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作者】 张晓莉

【机构】 金堆城钼业集团公司子弟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所谓“问题意识”,即是孩子提问的主观能动性。目前,“问题意识”的逐渐淡薄好象是一种通病,这恐怕和我们的教育方式,课堂教学的模式有一定关系。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充分的正视和严肃的对待这一问题,从课堂入手,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能力作为切入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思维
  大多数孩子从会说话起,就象个“小问号”似的不断地向人发问,甚至问的人心烦,但是逐渐长大后,他们的这种提问题的“嗜好”突然没有了,是他们一下子都不爱或不会讲话了吗?否!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问题意识”逐渐淡薄了。所谓“问题意识”,即是孩子提问的主观能动性。这好象是一种通病,有人说,这恐怕和我们的教育方式,课堂教学的模式有一定的关系。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教师提问多,学生质疑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机械重复练习多,多层次变式练习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这些倾向妨害和限制了学生与生具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面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我想到法国文学家法朗士的话“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的心灵天然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让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充分的正视和严肃的对待这一问题,从课堂入手,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能力作为切入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首先,课堂上要有一种平等和谐的民主气氛,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如果您在课堂上能尊重和真诚的关爱每一个学生,多给他们一些微笑, 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对每个孩子战胜困难的行为都给予支持,对每个孩子多些宽容,多些理解,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他们的一员,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以人文的关怀珍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爱的心境中快活,使学生不唯师,不唯书,那么学生便会觉得自己在一个多么自由的空间,他们的思维也将会不受到限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无所顾及地和盘托出,他们才能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才会迸发,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学会交流与合作,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如果您在课堂上给每个孩子能适时的给予支持和点拨,使丧失兴趣的学生兴趣盎然,有兴趣的学生更加充满激情;使学习障碍者柳暗花明,学习成功者敢问新路,让孩子们体验成功的欢乐和驾驭知识的乐趣,让每一位学生在教师智慧的支撑中,自我成功,自我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的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的激发创新敏感性。所以说,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训练学生思维尤为重要。
  其次,课堂上,教师要有灵活的教学策略。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能机械的照本宣科,而要动态的传授知识,使教学内容生动、鲜活。应该努力做到:"解放小孩的大脑",让孩子多想一想;"解放小孩的眼睛",让孩子多看一看;"解放小孩的双手",让孩子多做一做;"解放小孩的嘴巴",让孩子多说一说。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其精力主要放在如何摆布课本,如何把课本知识讲清,很难做到教学内容的鲜活,更谈不上根据培养创新精神的需要科学的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可以不拘一格的教,学生可以不拘一格的学,让学生感到什么都是新的,形成一种极强的求知欲望。
  第三,应教会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的意识。“问题”即思维,一切探索发现,创造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传统的教学都是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去学习,教师依照提前设计好的框架去授课,这就大大地了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久而久之,形成“填鸭式”的恶性循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而当前,素质教育要求注重智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学生不能再过分依赖老师,应在学习中多一些主动,多一些思考。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所谓提问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创造力,所以,只有敢提问,能提问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我们可以利用如“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成为科学家”等故事教育学生提高对问问题的认识和兴趣,教育孩子们对一些可笑的提问不要嘲笑,而应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推动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甚至能提一些难倒老师的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第四,抓住一切机会,为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环境。我们不能否认哪节课堂没有思维训练,但需要重视的是学生的思维是否是自己真正的思考。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问题的处理过于仓促,优生解答或直接给出标准答案,也为学生完成作业奠定了基础,然而,如此这般,学生的思维何以发展。有些老师常说:学生不爱提问,不会思考。其实也许是我们的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机会。我觉得在教学中,可通过讨论、遐想等方式,要求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也可以设计一些对启迪智慧有挑战性的问题,如:续写,扩写等,也可在课后专门留给质疑的作业等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渴望。
  第五,利用一切途径,交给学生思维训练的方法。学生有了提问的兴趣,就为创新学习打下了基础。那么怎样才能会提、善于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去解决他们。乔治,波利亚曾说道:“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也可能提出”。如在《养蚕》一课的教学中,讲到母亲叮咛我和姐姐说:“孩子,得用功啊!这学费可来得不易呀!”一句时,我提出“在这里为什么用省略号”这个问题,并告诉学生它在这儿表示话没有说完,而且体现母亲对我们的期望之情。后来在学习《画杨桃》一课“没……没想过”一句时,学生就提出了“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为什么用省略号”的问题。由此看来,教师提问是学生质疑的镜子。学生能通过思考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最关键在于教师善于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日积月累,学生从不会问到会问,从不敢问到善问,也体现了学生思维能力不断丰富飞跃的过程。
  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就要调动起学生的每根神经,开发调动学生的自立、自尊、自爱,适应创造等的个性,把每节课都作为学生探索创新的一次历程,让学生的情感与认识活动进入课堂,使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事件引起关注,才能调动他们的学生主动性,这样一来学生头脑中的“小问好”才会被激活,使他们产生对知识探索的需要。愿孩子们的思维不再滞留,愿他们的小手在课堂中不断的再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