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法的合理运用研究

【作者】 阿依夏木·吾买尔

【机构】 鄯善县鲁克沁镇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愈发受到历史教师的关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相关的文字史料、图片史料辅助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实物史料进行观摩。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教学离开史料便成为无根之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法,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积淀,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史学观。笔者根据多年历史教学实践总结发现,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达成这一目标,运用史料教学不失为一剂良方,但也需要注意史料在教学中并不是多多益善,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阐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法;合理运用
  历史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记住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学习历史,学会如何研究历史事件。史料是历史事件的“承载体”,也是目前研究历史事件的基础。史料对于历史来说,就好比是水源于池塘一般重要,没有史料的历史没有任何说服力,缺乏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在教学时学生难以理解。将史料积极的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使初中历史教学增加历史的真实感,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用多样化的史料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历史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来产生对历史的客观、正确认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让他们通过对历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发展其历史核心素养。史料按其呈现方式共分为三种方式,分别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史料呈现方式。与此同时,将口述史料作为重要的补充。实物史料一般为原始史料,属于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接近历史原貌,在教材中多以图片的形式呈现。教师在采用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时,应对其来源进行说明,然后由此来进行历史推断,并得出相关的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由于口述史料真实性有待甄别,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实物史料对其包含的真实性进行判别,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应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具体可分为四点。第一点,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重要通道,教师应将这一观念教授给学生,帮助他们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史料的搜集方法和途径;第二点,通过对史料的判断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探究,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第三点,在众多史料中,培养学生对史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为历史叙事提供可靠的依据,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第四点,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带动学生共同通过网络搜寻、图书馆查阅等方式来进行史料的搜集、整理,在丰富历史课堂韵味的同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2.树立正确历史价值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初中历史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构建合理的历史解释外,还应当承担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历史价值观的任务,发挥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史料教学在树立正确历史价值观上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观察、阅读、分析、讨论,亲身经历体验,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历史,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3.知识和生活相结合
  虽然说很多历史事件过程曲折,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并不是每一个历史知识点都有这样的吸引力,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十分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可在史料教学法中结合实际生活场景,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起和当前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的时候需要结合知识点,不应太多,应该保持适度和适量,否则容易产生反作用。因此,教师在挑选素材点的时候,应该先考虑所需要学习的课本内容,再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学习状况,选择一个适度的平衡点,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插入,这样才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能建立起学生学习历史科目的自信心。
  4.利用史料的时候需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身体正处于一个发育的时期,其思维形式正在从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慢慢转变,对问题开展解析和理解的时候还是会惯性地注重表面的直接关联,或者无法打破感官经历的约束对情况的本身开展了解。初中生所处的年纪使他们更加容易接受一些比较直观易懂的内容。况且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乃至不同班级学生都具有差异性,教师要结合学情,对课本史料进行取舍、注释、释义。因此,在挑选史料的时候,在满足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还需要顾及学生的年纪问题,继而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结 语
  总而言之,史料的恰当运用能使学生在怀揣历史学习兴趣、深刻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对学生加以引导,对知识中的盲点、重点加以讲解,让史料知识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初中历史是为学生学习历史打下基础的阶段,这也决定了史料知识在课堂上的运用。教师要强化自身对史料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全面且深入地学习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 延边大学, 2016.
  [2]李秀荣. 初中历史课堂史料运用心得——以“俄国日本历史转折”一课为例[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7(9):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