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添.贴.编:提升幼儿个性创造力的“创艺坊”新实践
【作者】 罗智敏
【机构】 杭州市滨江区钱塘实验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艺坊”美术区域中自然物材以独特的美感、天然的物理特性以及结构的多样性,成为重要的游戏材料之一。本文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美术游戏的规律,运用“画、贴、扎”三个策略,发挥自然物在区域美术游戏中的价值,让幼儿体验操作自然材料进行互动带来的乐趣,体会创作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创艺坊”;自然物材;美术区域游戏
美术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重要形式,而班级美术区域是幼儿园必不可少的区域活动之一。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树叶、树枝、树根、种子等自然物材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幼儿。教师在班级“创艺坊”中投放适宜的自然材料,为幼儿的美术游戏提供了多样化的材料资源。
一、“创艺坊”的提出与主架构
“让一切皆美术”是幼儿园美术游戏在材料运用上着力倡导的理念。教师应具备善于发现材料、运用材料和变换材料的能力。扫描班级大班“创艺坊”游戏中对自然物材应用存在以下现象:
(一)对自然物材挖掘不够深入
班级美术区域创设中需要师幼共同准备投放较多材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材料会出现单一或过少的情况。在以《特别的我》为主题的游戏中,在前期讨论时幼儿提出需要用不同类型的纸、毛线、种子类等进行装饰绘画。可是在游戏中教师发现只有少数的孩子用柚子、苹果、桔子直接在自然物上进行眼睛、头发的添加。在材料的挖掘上教师先入为主认为自然物材是用来辅助游戏的,显然对自然物材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挖掘不够深入。
(二)用自然物材融入频率较低
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美术游戏中运用自然物材的技艺不够娴熟,导致幼儿更少能将其运用在游戏中。在以《我的家》为主题的游戏中,教师在区域中投放了白纸和水彩笔等材料。幼儿在游戏中绘画出了漂亮的家,在介绍自己的作品环节有幼儿提出更喜欢用树枝、树叶来装饰家。显然教师提供的材料并没有真正满足幼儿真实需求,在游戏中教师、幼儿主动把自然物材融入到美术游戏中的意识需要加强,运用自然物材开展游戏的频率还要增加。
(三)对自然物材操作运用不当
在前期美术游戏中发现幼儿作品形式以平面粘贴为主,自然物材没有真正起到丰富幼儿作品的作用。在以《树》为主题的游戏中,教师在区域中投放了多种树叶,“老师,我想用笋壳来做大树。”“笋壳和大树又不像,还是用树叶装饰比较好。”在交流中教师发现原来那位幼儿想用笋壳一个一个扎在一起做成一根立体的树干,再用树叶进行添加。可见教师对自然物材运用的不熟悉,无法顺应幼儿思维发展具象性的特点,满足幼儿创作的需求。
二、运行“创艺坊”:添.贴.编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索,从添、贴、编三方面来探索自然物材的运用。在收集、运用的的过程中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材料探索的快乐,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图1:“创艺坊”游戏中自然物材的百变探索
(一)百变添画,借材料之形趣味想象
在美术游戏中,幼儿根据自然物材的外在特征进行局部添画和直接绘画,从而创作出新颖的美术作品。教师让幼儿通过看、问、摸来探索材料的特征,接着引导幼儿根据自然物的形态进行画面的局部添加替代,发展幼儿以物代物的想象能力。
1.借形局部添画
借形局部添画是指在美术游戏中借助自然物的形态特征,发挥幼儿的想象来替代绘画。一次餐后散步,教师带领幼儿在幼儿园收集了很多不同的树叶,幼儿产生了用树叶创作的意愿。随后我们将树叶带回教室,游戏时教师引导幼儿利用树叶进行替代实物的一部分后再进行创作。幼儿用树叶做夏天的大扇子、马路上的小汽车,作品十分有趣。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让幼儿观察自然物的外形特征,引导幼儿根据自然物的形态进行联想、思考。
图2:夏天的大扇子 图3:路上的小汽车
2.借形直接绘画
借形直接绘画是指借用自然物独特的纹理和材质特点直接进行绘画。在户外散步时我们看到有很多掉落的广玉兰树叶,“这片叶子大大的,我们用这片树叶当画纸画画吧!”幼儿把树叶带回教室开始了游戏,他们先把广玉兰树叶用水粉涂白,再运用勾线笔勾画的方式开展了绘画。各种树叶都有凹或凸的表面,将这些表面利用起来代替传统的纸会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另外材料特有的纹理会使画面产生高于纸张的美感,引发幼儿美的体验。
(二)百变贴画,借材料特征趣味创作
在美术区域游戏中幼儿根据自然材料的形态、特征、纹理进行点、线、面的不同形式的组合进行贴画。在主题游戏《秋天来了》中,丰富的农作物成了区域中的自然物材。
1.点的组合应用
点的组合应用是指选用种子类和小型树叶、木片、果实等自然材料进行拼贴组合。我们采用体积小而轻的材料在纸上进行粘贴作画,小石子、开心果、板栗等不容易粘帖的材料也都是幼儿乐于运用的材料。在绘本活动《好饿的毛毛虫》开展后,幼儿们在区域游戏中制作——好饿的毛毛虫,他们尝试用蚕豆、花生和轻粘土的组合来替代原来的绘画形式,立体的画面充满了灵气和想象力。游戏中组合自然物材的过程是幼儿打开思维放飞心灵的过程,他们在游戏中收获了成功和快乐。
2.线的交错想象
线的交错想象是指选用细树枝、麦秆等线条状的自然物材进行叠加粘帖创作。在以《小鱼》为主题的美术游戏开展前,教师与幼儿一起寻找藤蔓,然后讨论运用藤蔓缠绕形成的不规则形状做鱼身体,幼儿回到区域再进行想象、创作。在游戏中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材料,这是对游戏材料的探究过程。幼儿运用线的交错想象首先可以借用自然物材原有的天然结构进行线的添加创造,其次可以运用线状自然物的叠加创作出城堡等立体画面。
3.面的添加创造
面的添加创造是以形状扁
平面积较大的自然物材为主体
进行添和粘帖绘画。在以《落叶
》为主题的区域游戏中,幼儿运
用自然物材“面”的创作,用不同
形状、颜色的落叶通过粘贴来装
饰自己的图画。 图4:多彩的秋天
面的添加创造策略在运用时一般选用扁平的、有组合性的材料,在粘贴中我们要考虑使用粘贴的工具是否可以粘贴住选用的材料,可以选用固体胶、双面胶、热熔胶等粘贴材料。
(三)百变编扎,借材料特性趣味挑战
扎指的是在美术游戏中运用某些捆缠的物品把自然物进行捆扎,或运用自然物材进行编扎从而使材料形成立体形态的行为表现。
1.平面编扎
平面编扎指幼儿运用线状或条状的自然物进行编扎。在编扎中可选择稻草、藤蔓等有韧性的植物,也可以是麻绳。在以《我喜欢的盘子》为主题的游戏中,幼儿运用稻草来编盘子。在游戏中教师发现幼儿对于线条的缠绕编扎没有像成人一样精细规整,幼儿在编扎中有很多的线条出现重复编扎的情况。针对这个现象教师对幼儿进行了鼓励引导:“你的稻草盘子上面有好多宝石在上面,真漂亮呀!”幼儿听后心情愉悦地在区域继续进行稻草人的编扎游戏。平面的编扎策略在运用时,幼儿尽管有一些扎农作物的经验,但是用起来仍然不够熟练。因此在游戏中教师及时鼓励幼儿,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游戏气氛中进行自然物材的缠扎挑战。
2. 立体捆扎
立体捆扎是将多种自然物材捆绑在一起后呈现立体的状态。在秋天主题背景下的美术区域游戏中幼儿运用稻草这一自然物来进行扎稻草人。“老师,我扎得稻草人不像,我扎不好。”“老师,我稻草人的手臂有长短了,怎么办?”立体的捆扎在运用时,幼儿所扎出的稻草人尽管身体比例失调却有神似胜过形似的特点。教师不能用像不像来衡量,只要幼儿表现出稻草人的神态,就值得鼓励和肯定。
三、“创艺坊”推进新效果分析
我们运用自然物材作为班级“创艺坊”游戏中的材料资源,开展了不同内容、形式的美术游戏,幼儿在美术游戏中自主地去发现、去创造、去获得快乐而美好的体验。
(一)自然物材创新挖掘更深入
运用了自然物材的美术游戏中,自然物材替代了纸张、画笔,呈现出了立体的效果。在材料的收集和使用中,教师也发现有很多的材料只要敢于尝试,就会发挥画笔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教师深入地挖掘自然物材的特性,巧妙地赋予它们艺术的生命和价值,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幼儿在游戏中运用自然物材的过程中提升了对美术游戏的兴趣,从而也学会了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自然物材使用频率更频繁
幼儿在游戏中部分幼儿会出现因为时间问题无法完成作品的情况,我们利用餐后、晚托时间来进行填充。自然物材融入在美术游戏中,幼儿对美术游戏的参与兴趣更加浓厚,改变了以往没有完成作品需要教师催促的状况。幼儿也更具慧眼地探索自然物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自然物在美术游戏的运用也更加自如和频繁。
(三)自然物材操作方法更多元
自然物材运用在美术游戏中让幼儿在作画形式和材料的选择上有了更大自由,大大调动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在以《菊花》为主题的美术区域游戏中,有幼儿选用种子对菊花进行装饰,有幼儿选用包心菜横切后印画菊花,有幼儿选用多片玉米叶扎在一起。丰富的自然物材为幼儿的美术创作提供更加广阔的条件刺激,激发幼儿不断产生新的表现方式,使他们的作品呈现多样性。
自然物材在“创艺坊”游戏中的投放是别具一格的,生活中可以用来进行美术创作的自然物材比比皆是,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段提供适宜的自然物。教师应做个有心人,挖掘更多的美术游戏低结构材料,丰富美术区域游戏,提升幼儿对美术游戏的乐趣,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学会“慧眼识材”,成为幼儿美术创作的指路明灯!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1-100
[2]罗梅 赵福云.幼儿园美术活动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2 28-56
[3]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36-72
[4]冯淑兰.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12 66-89
[5]《幼儿教育指导纲要》[M].教育部,2001 35-46
关键词:“创艺坊”;自然物材;美术区域游戏
美术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重要形式,而班级美术区域是幼儿园必不可少的区域活动之一。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树叶、树枝、树根、种子等自然物材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幼儿。教师在班级“创艺坊”中投放适宜的自然材料,为幼儿的美术游戏提供了多样化的材料资源。
一、“创艺坊”的提出与主架构
“让一切皆美术”是幼儿园美术游戏在材料运用上着力倡导的理念。教师应具备善于发现材料、运用材料和变换材料的能力。扫描班级大班“创艺坊”游戏中对自然物材应用存在以下现象:
(一)对自然物材挖掘不够深入
班级美术区域创设中需要师幼共同准备投放较多材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材料会出现单一或过少的情况。在以《特别的我》为主题的游戏中,在前期讨论时幼儿提出需要用不同类型的纸、毛线、种子类等进行装饰绘画。可是在游戏中教师发现只有少数的孩子用柚子、苹果、桔子直接在自然物上进行眼睛、头发的添加。在材料的挖掘上教师先入为主认为自然物材是用来辅助游戏的,显然对自然物材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挖掘不够深入。
(二)用自然物材融入频率较低
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美术游戏中运用自然物材的技艺不够娴熟,导致幼儿更少能将其运用在游戏中。在以《我的家》为主题的游戏中,教师在区域中投放了白纸和水彩笔等材料。幼儿在游戏中绘画出了漂亮的家,在介绍自己的作品环节有幼儿提出更喜欢用树枝、树叶来装饰家。显然教师提供的材料并没有真正满足幼儿真实需求,在游戏中教师、幼儿主动把自然物材融入到美术游戏中的意识需要加强,运用自然物材开展游戏的频率还要增加。
(三)对自然物材操作运用不当
在前期美术游戏中发现幼儿作品形式以平面粘贴为主,自然物材没有真正起到丰富幼儿作品的作用。在以《树》为主题的游戏中,教师在区域中投放了多种树叶,“老师,我想用笋壳来做大树。”“笋壳和大树又不像,还是用树叶装饰比较好。”在交流中教师发现原来那位幼儿想用笋壳一个一个扎在一起做成一根立体的树干,再用树叶进行添加。可见教师对自然物材运用的不熟悉,无法顺应幼儿思维发展具象性的特点,满足幼儿创作的需求。
二、运行“创艺坊”:添.贴.编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索,从添、贴、编三方面来探索自然物材的运用。在收集、运用的的过程中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材料探索的快乐,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图1:“创艺坊”游戏中自然物材的百变探索
(一)百变添画,借材料之形趣味想象
在美术游戏中,幼儿根据自然物材的外在特征进行局部添画和直接绘画,从而创作出新颖的美术作品。教师让幼儿通过看、问、摸来探索材料的特征,接着引导幼儿根据自然物的形态进行画面的局部添加替代,发展幼儿以物代物的想象能力。
1.借形局部添画
借形局部添画是指在美术游戏中借助自然物的形态特征,发挥幼儿的想象来替代绘画。一次餐后散步,教师带领幼儿在幼儿园收集了很多不同的树叶,幼儿产生了用树叶创作的意愿。随后我们将树叶带回教室,游戏时教师引导幼儿利用树叶进行替代实物的一部分后再进行创作。幼儿用树叶做夏天的大扇子、马路上的小汽车,作品十分有趣。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让幼儿观察自然物的外形特征,引导幼儿根据自然物的形态进行联想、思考。
图2:夏天的大扇子 图3:路上的小汽车
2.借形直接绘画
借形直接绘画是指借用自然物独特的纹理和材质特点直接进行绘画。在户外散步时我们看到有很多掉落的广玉兰树叶,“这片叶子大大的,我们用这片树叶当画纸画画吧!”幼儿把树叶带回教室开始了游戏,他们先把广玉兰树叶用水粉涂白,再运用勾线笔勾画的方式开展了绘画。各种树叶都有凹或凸的表面,将这些表面利用起来代替传统的纸会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另外材料特有的纹理会使画面产生高于纸张的美感,引发幼儿美的体验。
(二)百变贴画,借材料特征趣味创作
在美术区域游戏中幼儿根据自然材料的形态、特征、纹理进行点、线、面的不同形式的组合进行贴画。在主题游戏《秋天来了》中,丰富的农作物成了区域中的自然物材。
1.点的组合应用
点的组合应用是指选用种子类和小型树叶、木片、果实等自然材料进行拼贴组合。我们采用体积小而轻的材料在纸上进行粘贴作画,小石子、开心果、板栗等不容易粘帖的材料也都是幼儿乐于运用的材料。在绘本活动《好饿的毛毛虫》开展后,幼儿们在区域游戏中制作——好饿的毛毛虫,他们尝试用蚕豆、花生和轻粘土的组合来替代原来的绘画形式,立体的画面充满了灵气和想象力。游戏中组合自然物材的过程是幼儿打开思维放飞心灵的过程,他们在游戏中收获了成功和快乐。
2.线的交错想象
线的交错想象是指选用细树枝、麦秆等线条状的自然物材进行叠加粘帖创作。在以《小鱼》为主题的美术游戏开展前,教师与幼儿一起寻找藤蔓,然后讨论运用藤蔓缠绕形成的不规则形状做鱼身体,幼儿回到区域再进行想象、创作。在游戏中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材料,这是对游戏材料的探究过程。幼儿运用线的交错想象首先可以借用自然物材原有的天然结构进行线的添加创造,其次可以运用线状自然物的叠加创作出城堡等立体画面。
3.面的添加创造
面的添加创造是以形状扁
平面积较大的自然物材为主体
进行添和粘帖绘画。在以《落叶
》为主题的区域游戏中,幼儿运
用自然物材“面”的创作,用不同
形状、颜色的落叶通过粘贴来装
饰自己的图画。 图4:多彩的秋天
面的添加创造策略在运用时一般选用扁平的、有组合性的材料,在粘贴中我们要考虑使用粘贴的工具是否可以粘贴住选用的材料,可以选用固体胶、双面胶、热熔胶等粘贴材料。
(三)百变编扎,借材料特性趣味挑战
扎指的是在美术游戏中运用某些捆缠的物品把自然物进行捆扎,或运用自然物材进行编扎从而使材料形成立体形态的行为表现。
1.平面编扎
平面编扎指幼儿运用线状或条状的自然物进行编扎。在编扎中可选择稻草、藤蔓等有韧性的植物,也可以是麻绳。在以《我喜欢的盘子》为主题的游戏中,幼儿运用稻草来编盘子。在游戏中教师发现幼儿对于线条的缠绕编扎没有像成人一样精细规整,幼儿在编扎中有很多的线条出现重复编扎的情况。针对这个现象教师对幼儿进行了鼓励引导:“你的稻草盘子上面有好多宝石在上面,真漂亮呀!”幼儿听后心情愉悦地在区域继续进行稻草人的编扎游戏。平面的编扎策略在运用时,幼儿尽管有一些扎农作物的经验,但是用起来仍然不够熟练。因此在游戏中教师及时鼓励幼儿,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游戏气氛中进行自然物材的缠扎挑战。
2. 立体捆扎
立体捆扎是将多种自然物材捆绑在一起后呈现立体的状态。在秋天主题背景下的美术区域游戏中幼儿运用稻草这一自然物来进行扎稻草人。“老师,我扎得稻草人不像,我扎不好。”“老师,我稻草人的手臂有长短了,怎么办?”立体的捆扎在运用时,幼儿所扎出的稻草人尽管身体比例失调却有神似胜过形似的特点。教师不能用像不像来衡量,只要幼儿表现出稻草人的神态,就值得鼓励和肯定。
三、“创艺坊”推进新效果分析
我们运用自然物材作为班级“创艺坊”游戏中的材料资源,开展了不同内容、形式的美术游戏,幼儿在美术游戏中自主地去发现、去创造、去获得快乐而美好的体验。
(一)自然物材创新挖掘更深入
运用了自然物材的美术游戏中,自然物材替代了纸张、画笔,呈现出了立体的效果。在材料的收集和使用中,教师也发现有很多的材料只要敢于尝试,就会发挥画笔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教师深入地挖掘自然物材的特性,巧妙地赋予它们艺术的生命和价值,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幼儿在游戏中运用自然物材的过程中提升了对美术游戏的兴趣,从而也学会了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自然物材使用频率更频繁
幼儿在游戏中部分幼儿会出现因为时间问题无法完成作品的情况,我们利用餐后、晚托时间来进行填充。自然物材融入在美术游戏中,幼儿对美术游戏的参与兴趣更加浓厚,改变了以往没有完成作品需要教师催促的状况。幼儿也更具慧眼地探索自然物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自然物在美术游戏的运用也更加自如和频繁。
(三)自然物材操作方法更多元
自然物材运用在美术游戏中让幼儿在作画形式和材料的选择上有了更大自由,大大调动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在以《菊花》为主题的美术区域游戏中,有幼儿选用种子对菊花进行装饰,有幼儿选用包心菜横切后印画菊花,有幼儿选用多片玉米叶扎在一起。丰富的自然物材为幼儿的美术创作提供更加广阔的条件刺激,激发幼儿不断产生新的表现方式,使他们的作品呈现多样性。
自然物材在“创艺坊”游戏中的投放是别具一格的,生活中可以用来进行美术创作的自然物材比比皆是,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段提供适宜的自然物。教师应做个有心人,挖掘更多的美术游戏低结构材料,丰富美术区域游戏,提升幼儿对美术游戏的乐趣,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学会“慧眼识材”,成为幼儿美术创作的指路明灯!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1-100
[2]罗梅 赵福云.幼儿园美术活动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2 28-56
[3]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36-72
[4]冯淑兰.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12 66-89
[5]《幼儿教育指导纲要》[M].教育部,2001 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