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怎样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作者】 王 纲
【机构】 三河市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趣味性教学往往能使历史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可以从巧设谜语﹑融合多学科知识﹑渗透时政﹑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等方面入手。恰当运用趣味性教学,不仅能使枯燥的历史生动化﹑形象化,亦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历史 教学 趣味性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而现在不少老师在课堂上都是照本宣科,教学设计僵化死板,教学内容枯燥,根本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会使他们失去兴趣,厌烦学习,甚至放弃这门功课。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因此。能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除了要考虑其他诸多因素外,教师必须对施教的材料或引入或加工,将趣味性融入知识之中,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有趣。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旧课程功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体性,重视个性的发展。那么,教师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我觉得可以通过讨论相互交流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新教材有一个问题如下:‘有人说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
1、史地渗透
历史教师应明确史地之间的特殊关系,在教学中适时的渗透一些地理知识,以便于学生加深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譬如在讲授“‘工农武装割剧’的形成”时,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井冈山并在此建立革命根据地呢?这就应联系相关的地理知识来说明。井冈山地理位置偏僻(地处罗霄山脉中段,处于湖南、江西边界,四周毗邻江西、湖南的几个县),地势险峻(以宁冈为中心,周围500里,纵横80里,峭壁高耸入云,林木遮天蔽日)、经济基础较好(生产稻米、杂粮,周边地区物产也比较丰富),这就是在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依据。举一反三,学生就可以进一步理解湘鄂赣、闽浙赣、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原因。
又如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凭借了有利的地理位置。这些问题同样说明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强历史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还有助于认识人类与地球共生、共存、相互发展、相互制约的关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寻找合理的途径。
2、政史渗透
历史要“通古今之变”,发现规律,就需要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政治学科中的理论观点经常被用来作为分析、解决历史学科问题的理论依据。正确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使学生更准确、更完整地把握历史的全貌和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通过土地改革、建立国营经济、调整工商业和工矿企业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改革旧的生产关系以解放社会生产力,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把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但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强调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
3、政史地渗透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其综合性,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内容涉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教育、艺术、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历来就有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之说。我们强调的不只是政史之间、史地之间的学科渗透,而且是三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历史学科与政治、地理学科间也有着丰富的知识交汇点:科索状危机的形成,而将南联盟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地理位置、巴尔干地区的历史演变、美国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现在的台湾问题也涉及台湾地理位置、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以及美日等西方国家对台湾的政治态度等方面。加强历史学科与政治、地理学科之间的渗透。不但扩大了历史知识视野,而且多角度的思维得到训练。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因此,历史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增强课堂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只有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实效性、高效性,才能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 教学 趣味性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而现在不少老师在课堂上都是照本宣科,教学设计僵化死板,教学内容枯燥,根本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会使他们失去兴趣,厌烦学习,甚至放弃这门功课。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因此。能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除了要考虑其他诸多因素外,教师必须对施教的材料或引入或加工,将趣味性融入知识之中,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有趣。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旧课程功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体性,重视个性的发展。那么,教师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我觉得可以通过讨论相互交流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新教材有一个问题如下:‘有人说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
1、史地渗透
历史教师应明确史地之间的特殊关系,在教学中适时的渗透一些地理知识,以便于学生加深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譬如在讲授“‘工农武装割剧’的形成”时,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井冈山并在此建立革命根据地呢?这就应联系相关的地理知识来说明。井冈山地理位置偏僻(地处罗霄山脉中段,处于湖南、江西边界,四周毗邻江西、湖南的几个县),地势险峻(以宁冈为中心,周围500里,纵横80里,峭壁高耸入云,林木遮天蔽日)、经济基础较好(生产稻米、杂粮,周边地区物产也比较丰富),这就是在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依据。举一反三,学生就可以进一步理解湘鄂赣、闽浙赣、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原因。
又如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凭借了有利的地理位置。这些问题同样说明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强历史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还有助于认识人类与地球共生、共存、相互发展、相互制约的关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寻找合理的途径。
2、政史渗透
历史要“通古今之变”,发现规律,就需要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政治学科中的理论观点经常被用来作为分析、解决历史学科问题的理论依据。正确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使学生更准确、更完整地把握历史的全貌和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通过土地改革、建立国营经济、调整工商业和工矿企业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改革旧的生产关系以解放社会生产力,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把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但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强调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
3、政史地渗透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其综合性,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内容涉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教育、艺术、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历来就有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之说。我们强调的不只是政史之间、史地之间的学科渗透,而且是三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历史学科与政治、地理学科间也有着丰富的知识交汇点:科索状危机的形成,而将南联盟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地理位置、巴尔干地区的历史演变、美国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现在的台湾问题也涉及台湾地理位置、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以及美日等西方国家对台湾的政治态度等方面。加强历史学科与政治、地理学科之间的渗透。不但扩大了历史知识视野,而且多角度的思维得到训练。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因此,历史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增强课堂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只有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实效性、高效性,才能最终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