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
【作者】 韩 英
【机构】 平水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看到这句话,我们很容易想到小组合作学习,它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是学习个体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那么,我为什么要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呢?
1.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需要
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交流、协作、分享,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2.“减负”的需要
“减负”不能“减质”,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要减少的是不必要的重复训练与教师传统的“填鸭式”讲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以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因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而使预设目标不能达成,有时更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最后,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好课内损失课外补,与“减负”唱起了反调。而小组合作学习往往能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地参与学习。
3.学习能力提升的需要
我们的教学最终是要指向学生个体学习能力提高,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个目标。然而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部分学习能力暂时较低的学生往往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怕出错让同学笑话,长此以往,学习个体的学习能力发展会极不平衡,“贫富”差距将逐渐拉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一些自律自控较弱的学生则会滑向做小动作、甚至打扰其他学生的不良境地。一个好的学习合作小组,往往能积极地影响学生思维的品质与效度,促进组内每个成员学习兴趣的激发,提升学习能力。
基于以上几点,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更不能有了“小组”的形式,却没有“合作”,也没有“学习”。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学习能力呢?笔者在长期的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与指导实践中,探寻到了一些奥妙,促进了教学的优化,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启航:培养小组品质
一个优秀的学习小组,必定具有一定的特点品质,在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1.互补性
在组织学习小组的时候,由于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不喜欢与他人交往等情况。为此,我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结合“一题多解”,使学生体会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从而领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互相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从而互相弥补,最终使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2.协作性
学习小组组建后,应适时开展一些群体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从而感受到只有“协同作战”,才能达成目标。比如丈量走廊的长与宽,计算走廊面积。一个组的学生两人负责量长,两个负责量宽;另一个组的学生则是派一个能说会道的去总务处借了长卷尺,两人负责量,一人负责压直卷尺,一人负责读数……多进行类似的活动,往往促进学习小组的内在紧密性。从而逐渐明白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而每一个成员都是这个群体的一分子。
3.促进性
团结力量大,小组学习运用得当,往往比个体学习更有成效。比如在搭正方体时,合作进行肯定比独个儿搭速度快效率高。如果老师适时地用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行为对小组表示赞赏,那就将进一步巩固合作动机,促进小组愿意更多、更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
4.学习性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它使每一个组内成员在与老师的线性交流基础上多了学习的渠道,拓宽了学习交流面。而同伴的互教互学,促进了组内成员知识点的清晰度与逻辑性提升,互动期间往往及时明快地对一些重难点进行了疏通,双方都有成长。在此基础上,组间交流将进一步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小组的组建,需要教师精心挑选与搭配组员,使每个学习小组都普遍具有以上品质,同时,不断地加以引导和培植,使每个成员通过自身与团队的努力获得进步。
导航:锻炼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指向是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许多方面,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经常有意识地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引导。
1.交流能力
合作学习需要交流,从其他成员处获得信息,学习他人的经验,所以交流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现在的教材,情境性较强,因此,我通过让孩子扮演不同的数学角色,体验角色之间的数量关系,鼓励学生进入角色,用数学的方式进行交流。在这种有趣的交流中,学生既理顺了数量关系,又学会了倾听、尊重和理解,提高了自身的判断力、辨别力,以及交流的灵活性及适应性。
2.表达能力
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表达的基础是敢讲敢错,我鼓励学生勇于发言,更告诉学生课堂是允许出错的。表达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绵密性与发言的逻辑性,经常加以鼓励、耐心引导,逐渐增长学生的表达欲望,并使他们的表达清楚、完整,具有数学特性。
3.倾听能力
有了交流的基础与表达的欲望后,还要使学生学会“静下来”,也就是学会倾听组内成员与他组成员的发言,寻找他人表达时的要点与不足,养成边听边思考的好习惯。在我的课堂上,要求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保证发言人的声音能传达到每一个成员;组间交流与全班交流时,也要求做到静静地听。
4.质疑能力
数学是一门钻研的学科,多问一个为什么,多想一个好方法,能促使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比如在教学“够不够”问题时,怎么才能最划算,往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质疑欲望,努力思索。而我则总在一旁做一个鼓动者,常问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还有别的更好的方法吗”等。这样的课堂也更活跃,小组学习更显有效。
5.组织能力
组长组织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小组合作的顺利开展,小学生具有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动、好争、藏不住话的特点,所以对小组长的培训也就显得很重要。对他们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如何管好纪律,怎样组织同学发言;怎样在小组内分工;遇到小组有意见怎么办;怎样给同学平等的机会等,如何关心照顾弱势生。
各种学习能力的成长,需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鼓励与锻炼,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具备的是耐心与事先绸缪。
护航:关注合作重点
在培养小组品质、锻炼学习能力的同时,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我们还要关注一些合作重点。
1.选切入,明步骤——让合作成为习惯
进行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要把学会合作作为教学目标来落实,并且长期坚持,慢慢教会学生如何分工、如何帮助、如何交流、如何反馈等。同时,对学习小组长进行有意识地培养,让他们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力量,对其他学生,则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状况,提出不同要求,引导他们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具体合作时,一是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二是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急于进行小组合作,三是合作互学中要有序,做到按步骤开展。比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烙饼问题》时的小组合作步骤是:A、独立思考烙饼的方法,B、成员有序发言(最优生一般排在最后)说一说自己的烙法,C、合作探究摆一摆怎么烙,D、各抒己见讨论交流,发现最佳烙法。
2.抓时机,巧合作——让合作更有价值
要使合作学习有价值,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什么内容、哪个环节适合合作学习,以什么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最有效,怎样指导和调控学生的合作学习。通过长期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 我认为,抓住以下契机,适时组织合作学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当学生几乎人人都想参与的时候,可以安排每个学生在自己小组内进行交流,既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表现欲得到满足,还有利于教师得到全面的教学反馈,适时调整课堂教学。
(2)当需要大家协作完成的时候,及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如一些需要动手实验、操作的内容,安排小组合作,必然能取得好的效果。
(3)当学生遇到困难,也就是教与学的关键结点出现时,不要急于去传授、解决,而是应该安排小组合作活动,让他们通过辨析,互相之间得到启发,激发思维灵感,挖掘学习潜力。
3.重评价,促发展——让合作促进兴趣
对小组的成长来说,及时恰当的评价非常必要。在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注意给各个小组相对均等的参与机会,对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面向各个小组的评价,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好学习机制。对小组合作成效的反馈,要立足于发展的原则,使学生明白,自己小组的活动,好在哪儿,应继续发扬,还有那些不足,要努力克服和改进,要使评价成为学生更好地合作学习的动力,逐渐使合作小组成为一个整体。
在新课程理念观照下,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就说是小组合作学习。优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小组品质,逐渐强化的学习能力,而作为教师,则要时时关注小组合作的重点,适时进行点拨。成功地组建学习合作小组并恰当运用,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动力更为持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需要
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交流、协作、分享,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2.“减负”的需要
“减负”不能“减质”,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要减少的是不必要的重复训练与教师传统的“填鸭式”讲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以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因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而使预设目标不能达成,有时更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最后,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好课内损失课外补,与“减负”唱起了反调。而小组合作学习往往能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地参与学习。
3.学习能力提升的需要
我们的教学最终是要指向学生个体学习能力提高,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个目标。然而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部分学习能力暂时较低的学生往往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怕出错让同学笑话,长此以往,学习个体的学习能力发展会极不平衡,“贫富”差距将逐渐拉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一些自律自控较弱的学生则会滑向做小动作、甚至打扰其他学生的不良境地。一个好的学习合作小组,往往能积极地影响学生思维的品质与效度,促进组内每个成员学习兴趣的激发,提升学习能力。
基于以上几点,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更不能有了“小组”的形式,却没有“合作”,也没有“学习”。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学习能力呢?笔者在长期的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与指导实践中,探寻到了一些奥妙,促进了教学的优化,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启航:培养小组品质
一个优秀的学习小组,必定具有一定的特点品质,在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1.互补性
在组织学习小组的时候,由于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不喜欢与他人交往等情况。为此,我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结合“一题多解”,使学生体会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从而领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互相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从而互相弥补,最终使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2.协作性
学习小组组建后,应适时开展一些群体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从而感受到只有“协同作战”,才能达成目标。比如丈量走廊的长与宽,计算走廊面积。一个组的学生两人负责量长,两个负责量宽;另一个组的学生则是派一个能说会道的去总务处借了长卷尺,两人负责量,一人负责压直卷尺,一人负责读数……多进行类似的活动,往往促进学习小组的内在紧密性。从而逐渐明白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而每一个成员都是这个群体的一分子。
3.促进性
团结力量大,小组学习运用得当,往往比个体学习更有成效。比如在搭正方体时,合作进行肯定比独个儿搭速度快效率高。如果老师适时地用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行为对小组表示赞赏,那就将进一步巩固合作动机,促进小组愿意更多、更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
4.学习性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它使每一个组内成员在与老师的线性交流基础上多了学习的渠道,拓宽了学习交流面。而同伴的互教互学,促进了组内成员知识点的清晰度与逻辑性提升,互动期间往往及时明快地对一些重难点进行了疏通,双方都有成长。在此基础上,组间交流将进一步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小组的组建,需要教师精心挑选与搭配组员,使每个学习小组都普遍具有以上品质,同时,不断地加以引导和培植,使每个成员通过自身与团队的努力获得进步。
导航:锻炼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指向是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许多方面,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经常有意识地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引导。
1.交流能力
合作学习需要交流,从其他成员处获得信息,学习他人的经验,所以交流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现在的教材,情境性较强,因此,我通过让孩子扮演不同的数学角色,体验角色之间的数量关系,鼓励学生进入角色,用数学的方式进行交流。在这种有趣的交流中,学生既理顺了数量关系,又学会了倾听、尊重和理解,提高了自身的判断力、辨别力,以及交流的灵活性及适应性。
2.表达能力
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表达的基础是敢讲敢错,我鼓励学生勇于发言,更告诉学生课堂是允许出错的。表达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绵密性与发言的逻辑性,经常加以鼓励、耐心引导,逐渐增长学生的表达欲望,并使他们的表达清楚、完整,具有数学特性。
3.倾听能力
有了交流的基础与表达的欲望后,还要使学生学会“静下来”,也就是学会倾听组内成员与他组成员的发言,寻找他人表达时的要点与不足,养成边听边思考的好习惯。在我的课堂上,要求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保证发言人的声音能传达到每一个成员;组间交流与全班交流时,也要求做到静静地听。
4.质疑能力
数学是一门钻研的学科,多问一个为什么,多想一个好方法,能促使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比如在教学“够不够”问题时,怎么才能最划算,往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质疑欲望,努力思索。而我则总在一旁做一个鼓动者,常问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还有别的更好的方法吗”等。这样的课堂也更活跃,小组学习更显有效。
5.组织能力
组长组织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小组合作的顺利开展,小学生具有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动、好争、藏不住话的特点,所以对小组长的培训也就显得很重要。对他们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如何管好纪律,怎样组织同学发言;怎样在小组内分工;遇到小组有意见怎么办;怎样给同学平等的机会等,如何关心照顾弱势生。
各种学习能力的成长,需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鼓励与锻炼,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具备的是耐心与事先绸缪。
护航:关注合作重点
在培养小组品质、锻炼学习能力的同时,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我们还要关注一些合作重点。
1.选切入,明步骤——让合作成为习惯
进行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要把学会合作作为教学目标来落实,并且长期坚持,慢慢教会学生如何分工、如何帮助、如何交流、如何反馈等。同时,对学习小组长进行有意识地培养,让他们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力量,对其他学生,则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状况,提出不同要求,引导他们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具体合作时,一是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二是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急于进行小组合作,三是合作互学中要有序,做到按步骤开展。比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烙饼问题》时的小组合作步骤是:A、独立思考烙饼的方法,B、成员有序发言(最优生一般排在最后)说一说自己的烙法,C、合作探究摆一摆怎么烙,D、各抒己见讨论交流,发现最佳烙法。
2.抓时机,巧合作——让合作更有价值
要使合作学习有价值,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什么内容、哪个环节适合合作学习,以什么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最有效,怎样指导和调控学生的合作学习。通过长期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 我认为,抓住以下契机,适时组织合作学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当学生几乎人人都想参与的时候,可以安排每个学生在自己小组内进行交流,既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表现欲得到满足,还有利于教师得到全面的教学反馈,适时调整课堂教学。
(2)当需要大家协作完成的时候,及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如一些需要动手实验、操作的内容,安排小组合作,必然能取得好的效果。
(3)当学生遇到困难,也就是教与学的关键结点出现时,不要急于去传授、解决,而是应该安排小组合作活动,让他们通过辨析,互相之间得到启发,激发思维灵感,挖掘学习潜力。
3.重评价,促发展——让合作促进兴趣
对小组的成长来说,及时恰当的评价非常必要。在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注意给各个小组相对均等的参与机会,对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面向各个小组的评价,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好学习机制。对小组合作成效的反馈,要立足于发展的原则,使学生明白,自己小组的活动,好在哪儿,应继续发扬,还有那些不足,要努力克服和改进,要使评价成为学生更好地合作学习的动力,逐渐使合作小组成为一个整体。
在新课程理念观照下,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就说是小组合作学习。优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小组品质,逐渐强化的学习能力,而作为教师,则要时时关注小组合作的重点,适时进行点拨。成功地组建学习合作小组并恰当运用,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动力更为持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