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 王立柱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觉悟”这样一个总的教学要求。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光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要贯穿和渗透思想道德的教育,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知识,更有文化的积淀。
1、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仁人志士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使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语文课,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机地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借古仁人之心抒发了“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叙述自己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毅然弃医从文;臧克家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颂扬闻一多先生为了寻求医治中华民族的药方,成为“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因此而“漂白了四壁”的精神。这些充分表现了我国进步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而与之相反,有些学生追求享乐,玩世不恭,醉生梦死;有些学生向往自由自在,不学无术……以此告诫学生人活在世上,不只是物质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要承担国家富强的责任。希望学生能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2、注重培养学生经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
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边》,莫顿亨克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些文章都教育青少年一代在现实生活中要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拼搏,大困难就会变成小困难,,勇往直前,就能到达胜利的彼岸。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中,主人公斯科特一行人面对厄运的种种精神品质也是当今青少年最好的范例。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一契机培养学生经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
3、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爱国主义精神极为重要。它是促进青少年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动力。初中语文课本中,表达爱国爱家乡主题的作品不少,如《最后一课》,字里行间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我”——一个平日里调皮捣蛋的孩子尚且如此爱国,更何况其他的孩子呢!也让学生明白无国便无家。因此教学中可结合课文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感情。例如吟诵《黄河颂》这篇文章时,在黄河大合唱的配乐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并告诉学生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侮,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4、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记叙他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情深。在讲述这篇文章的时候,让学生抓住文中对父亲过铁道时艰难情景的描绘,教育学生爱就在我们身边,让同学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父母、老师、同学做的哪些事让你感动。在记事本上,每天写一个让你感谢的人、让你感动的事。从此以后,学生理解了家长唠叨就是爱的表现,并表示由衷的感谢,老师严厉的批评就是爱,因此充满了感激。抓住杨绛《老王》一文“送鸡蛋香油”的细节,教育学生要有知恩图报的品质。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学生观察和感受的对象,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5、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发展才智的心理动因,是事业的羽翼。斯大林说:“伟大的精力只有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
例如,《生命的支柱》、《哥白尼》、《邓稼先》等课文,赞扬老一辈科学家、革命家崇高的精神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诸如此类文章,都有洗荡心灵的作用,促使学生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语文教师通过借助形象化的文字材料和生动形象的口语来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实现人生的价值。
6让学生处理好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
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人不是惟一的生命形式,也不是惟一具有情感的生灵,我们日常生活是和大自然紧密联系的。教师可选择一些文章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比如人教版里的课文《华南虎》中华南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冷酷现实的反抗;《斑羚飞渡》中斑羚群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壮举都告诉我们生命是平等的没高低优劣之分,我们人类不应该因为我们拥有其他动物的智慧和物质手段而去主宰其他生命的生存形式。我们要学会和生存环境的和谐共存。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收到教书与育人双赢的教育效果。
1、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仁人志士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使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语文课,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机地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借古仁人之心抒发了“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叙述自己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毅然弃医从文;臧克家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颂扬闻一多先生为了寻求医治中华民族的药方,成为“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因此而“漂白了四壁”的精神。这些充分表现了我国进步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而与之相反,有些学生追求享乐,玩世不恭,醉生梦死;有些学生向往自由自在,不学无术……以此告诫学生人活在世上,不只是物质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要承担国家富强的责任。希望学生能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2、注重培养学生经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
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边》,莫顿亨克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些文章都教育青少年一代在现实生活中要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拼搏,大困难就会变成小困难,,勇往直前,就能到达胜利的彼岸。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中,主人公斯科特一行人面对厄运的种种精神品质也是当今青少年最好的范例。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一契机培养学生经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
3、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爱国主义精神极为重要。它是促进青少年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动力。初中语文课本中,表达爱国爱家乡主题的作品不少,如《最后一课》,字里行间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我”——一个平日里调皮捣蛋的孩子尚且如此爱国,更何况其他的孩子呢!也让学生明白无国便无家。因此教学中可结合课文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感情。例如吟诵《黄河颂》这篇文章时,在黄河大合唱的配乐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并告诉学生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侮,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4、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记叙他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情深。在讲述这篇文章的时候,让学生抓住文中对父亲过铁道时艰难情景的描绘,教育学生爱就在我们身边,让同学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父母、老师、同学做的哪些事让你感动。在记事本上,每天写一个让你感谢的人、让你感动的事。从此以后,学生理解了家长唠叨就是爱的表现,并表示由衷的感谢,老师严厉的批评就是爱,因此充满了感激。抓住杨绛《老王》一文“送鸡蛋香油”的细节,教育学生要有知恩图报的品质。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学生观察和感受的对象,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5、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发展才智的心理动因,是事业的羽翼。斯大林说:“伟大的精力只有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
例如,《生命的支柱》、《哥白尼》、《邓稼先》等课文,赞扬老一辈科学家、革命家崇高的精神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诸如此类文章,都有洗荡心灵的作用,促使学生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语文教师通过借助形象化的文字材料和生动形象的口语来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实现人生的价值。
6让学生处理好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
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人不是惟一的生命形式,也不是惟一具有情感的生灵,我们日常生活是和大自然紧密联系的。教师可选择一些文章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比如人教版里的课文《华南虎》中华南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冷酷现实的反抗;《斑羚飞渡》中斑羚群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壮举都告诉我们生命是平等的没高低优劣之分,我们人类不应该因为我们拥有其他动物的智慧和物质手段而去主宰其他生命的生存形式。我们要学会和生存环境的和谐共存。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收到教书与育人双赢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