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光田
【机构】 马鹿乡中心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增加阅读数量,可谓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掌握良好的阅读策略教学、提高阅读效果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多种方法的研究,试图探索出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期望这些实践经验能够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一些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群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增加阅读数量,可谓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用心探索教学新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倡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更应教给他们阅读方法,使其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首先,应慎选阅读内容,调动阅读兴趣。阅读内容应选择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兴趣的寓言、童话、儿歌等,这样的内容符合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们的眼球。我会让学生们在阅读过后复述故事内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在复述后及时给学生们一些表扬,这样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重视朗读指导与训练。在学生对阅读已有所爱好的基础上,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的形式应多样化,如范读、领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对于一篇文章也应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如果采用的形式过于单一,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创造力、表现力,但是,也不是每篇文章朗读的形式越多越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善于选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朗读教学,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朗读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生掌握了技巧,读起文章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读出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
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说在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时,还需要注意要求学生们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有口无心地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师就要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探究,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设置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集中精神,思考问题。开始训练时,可由老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读,学生明白了读课文时思考什么,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老师所提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要有层次性,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要让他们回答不同的问题。比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要解决“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这个问题,就应该分层设问,先让学生讨论:“小葫芦开始时为什么长得好?后来为什么会变黄并落下来?”继而引导学生讨论:“叶子和果实是什么关系呢?”再进一步的提问:“葫芦的叶子已经长虫了,种葫芦的人为什么认为没有必要除虫呢?”最后解决问题:“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这样,一问扣一问,使学生在边读边想的过程中理解感悟了课文的内容。
注重积累和培养语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能力,当然就谈不上学好语文。所以,学好语文,积累是一个关键环节。落实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宽阅读渠道,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它们一旦被激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大幅度上升。在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中,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不外乎就是要指导学生好好读书,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离开了读书就谈不上培养语感,犹如离开了游泳池,就谈不上学习游泳。比如《桂林山水》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调,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绚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还让亲身游览过桂林山水的学生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读中想象桂林的美景,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品味,促进了语言的积累,从语感培养的角度来看,也训练了学生丰富和扩展语言的能力,增加了对语言的感悟。
阅读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所能奏效,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只有把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用心去体验生活,从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群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增加阅读数量,可谓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用心探索教学新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倡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更应教给他们阅读方法,使其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首先,应慎选阅读内容,调动阅读兴趣。阅读内容应选择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兴趣的寓言、童话、儿歌等,这样的内容符合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们的眼球。我会让学生们在阅读过后复述故事内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在复述后及时给学生们一些表扬,这样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重视朗读指导与训练。在学生对阅读已有所爱好的基础上,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的形式应多样化,如范读、领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对于一篇文章也应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如果采用的形式过于单一,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创造力、表现力,但是,也不是每篇文章朗读的形式越多越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善于选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朗读教学,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朗读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生掌握了技巧,读起文章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读出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
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说在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时,还需要注意要求学生们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有口无心地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师就要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探究,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设置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集中精神,思考问题。开始训练时,可由老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读,学生明白了读课文时思考什么,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老师所提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要有层次性,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要让他们回答不同的问题。比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要解决“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这个问题,就应该分层设问,先让学生讨论:“小葫芦开始时为什么长得好?后来为什么会变黄并落下来?”继而引导学生讨论:“叶子和果实是什么关系呢?”再进一步的提问:“葫芦的叶子已经长虫了,种葫芦的人为什么认为没有必要除虫呢?”最后解决问题:“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这样,一问扣一问,使学生在边读边想的过程中理解感悟了课文的内容。
注重积累和培养语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能力,当然就谈不上学好语文。所以,学好语文,积累是一个关键环节。落实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宽阅读渠道,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它们一旦被激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大幅度上升。在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中,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不外乎就是要指导学生好好读书,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离开了读书就谈不上培养语感,犹如离开了游泳池,就谈不上学习游泳。比如《桂林山水》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调,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绚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还让亲身游览过桂林山水的学生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读中想象桂林的美景,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品味,促进了语言的积累,从语感培养的角度来看,也训练了学生丰富和扩展语言的能力,增加了对语言的感悟。
阅读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所能奏效,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只有把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用心去体验生活,从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