习题,老师仍然要求再做一遍,不仅学生觉得无味,而且浪费了他们的智力。而接受能力较弱的同学有的练习题根本不会做,老师还是要求其完成,同样是一种空耗,也影响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作业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作一些调整,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和弹性,可以满足各阶层学生独立自主和自由地学习。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有层次、有梯度,大小循环,分层递进,使学生牢固掌握,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定势。一般可以安排如下几个层面: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或拓展练习——实践练习。
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 练习设计 有效性
1 数学练习的再思考
练习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它包括随堂练习、课后练习、家庭作业和检测作业等。“有效性”指有效果,有功用,有使用价值,指以较小的劳动量获得较大的劳动效果。新课标下的练习突出以下三点:
1.1 练习应有助于学生的差异发展。《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说明,练习设计必须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主动发展。特别是六年级数学,下半学期复习的内容丰富,头绪较多,既有数与运算、代数初步、量与计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数学问题解决的常用思考方法与策略。假若设计一些机械的、无效的数学作业会使其产生逆返心理,易产生对数学的厌学行为。因此我们设计练习应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练习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1.2 练习应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作业应是一种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因此,在练习设计时,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及学生差异进行开放性练习。在练习时,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其练习的内容与要求也各有不同,而且还要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学习情况随时调整练习要求。特别要把握练习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原则,克服练习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的、无效的问题,做到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 练习应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数学知识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相关的数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生不同的联系,构成一个严密的知识网络。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再也不能仅局限于能否记住一些概念、一些公式和一些法则,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因此,设计的练习要为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引领学生主动进行建构。
2 数学练习的有效设计
2.1 练习主要应在课内进行,练习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练习在课内进行,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发现学生不够理解的地方,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及时得到弥补。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才能加深理解,逐步掌握。要保证课内的练习时间,克服教师讲的多,学生练习时间少,主要靠课外练习、补缺的不良状况,否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但练习的效果不好,还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练习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分层次,有易到难,这样就可以做到练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有针对性,不平均使用力量,容易的少练,较难理解的重点练、反复练,加强估算、巧算、心算练习。使计算逐步达到熟练形成技能,做到听到或看到题目,就能迅速地说出得数。目的明确,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内练习变为学生自觉的活动,从而提高练习的效果。
2.2 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学习也如此,如果能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或数学游戏,学生必然兴趣盎然,积极参与。例如:在教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时,让学生合作研究自己的自行车,体会周长、半径、大小齿轮的比构成比例的意义,提出有创意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求知。自行车中,是前轮推后轮还是后轮推前轮?是大齿轮推小齿轮还是小齿轮推大齿轮?齿轮的大小和链条有什么关系?变速自行车后面那么多的齿轮有什么用?踏板转一圈,齿轮转几圈?轮胎转几圈?和所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一节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养成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
2.3 练习设计要有梯度,为学生提供思维及想象的阶梯。教师在设计数学的练习时要考虑到对于每个学生要达成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要使人人都掌握必需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发展的数学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环境,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他们的智力开发和发展上存在着差异,所以表现在认知水平上,技能的掌握上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我们每节课对学生的练习搞一刀切,布置作业同质同量,其结果是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已经会做的习题,老师仍然要求再做一遍,不仅学生觉得无味,而且浪费了他们的智力。而接受能力较弱的同学有的练习题根本不会做,老师还是要求其完成,同样是一种空耗,也影响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作业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作一些调整,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和弹性,可以满足各阶层学生独立自主和自由地学习。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有层次、有梯度,大小循环,分层递进,使学生牢固掌握,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定势。一般可以安排如下几个层面: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或拓展练习——实践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