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抓住生成,打造精彩——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作者】 左克亮
【机构】 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引导者,要针对儿童特点以及学科知识特点设计问题,指导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教学质量。许多教师十分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动态生成”的理念正是追求了课堂的真实性,它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随时作出调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相互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唯有如此,课堂才会始终充满真实和活力。那么,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呢?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动态生成的环境必须是民主、平等、宽容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支持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的积极的互相推动。因此,教师应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首先表现为师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其次才表现为师生、生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师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只是平等关系中的首席。在民主、平等、和谐、友好的教育氛围中,师生才能敞开心扉、交流体会、切磋论辩,共同提升思想,共享课堂精神之旅。作为教师,应在师生“辩”中,巧用生成性课堂资源,不要总是想办法把学生纳入自己的轨道,而应该及时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案,抓住契机,因势利导,用好生成性资源。学生们越辩越明,课堂上学生们神采飞扬,充满生机。正如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二、在自主提问中促进“动态生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否创设条件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是实现学生发展自我、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创设活动情境、创造探究条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自动为学习任务定向,让动态生成于学习活动之中。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我在教学中并未遵循课本上的教学流程,先教面积定义,再研究表面积的算法,而是整体入手,大胆改革教材原有的框架,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过程。即直接让学生根据测量自己所做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这三条信息思考探究:根据这些测量所给的信息你能想到什么?或是解决什么问题?以此统领全课,不断地动态生成学习目标,并不断地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在独立思考、分组研讨之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学习问题:长方体上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体12条棱的总长是多少?长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总和是多少?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在提问的同时也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如果说学生自主提问是动态生成过程,那么学生在充分研讨、在大组充分展示和教师适时参与诱导的过程也就是目标动态达成的过程。
三、善于捕捉亮点,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课堂亮点是一种珍贵的课堂生成资源。在真实的课堂中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在如此丰富多彩的课堂中难免会出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推测”,时常会引发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预设的课堂亮点。它常被忽视,因为它是课堂突发产生的,它要求我们抓住这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紧扣住,放大它,让别人的创造变成全体的创造,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高潮”。
例如,在“体积与表面积的比较”教学中,我出了这样的一道题:“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与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很快就算出了结果。这时,有一位学生说了一句“它的体积与表面积正好相等”。我听了,没有直接否定他的说法,而是问全班:“这个正方体的体积与表面积相等吗?”有的学生认为相等,有的认为有错,于是我就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但由于意见不统一,他们在小组间争论起来。我索性将两种不同的意见进行全班辩论。认为“正确的”一方说:“它们的列式相同,都是6×6×6,结果都是216。”认为“错误的”一方说:“虽然它们的列式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相同。前者的三个6分别表示正方体的长、宽、高。后者的6×6算的是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再乘以6就是六个面的面积。因而前者用的是体积单位立方分米,后者用的是/面积单位平方分米。尽管它们列式相同,结果相同,可它们表示的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所以“相等”的这种说法是错的。”我听了,伸出右手向认为“错误的”一方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们说得好。同学们都不由地鼓起了掌……
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抓住一位学生的一句不经意的话,灵活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辩论,在辩论中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发生碰撞,观点得到交流,对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正是这个亮点,由于老师的巧妙生成,而成为课堂的精彩之处。
总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处理好两者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因势利导,达成预设,促其生成。在“精心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动态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努力达成“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平衡,让“动态生成”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绽放教学的精彩。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动态生成的环境必须是民主、平等、宽容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支持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的积极的互相推动。因此,教师应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首先表现为师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其次才表现为师生、生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师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只是平等关系中的首席。在民主、平等、和谐、友好的教育氛围中,师生才能敞开心扉、交流体会、切磋论辩,共同提升思想,共享课堂精神之旅。作为教师,应在师生“辩”中,巧用生成性课堂资源,不要总是想办法把学生纳入自己的轨道,而应该及时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案,抓住契机,因势利导,用好生成性资源。学生们越辩越明,课堂上学生们神采飞扬,充满生机。正如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二、在自主提问中促进“动态生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否创设条件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是实现学生发展自我、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创设活动情境、创造探究条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自动为学习任务定向,让动态生成于学习活动之中。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我在教学中并未遵循课本上的教学流程,先教面积定义,再研究表面积的算法,而是整体入手,大胆改革教材原有的框架,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过程。即直接让学生根据测量自己所做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这三条信息思考探究:根据这些测量所给的信息你能想到什么?或是解决什么问题?以此统领全课,不断地动态生成学习目标,并不断地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在独立思考、分组研讨之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学习问题:长方体上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体12条棱的总长是多少?长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总和是多少?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在提问的同时也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如果说学生自主提问是动态生成过程,那么学生在充分研讨、在大组充分展示和教师适时参与诱导的过程也就是目标动态达成的过程。
三、善于捕捉亮点,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课堂亮点是一种珍贵的课堂生成资源。在真实的课堂中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在如此丰富多彩的课堂中难免会出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推测”,时常会引发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预设的课堂亮点。它常被忽视,因为它是课堂突发产生的,它要求我们抓住这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紧扣住,放大它,让别人的创造变成全体的创造,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高潮”。
例如,在“体积与表面积的比较”教学中,我出了这样的一道题:“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与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很快就算出了结果。这时,有一位学生说了一句“它的体积与表面积正好相等”。我听了,没有直接否定他的说法,而是问全班:“这个正方体的体积与表面积相等吗?”有的学生认为相等,有的认为有错,于是我就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但由于意见不统一,他们在小组间争论起来。我索性将两种不同的意见进行全班辩论。认为“正确的”一方说:“它们的列式相同,都是6×6×6,结果都是216。”认为“错误的”一方说:“虽然它们的列式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相同。前者的三个6分别表示正方体的长、宽、高。后者的6×6算的是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再乘以6就是六个面的面积。因而前者用的是体积单位立方分米,后者用的是/面积单位平方分米。尽管它们列式相同,结果相同,可它们表示的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所以“相等”的这种说法是错的。”我听了,伸出右手向认为“错误的”一方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们说得好。同学们都不由地鼓起了掌……
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抓住一位学生的一句不经意的话,灵活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辩论,在辩论中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发生碰撞,观点得到交流,对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正是这个亮点,由于老师的巧妙生成,而成为课堂的精彩之处。
总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处理好两者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因势利导,达成预设,促其生成。在“精心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动态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努力达成“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平衡,让“动态生成”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绽放教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