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策略

【作者】 张建琴 管 妮

【机构】 长庆泾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决定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课堂教学目标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方向和定位,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着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影响着学生基本技能的提升,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如何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呢?
  一、课题导入直奔目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明白课堂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思考,达到教学相长。如何在导入课堂之初便让学生明白学习目标,教学双方进行有效互动呢?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情况需要我们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课堂教学,在导入环节必须直奔目标。一般采用情境导入、谜语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等,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导入都必须与目标紧密相连、切中目标。
  在学习四年级上册丰子恺先生的《白鹅》时,有两位教师设计的目标都有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在导入的环节也都采用了相似的方法,效果却大相径庭。    
  案例一: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是什么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教师出示有白鹅的课件)。
  学生:(闭目等待)
  教师:大家请看,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1:我看到了柳树。
  学生2:我看到了小河。
  学生3:我看到了游客。
  学生4:我看到了鸭子。
  ……
  (在教师的反复提示下,学生才终于说我看到了几只鹅。此时,上课已经6分钟了)
  案例二: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只可爱的小动物,它是谁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教师出示只有鹅的课件)。
  学生:(闭目等待)
  教师:大家请看,它是谁?
  学生:(齐声答)大白鹅!
  教师:大白鹅什么样子呢?
  ……
  (在学生简单说说感知之后,迅速进入《白鹅》的学习,此时,上课2分钟。)
  显而易见,案例一的导入,不符合优质、高效、低耗的原则。案例二直奔目标是有效的导入。由此可见,课堂导入既要具有趣味性又要具有针对性;既要具有新颖性又要具有指向性,只有这样才能省时高效,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作好有效的铺垫。
  二、教学流程围绕目标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教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遵循这些规律,所呈现出的课堂效益是迥然不同的。
  我在执教《钓鱼的启示》一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制定了“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开始制定的流程是: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抄写生字。修改后的教学流程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认读新词,再读课文——认读生字,读好课文——感知内容,抄写生字。比较前后两次的课堂教学流程,我觉得流程一没有紧紧围绕目标,偏离了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割裂了教学目标,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流程二把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整体在各流程中逐步实施,分步落实,整个流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十分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很明显流程二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层层推进,能使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课堂活动紧扣目标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的设计,尤其是学生活动的设计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教师采取活动化的教学策略,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出精彩的学生活动,能使课堂学习焕发活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能会挑选一些容易设计学生活动的内容,假如这样的活动设计没有紧扣教学目标,所设计的学生活动就失去了教学效益。
  如《梅花魂》(教学目标是“认读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外祖父强烈思念祖国的情感”)教学中有两位教师的不同活动设计让我对此有了更深的的体会:
  活动一:在熟读课文《梅花魂》之后,教师让学生截取“码头送手绢”这一场景进行表演,设置了外祖父、作者、作者的母亲、手绢、道具船、风浪……表演还未开始,学生们便因争抢角色吵吵闹闹,浪费了时间,在表演时又因同伴的不当表现而大笑不已,虽然整个活动热闹非凡,但早已离题万里,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毫无价值可言。
  活动二:在熟读课文《梅花魂》之后,教师设计了角色对话,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以两人表演的形式将“我”和外祖父的心理活动用语言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在角色感情朗读中完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这就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活动。
  通过分析,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真正有教学效益的学生活动,一定是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紧扣目标的。
  四、练习测试强化目标
  任何一项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科学的练习,任何一门课程知识的习得同样需要相应的练习。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全面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一堂目标达成度高的课,练习设计也一定是精心的、有质有量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中要把握课标的尺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研究、设计练习内容;练习的内容要紧扣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练习的数量要适当,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既要有层次又要有坡度,既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还要有一些拓展练习,以此来强化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对字词句的检测,就不应该面面俱到。如何选择重点词语进行考察,我认为文本中那些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的词语,才是检测练习的重点。
  如《圆明园的毁灭》中,“不可估量”这个词语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就说明它一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请用“……是……也是……”这个句式,说一说。
  (“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上不可估量,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师:昔日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的价值?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学完二三四段后,再看“不可估量”:请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以及天下所有的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练习题中可以这样设计:说说“不可估量”的意思,用“不可估量”写一句话,甚至可以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学完课文后,你对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有哪些了解,或是你对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想说些什么?我认为这样设计检测题,才能行使好练习题的检测功能,促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课堂小结拓展目标
  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在课堂教学的流程中,并非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好的课堂教学小结耐人寻味,言近意远,能拓展课堂教学目标。一般结课时,老师们会对本课所学的知识要点,主要方法,重要观点等作一个简单的梳理,或者对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习惯等作一个简要的评价,或者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引向更深、更高的学习境界,无论哪一种小结都必须着眼于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下那么长时间里,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动嘴说一说,动笔写一写,通过学生的谈话及写作情况,能够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出目标的达成情况。
  课的结束有着不同的方式,有的老师在学生精彩的交流中自然结束,有的在下课铃声中草草收场,有的盛赞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课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在众多的小结方式中,我们不难看出能够把学生的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和生活中的小结是值得倡导的,这样的小结超越了对本课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一般学习,起到了拓展和强化教学的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做到课题导入直奔目标,教学流程围绕目标,课堂活动紧扣目标,练习检测强化目标,文章小结拓展目标,将较强的目标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就能更好的将教学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继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