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作者】 姚亚秀
【机构】 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革新以及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也在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新课标的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容易受传统教学的思想,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学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发展和相关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应当重视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尤其是高段小学生的习作练习,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应当引起重视。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 有效性
引 言
语文是指语言文字的文化体系,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用字、句法等方面。在中华文化中,语文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能够看出,教育部对语文课程的重视,相比较数学和英语的课时来说,在新课标的改革中,语文课时占比20%,相当于数学和英语的总和,这就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要求与质量提出了新的标准,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出了四个主要方面,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1]。而通过习作练习不仅能够将语文知识进行综合练习,还能够将新课标提出的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充分练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新课标背景下习作培养原则
2022年革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传统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逐渐进行优化与改革,在习作练习中,应当以学生个体特点为培养原则,设计科学的练习模式,因材施教,让学生在习作练习中感受到兴趣,打破传统习作没有思路,无法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桎梏,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科学练习,从易到难,逐渐提升习作能力及水平[2]。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一)营造课堂环境,触发学生个体习作思维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专门独立的习作练习内容,教师可利用教材内容在课堂中营造习作练习的环境,来出发学生整体练习的思维。
如在五年级下册的“形形色色的人”的习作练习中,如果教师将练习布置在课后,学生会漫无目的的进行观察,描述的对象可能没有直观明显的特点,不仅给学生带来写作上的困难,同时也无法起到较好的练习效果。因此在针对这一习作练习,教师将具有特色的人投放在大屏幕中,可分为职业类,包括医生、警察、航天员、教师等,还可以根据年龄分类,比学生小的儿童、跟学生同龄的伙伴、比学生大的初中生、高中生,还包括与父母同龄、祖父母同龄的人,让学生选择,这样更有利于给学生营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并在选择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对不同人物的印象、了解、兴趣等做出选择,更有利于给学生们提供写作思路,并在课堂环境中,可更好的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写作质量和效果。
(二)生活实践探索,贴近现实培养习作思路
想要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学生的实践与探索,很多学生没有写作思路,多是因为对于事物的观察度不够,所以除了营造良好的课堂习作氛围的同时,还应当鼓励学生贴近生活,进行实践观察,从现实角度出发,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思路。
如在六年级上册中的“多彩的活动”习作练习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用善于观察的研究观察生活中多彩的活动,可利用周末的时间走出去,到自然中、人流中、集市里进行观察,有的学生在公园中发现老年人的合唱活动,还积极的融入其中,在这种实践中更有利于写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还有的学生在周末参加了祖辈的结婚纪念日,感受到老一辈人生活中的点滴幸福,还有的学生与父母参与了爬山活动,除了登山中自己的所思所想之外,对于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因此在习作教学中,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实践,可有效培养学生的习作思路,让学生在日常中也能够更加留意生活变化,并引发更多的思考,在提升习作效果的同时,也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三)重视综合练习,形成学生个体习作风格
在高年段的习作教学中,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写作,用纸张和笔记录自己的思想和美好,还应在习作教学中让学生融合平时所学,进行消化吸收,为己所用,创作出属于学生自身独特风格的深刻、丰富的文章,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阅读者,都能够引发共鸣和思考[3]。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提高学生写作语感。如六年级下册的《迢迢牵牛星》与学生们曾经学过五年级教材中的《牛郎织女》讲述的内容相同,但是文字的表达形式完全不同,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与思考其中的相通之处和各自特点,通过“读”、“品”之后,结合学生日常习作练习,有利于将修辞手法和书面语言的表达形式更加准确贴切。这样通过综合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可得到更好的提升与应用。
结束语
2022年的新课标明确指出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教学效果要求的更加具体和多元化,不仅用学习成绩来衡量教学效果,而是从阅读、习作等多方面进行考评,尤其是习作练习,不仅要重视写作方法和积累,还应当重视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及时调整,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卢永霞.义务教育新课标理念理解与实施建议——以语文学科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02):29-33+129.
[2]郭刚.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05):154-155.
[3]韩利梅.新课标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汉字文化,2022(15):101-103.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 有效性
引 言
语文是指语言文字的文化体系,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用字、句法等方面。在中华文化中,语文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能够看出,教育部对语文课程的重视,相比较数学和英语的课时来说,在新课标的改革中,语文课时占比20%,相当于数学和英语的总和,这就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要求与质量提出了新的标准,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出了四个主要方面,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1]。而通过习作练习不仅能够将语文知识进行综合练习,还能够将新课标提出的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充分练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新课标背景下习作培养原则
2022年革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传统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逐渐进行优化与改革,在习作练习中,应当以学生个体特点为培养原则,设计科学的练习模式,因材施教,让学生在习作练习中感受到兴趣,打破传统习作没有思路,无法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桎梏,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科学练习,从易到难,逐渐提升习作能力及水平[2]。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一)营造课堂环境,触发学生个体习作思维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专门独立的习作练习内容,教师可利用教材内容在课堂中营造习作练习的环境,来出发学生整体练习的思维。
如在五年级下册的“形形色色的人”的习作练习中,如果教师将练习布置在课后,学生会漫无目的的进行观察,描述的对象可能没有直观明显的特点,不仅给学生带来写作上的困难,同时也无法起到较好的练习效果。因此在针对这一习作练习,教师将具有特色的人投放在大屏幕中,可分为职业类,包括医生、警察、航天员、教师等,还可以根据年龄分类,比学生小的儿童、跟学生同龄的伙伴、比学生大的初中生、高中生,还包括与父母同龄、祖父母同龄的人,让学生选择,这样更有利于给学生营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并在选择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对不同人物的印象、了解、兴趣等做出选择,更有利于给学生们提供写作思路,并在课堂环境中,可更好的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写作质量和效果。
(二)生活实践探索,贴近现实培养习作思路
想要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学生的实践与探索,很多学生没有写作思路,多是因为对于事物的观察度不够,所以除了营造良好的课堂习作氛围的同时,还应当鼓励学生贴近生活,进行实践观察,从现实角度出发,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思路。
如在六年级上册中的“多彩的活动”习作练习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用善于观察的研究观察生活中多彩的活动,可利用周末的时间走出去,到自然中、人流中、集市里进行观察,有的学生在公园中发现老年人的合唱活动,还积极的融入其中,在这种实践中更有利于写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还有的学生在周末参加了祖辈的结婚纪念日,感受到老一辈人生活中的点滴幸福,还有的学生与父母参与了爬山活动,除了登山中自己的所思所想之外,对于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因此在习作教学中,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实践,可有效培养学生的习作思路,让学生在日常中也能够更加留意生活变化,并引发更多的思考,在提升习作效果的同时,也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三)重视综合练习,形成学生个体习作风格
在高年段的习作教学中,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写作,用纸张和笔记录自己的思想和美好,还应在习作教学中让学生融合平时所学,进行消化吸收,为己所用,创作出属于学生自身独特风格的深刻、丰富的文章,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阅读者,都能够引发共鸣和思考[3]。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提高学生写作语感。如六年级下册的《迢迢牵牛星》与学生们曾经学过五年级教材中的《牛郎织女》讲述的内容相同,但是文字的表达形式完全不同,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与思考其中的相通之处和各自特点,通过“读”、“品”之后,结合学生日常习作练习,有利于将修辞手法和书面语言的表达形式更加准确贴切。这样通过综合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可得到更好的提升与应用。
结束语
2022年的新课标明确指出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教学效果要求的更加具体和多元化,不仅用学习成绩来衡量教学效果,而是从阅读、习作等多方面进行考评,尤其是习作练习,不仅要重视写作方法和积累,还应当重视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及时调整,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卢永霞.义务教育新课标理念理解与实施建议——以语文学科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02):29-33+129.
[2]郭刚.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05):154-155.
[3]韩利梅.新课标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汉字文化,2022(15):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