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轻声现象
【作者】 李晓玲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汉语拼音知识中关于轻声字的读音、读法问题,因其内容不多而篇幅微少。但它同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我们在轻声教学上的成功与否,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及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语音、语调与句子所表达的语气大相径庭。他们大多把轻声字读成了四个声调中的第一声,而且时值较长,语音较重,使人听了啼笑皆非。比如:学生在读“地上白了,树上白了,房子上也白了”这几句话的时候,把“了”的读音全部读成了“lē”,而未能读成轻声“le”;在读“他累得趴在地上动弹不得”的时候,把“动弹“tan””读成“动弹“tán”,而且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格外注意轻声现象。
轻声是一种语言现象。在北京话里使用比较普遍,在现代汉语里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轻声是一种轻短模糊的调子。说话的时候,有些字音读得很短很轻,谓之轻声。它的音节本有一定的声调,只是在特定的场合中,由于音节软化,致使其失去原调,甚至声母和韵母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轻声没有固定的调值,一般要根据前一个字的声调来确定,所以不标声调。因此,轻声不是第五种声调,而是一种变调现象。
轻声现象与词汇、语法有密切的关系。普通话里读轻声的现象比较普遍,只要注意观察,认真揣摩,会发现有一部分轻声词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无法一下子掌握全部的普通话轻声词时,我们可以先掌握其中带有规律的一部分。
许多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对是否该读轻声,总是难以把握。其实大多数轻声词都同词汇、语法上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有一定的规律:
1、语气助词在句子中读轻声。如:起来吧。你呢?行啊 !对吗? 请说吧!干什么呢?你说是吧?不要发火嘛!多美丽的花园啊!
2、时态助词和结构助词在句子中读轻声。如:这本书我读过了。他正望着窗外。这首诗我听过。我的老师。她是卖菜的。彻底的清理垃圾。充分地利用现有条件。这里的工作做得很好。
3、构词名词的虚语素。如;桌子、椅子、燕子、辫子、板子、牌子、本子、日子、石头、骨头、馒头、拳头、枕头、嘴巴、尾巴、什么等。
4、代词中的“们”“么”等读轻声。如:我们、你们、什么、这么、怎么。
5、附在动词后面表示趋向的动词读轻声。如 :跑来、走开、进去、干起来、开过来、讲下去。
6、表示相对位置的方位名词。如:楼上、乡下、花园里、门外、底下、礼堂前、教室后。
7、单音节动词重叠后的第二个音节,双音节动词重叠后的第二、第四两个音节读轻声。如:听听、看看、劝劝、等等、拾掇拾掇、解释解释、表演表演、研究研究。
8、嵌在重叠式动词、形容词中的“一”或“不”读轻声。如:听一听、来不来、做一做、对不对、正确不正确、参加不参加。
9、部分双音节的单纯词,第二个音节读轻声。如:萝卜、葡萄、伶俐、姑娘 、玻璃、玫瑰、 牡丹、 琵琶 、胳膊 、吩咐。
10、叠音名词的后一个音节读轻声。如:爸爸、妈妈、姐姐、弟弟。
11、有一批普通的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在习惯上也读轻声。如:老实、清楚、明白、豆腐、客气、手中、眼睛、衣服、动静等。
恰当准确地使用轻声,能使说话的音调强弱有序、和谐动听,在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上有着积极意义。而且,掌握了轻声规律,还可以用轻声来区别词性和词义。如:
大意,“意”读轻声,是形容词,指疏忽、粗心的意思;“意”不读轻声,则是名词,指主要内容。
地道,“道”读轻声,是形容词,指真正、纯粹的;“道”读四声,则是名词,地下通道或地面下的坑道。
反正,“正”读轻声,是副词,表语气;读四声则是动词,指从敌方投入已方。
有些词带与不带轻声词义是不一样的。如:“兄弟”,“弟”念轻声,专指弟弟,念四声时虽还是名词,但意义不同,指哥哥和弟弟。
还有一些词,前一音节的字音同形不同,后一音节是否读轻声,意义也不同。如’瞎子”和”虾子”、”帘子”和”莲子”。
教师在朗读教学时若遇到类似读轻声与不读轻声能区分词义或词性的词时,首先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该词的意义和词性,然后判定是否该念轻声。
总之,通过认真研究,总会找出轻声语音现象的规律,并能依此规律解决一些教学上的问题。
目前我们在轻声教学方面存在一些误区,我认为误区主要有两种:一是我们自身没有很好地掌握轻声字在调值上的特点;二是为了强调轻声字,又加重了它的语气,读法不准确;二者加在一起,形成了学生离谱的读法。走出误区的途径有三条:首先,要加强我们教师自身的学习与研究,从理解和体会实词与虚词在表意、读音上的特点入手,从意感方面去领略轻声字在表意上的虚弱性,悟出它应该是读成轻微的语调;其次,语文教师要统一认识,准确认识轻声字的特点,掌握其正确的读法并熟记一些必读轻声字;第三,多听广播、多看电视,留心国家优秀播音员的播音,我们也能从中得到启示,受到熏陶,有助于我们搞好教学工作。
搞好轻声教学,并非小题大做,它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学生对轻声掌握不好,就不能对句子的意思进行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对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产生障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但应该读准每一个字的声、韵、调,而且对语流音变,特别是“轻声”现象不容忽视。
轻声是一种语言现象。在北京话里使用比较普遍,在现代汉语里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轻声是一种轻短模糊的调子。说话的时候,有些字音读得很短很轻,谓之轻声。它的音节本有一定的声调,只是在特定的场合中,由于音节软化,致使其失去原调,甚至声母和韵母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轻声没有固定的调值,一般要根据前一个字的声调来确定,所以不标声调。因此,轻声不是第五种声调,而是一种变调现象。
轻声现象与词汇、语法有密切的关系。普通话里读轻声的现象比较普遍,只要注意观察,认真揣摩,会发现有一部分轻声词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无法一下子掌握全部的普通话轻声词时,我们可以先掌握其中带有规律的一部分。
许多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对是否该读轻声,总是难以把握。其实大多数轻声词都同词汇、语法上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有一定的规律:
1、语气助词在句子中读轻声。如:起来吧。你呢?行啊 !对吗? 请说吧!干什么呢?你说是吧?不要发火嘛!多美丽的花园啊!
2、时态助词和结构助词在句子中读轻声。如:这本书我读过了。他正望着窗外。这首诗我听过。我的老师。她是卖菜的。彻底的清理垃圾。充分地利用现有条件。这里的工作做得很好。
3、构词名词的虚语素。如;桌子、椅子、燕子、辫子、板子、牌子、本子、日子、石头、骨头、馒头、拳头、枕头、嘴巴、尾巴、什么等。
4、代词中的“们”“么”等读轻声。如:我们、你们、什么、这么、怎么。
5、附在动词后面表示趋向的动词读轻声。如 :跑来、走开、进去、干起来、开过来、讲下去。
6、表示相对位置的方位名词。如:楼上、乡下、花园里、门外、底下、礼堂前、教室后。
7、单音节动词重叠后的第二个音节,双音节动词重叠后的第二、第四两个音节读轻声。如:听听、看看、劝劝、等等、拾掇拾掇、解释解释、表演表演、研究研究。
8、嵌在重叠式动词、形容词中的“一”或“不”读轻声。如:听一听、来不来、做一做、对不对、正确不正确、参加不参加。
9、部分双音节的单纯词,第二个音节读轻声。如:萝卜、葡萄、伶俐、姑娘 、玻璃、玫瑰、 牡丹、 琵琶 、胳膊 、吩咐。
10、叠音名词的后一个音节读轻声。如:爸爸、妈妈、姐姐、弟弟。
11、有一批普通的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在习惯上也读轻声。如:老实、清楚、明白、豆腐、客气、手中、眼睛、衣服、动静等。
恰当准确地使用轻声,能使说话的音调强弱有序、和谐动听,在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上有着积极意义。而且,掌握了轻声规律,还可以用轻声来区别词性和词义。如:
大意,“意”读轻声,是形容词,指疏忽、粗心的意思;“意”不读轻声,则是名词,指主要内容。
地道,“道”读轻声,是形容词,指真正、纯粹的;“道”读四声,则是名词,地下通道或地面下的坑道。
反正,“正”读轻声,是副词,表语气;读四声则是动词,指从敌方投入已方。
有些词带与不带轻声词义是不一样的。如:“兄弟”,“弟”念轻声,专指弟弟,念四声时虽还是名词,但意义不同,指哥哥和弟弟。
还有一些词,前一音节的字音同形不同,后一音节是否读轻声,意义也不同。如’瞎子”和”虾子”、”帘子”和”莲子”。
教师在朗读教学时若遇到类似读轻声与不读轻声能区分词义或词性的词时,首先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该词的意义和词性,然后判定是否该念轻声。
总之,通过认真研究,总会找出轻声语音现象的规律,并能依此规律解决一些教学上的问题。
目前我们在轻声教学方面存在一些误区,我认为误区主要有两种:一是我们自身没有很好地掌握轻声字在调值上的特点;二是为了强调轻声字,又加重了它的语气,读法不准确;二者加在一起,形成了学生离谱的读法。走出误区的途径有三条:首先,要加强我们教师自身的学习与研究,从理解和体会实词与虚词在表意、读音上的特点入手,从意感方面去领略轻声字在表意上的虚弱性,悟出它应该是读成轻微的语调;其次,语文教师要统一认识,准确认识轻声字的特点,掌握其正确的读法并熟记一些必读轻声字;第三,多听广播、多看电视,留心国家优秀播音员的播音,我们也能从中得到启示,受到熏陶,有助于我们搞好教学工作。
搞好轻声教学,并非小题大做,它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学生对轻声掌握不好,就不能对句子的意思进行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对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产生障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但应该读准每一个字的声、韵、调,而且对语流音变,特别是“轻声”现象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