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农村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
【作者】 杜月明
【机构】 嘉峪关市峪泉镇教委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小学和初中学生的毕业率,促进了全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比较明显的成绩,但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农村中学生辍学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初一刚上完就不上了,有些初二上完就跑了,经调查分析,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家长对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群众沿袭着陈旧的生产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固守一些不便的生存方式,受读书无用,金钱至上的影响,有些家长还认为,现在知识贬值,读书无用,大学毕业生分配困难。家长教育意识和孩子接受教育的社会氛围没有形成。由于家长揣有这样一种落后陈旧的思想认识,教师家访、乡村干部下去做劝返动员孩子上学工作,家长回答说:“孩子愿意上学就去,不愿意父母也别无他法。”如:学生殷海瑞、周小鹏就是如此,宁愿去厂区打工,也不愿回去重新复读。
二、基础差,学习压力增加产生厌学。
学生到了初中,除了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习惯外,主要面对的是要适应新的学习。随着学科的增加和难度的加深,单纯地学习基础学科,那些小学阶段就没能打下牢固基础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就很难接受得了。看着那几本厚厚的价格不菲的教科书简直无所适从,买不起不说,学起来枯燥乏味如念天书,兴趣全无。教师也是望生感叹,无从下手,反复费劲地讲解之后学生仍一问三不知。学生迫于学习压力,与其受这份洋罪倒不如回家去守着那份清贫自由自在地打发无拘无束的日子。这种学生同时也属于障碍型失学,智商偏低,学生自己及家长对其学习丧失信心。如:初一第二学期辍学的学生张伟,因学习差,再加上个头矮小,对学习没有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老师提出再多的条件,就是不去上学。学生赵娟因学习跟不上,自己感觉学习是一种负担,辍学一年后经做思想工作于次年3月重返学校。
三、家庭贫困,生活费无着落。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种种,贫困失学也还比较突出。针对嘉峪关地区这一实际,小学阶段教育费用相对较低,又是在家门口上学,许多学生完成小学六年的教育有了保障。升入初中后,离开家庭,上学乘车要钱,学生享受到免费教材,减免了书杂费,但生活费如何解决,粮食可以从家里带来,但家长拿不出钱给孩子提供基本生活费,加上花费许多钱读书究竟为何的目不明确,弃学回家也就很自然的了。因而对个别贫困家庭的孩子而言,贫困无不是两个可怕的字眼,为了节省家庭费用开支,只好放弃就学的机会,让他(她)们早些进入社会从事生产劳动,以暂缓家庭困难。
四、冲动型失学。
一些学生由于在校时受挫或因外界某种因素而草率辍学。有的学生性格倔强、自尊心过强,不容他人指说。一旦由于违反纪律或成绩不佳,被父母、老师或他人奚落,冲动之下,说不念书就不念书,立刻退学,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根本没有认真打算过。如嘉峪关村学生谢娟、周丽丽在劝返时说:“除了以前就读的学校不去上学以外,其它学校她们就去继续读”。
五、德育工作跟不上,家校配合不好。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近几年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也有薄弱环节。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合学校教育的拍,学生平时习惯养成教育抓的不紧,不能从学生细微小事着手。学生迟到了、缺课了、早退了、不去上晚自习,甚至于不到校上课没有家长和老师的过问,久而久之致使个别学生渐渐染上了恶习,走上了不法歧途,犯了错抬不起头,最终导致辍学。如:学生侯伟林、高建林、吴亮因结伙偷盗游乐园围墙铁防护栏被派出所罚款后内心感到内疚,不好意思再到学校读书,中途辍学。
六、教师的教育教学缺乏耐心,时而对学生进行心罚。
“不能做好后进生思想转化工作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此话有一定的哲理,同时也道出了教师工作责任心的重大和艰辛。教育的本质是激励,激励的目的是让学生建立自尊、自信,而自尊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前提。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如果由于教师的原因而使学生的上进心、自尊自信心统统失去,这简直就是教师的犯罪。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无疑是教育的反面,会给学生造成无法弥补的内伤。我们把教师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否定、讥讽、挖苦称做教师对学生的心罚。个别教师对后进生采取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做出很多违背教学规律的事。有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上课期间对后进学生叫起来回答问题,学生如果回答不上,教师就百般刁难,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讽刺、挖苦学生,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自尊心,最终使学生恢心走上辍学的路子。学生周丽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辍学一年后经劝说于次年3月重返学校。有的差学生在开校初老师没有给发教科书,学生上课没有书,老师就说“把书买上了就上,没书就不要上了”由此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李鹏(初二第二学期)就辍学了。
由此观之,凭心而论,有许多潜在的致流因素。控制学生流失,首先就在于化解致流因素。有些因素,我们恐怕力不能及,但大多数因素通过老师的引导,是可以得到缓解或消除的。特别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让多种因素集于某生一身。倘若等到流失出现了,再去动员,就为时偏晚了。如何化解致流因素?控制农村学生流失其对策如下
一、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多种形式宣传读书求学的思想,使学生们体验到、认识到学习机会之宝贵、读书之重要,不应随便放弃。在每学期每学年结束时,对重点对象要做好预防工作。对农村群众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意识的形成,也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通过经常性深入广泛、耐心细致地做工作,结合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改变生存方式和生活条件,使群众从现实生活的切身感受领悟到人口素质提高的必要性、紧迫性,逐步提高思想认识。
二、要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材施教,减轻学习负担,淡化分数竞争,淡化升学竞争(教育管理部门也不能以分数、升学率为主要依据评估教师和学校的工作)。
三、加强班集体建设,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在集体中发挥其才能,发展其爱好特长,从而使他们对班级对学校生出爱恋。不断缓解学习压力带来的厌学问题,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比前两项会难得多,必须从小学阶段抓起,这就需要教师多研究农村学生的特殊性,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普遍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为进入初中后学习上的递进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上对初中农村学生辍学现象的调查分析也许主观臆断因素多了一些,真正抓好保学控辍工作还需在实际工作中作进一步研究,依靠教师、学校的更加重视和社会的更多支持加以妥善解决。
一、家长对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群众沿袭着陈旧的生产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固守一些不便的生存方式,受读书无用,金钱至上的影响,有些家长还认为,现在知识贬值,读书无用,大学毕业生分配困难。家长教育意识和孩子接受教育的社会氛围没有形成。由于家长揣有这样一种落后陈旧的思想认识,教师家访、乡村干部下去做劝返动员孩子上学工作,家长回答说:“孩子愿意上学就去,不愿意父母也别无他法。”如:学生殷海瑞、周小鹏就是如此,宁愿去厂区打工,也不愿回去重新复读。
二、基础差,学习压力增加产生厌学。
学生到了初中,除了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习惯外,主要面对的是要适应新的学习。随着学科的增加和难度的加深,单纯地学习基础学科,那些小学阶段就没能打下牢固基础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就很难接受得了。看着那几本厚厚的价格不菲的教科书简直无所适从,买不起不说,学起来枯燥乏味如念天书,兴趣全无。教师也是望生感叹,无从下手,反复费劲地讲解之后学生仍一问三不知。学生迫于学习压力,与其受这份洋罪倒不如回家去守着那份清贫自由自在地打发无拘无束的日子。这种学生同时也属于障碍型失学,智商偏低,学生自己及家长对其学习丧失信心。如:初一第二学期辍学的学生张伟,因学习差,再加上个头矮小,对学习没有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老师提出再多的条件,就是不去上学。学生赵娟因学习跟不上,自己感觉学习是一种负担,辍学一年后经做思想工作于次年3月重返学校。
三、家庭贫困,生活费无着落。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种种,贫困失学也还比较突出。针对嘉峪关地区这一实际,小学阶段教育费用相对较低,又是在家门口上学,许多学生完成小学六年的教育有了保障。升入初中后,离开家庭,上学乘车要钱,学生享受到免费教材,减免了书杂费,但生活费如何解决,粮食可以从家里带来,但家长拿不出钱给孩子提供基本生活费,加上花费许多钱读书究竟为何的目不明确,弃学回家也就很自然的了。因而对个别贫困家庭的孩子而言,贫困无不是两个可怕的字眼,为了节省家庭费用开支,只好放弃就学的机会,让他(她)们早些进入社会从事生产劳动,以暂缓家庭困难。
四、冲动型失学。
一些学生由于在校时受挫或因外界某种因素而草率辍学。有的学生性格倔强、自尊心过强,不容他人指说。一旦由于违反纪律或成绩不佳,被父母、老师或他人奚落,冲动之下,说不念书就不念书,立刻退学,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根本没有认真打算过。如嘉峪关村学生谢娟、周丽丽在劝返时说:“除了以前就读的学校不去上学以外,其它学校她们就去继续读”。
五、德育工作跟不上,家校配合不好。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近几年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也有薄弱环节。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合学校教育的拍,学生平时习惯养成教育抓的不紧,不能从学生细微小事着手。学生迟到了、缺课了、早退了、不去上晚自习,甚至于不到校上课没有家长和老师的过问,久而久之致使个别学生渐渐染上了恶习,走上了不法歧途,犯了错抬不起头,最终导致辍学。如:学生侯伟林、高建林、吴亮因结伙偷盗游乐园围墙铁防护栏被派出所罚款后内心感到内疚,不好意思再到学校读书,中途辍学。
六、教师的教育教学缺乏耐心,时而对学生进行心罚。
“不能做好后进生思想转化工作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此话有一定的哲理,同时也道出了教师工作责任心的重大和艰辛。教育的本质是激励,激励的目的是让学生建立自尊、自信,而自尊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前提。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如果由于教师的原因而使学生的上进心、自尊自信心统统失去,这简直就是教师的犯罪。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无疑是教育的反面,会给学生造成无法弥补的内伤。我们把教师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否定、讥讽、挖苦称做教师对学生的心罚。个别教师对后进生采取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做出很多违背教学规律的事。有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上课期间对后进学生叫起来回答问题,学生如果回答不上,教师就百般刁难,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讽刺、挖苦学生,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自尊心,最终使学生恢心走上辍学的路子。学生周丽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辍学一年后经劝说于次年3月重返学校。有的差学生在开校初老师没有给发教科书,学生上课没有书,老师就说“把书买上了就上,没书就不要上了”由此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李鹏(初二第二学期)就辍学了。
由此观之,凭心而论,有许多潜在的致流因素。控制学生流失,首先就在于化解致流因素。有些因素,我们恐怕力不能及,但大多数因素通过老师的引导,是可以得到缓解或消除的。特别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让多种因素集于某生一身。倘若等到流失出现了,再去动员,就为时偏晚了。如何化解致流因素?控制农村学生流失其对策如下
一、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多种形式宣传读书求学的思想,使学生们体验到、认识到学习机会之宝贵、读书之重要,不应随便放弃。在每学期每学年结束时,对重点对象要做好预防工作。对农村群众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意识的形成,也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通过经常性深入广泛、耐心细致地做工作,结合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改变生存方式和生活条件,使群众从现实生活的切身感受领悟到人口素质提高的必要性、紧迫性,逐步提高思想认识。
二、要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材施教,减轻学习负担,淡化分数竞争,淡化升学竞争(教育管理部门也不能以分数、升学率为主要依据评估教师和学校的工作)。
三、加强班集体建设,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在集体中发挥其才能,发展其爱好特长,从而使他们对班级对学校生出爱恋。不断缓解学习压力带来的厌学问题,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比前两项会难得多,必须从小学阶段抓起,这就需要教师多研究农村学生的特殊性,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普遍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为进入初中后学习上的递进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上对初中农村学生辍学现象的调查分析也许主观臆断因素多了一些,真正抓好保学控辍工作还需在实际工作中作进一步研究,依靠教师、学校的更加重视和社会的更多支持加以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