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程下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途径——以学生为研究视角
【作者】 聂根倍
【机构】 汶城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人才的培养,而学生是英语语言学习的主体。因此,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能力、需要、学习风格和策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有目的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不仅是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衔接,也是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两方面的衔接。
关键词: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学生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最深入人心的基本理念就是学生不再是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动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注意学生的个性及差异性,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在实施教学前,应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并根据学生的要求,指导他们确定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
一、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观念
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中,教师搞“一言堂”,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切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这是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新课程要求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真正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具有认识能力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首先,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没有了情感,就成了无水之池”。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上进心和自信心。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其次,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从现实来看,大部分高一新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差,自学能力不强。有些学生仍然沿用初中时的学习方式,教师说什么才做什么。而高中教师则认为,高中生应该懂得自己读书学习了,因而放松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致使一些学生成绩下降。
英语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活动的过程,教师必须把师生的双向交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内容活化给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英语教学中,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教师可采用“主动型”的教学模式,通过讲练结合、课堂讨论和情景教学等师生互动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针对初高中的跨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基础知识,但由于缺乏英语的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很多学生还是跟在教师后面跑,他们的学习仍然停留在比较简单的重复。因此,在高一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1、正确使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但在实际教学中,本文发现,学生一般都有电子词典,却很少有一部英汉双解词典。他们在学习或做题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词,要么干脆不管意思如何,置之不理;要么就拿出电子词典进行查阅,然后就将中文释义写在边上,以帮助理解。却很少有学生能先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以判断该生词的含义,然后再查词典进行确认。如此,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学生不求甚解;二是耗时过多。如果学生一碰到生词就查阅电子词典,就打断了原本的整体思路,这必然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因此,我在高一开学初,就向学生提出了要求,要求每人准备好一本英汉双解词典,而且在如何使用上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要求学生应逐渐养成经常翻阅的习惯。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本文发现:班上学生查阅词典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而且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教师课上根本没讲过,但却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成为了除教材、教参以外的另一教学资源。而且,班上学生也通过查阅词典,在很大程度上既解决了自己英语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又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词汇量。
2、搞好课前预习,带着目的上课
教师应当把预习当作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向学生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并经常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效果。惟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做好预习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每个单元开始学习前,我都要求学生首先自己去尝试拼读新单词,遇到拿不准的可以查阅词典,或者和同学讨论;而在学习每个单元的“Reading”课时前,则要求学生课前浏览全文,划出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组和句子,并作好记号,以方便在上课时向同学或教师提出。当然,也可以记录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其它问题和难点。
3、质疑、发言思考,并做好笔记
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并紧跟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其掌握教师讲授的大部分内容并做好笔记。本文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不会做笔记。他们习惯于初三时老师一张张的讲义和试卷发下来,然后就去背,就去做;却不知该如何在平时新授课上记笔记。为此,我向学生介绍了针对不同课型,采取不同的记笔记方式。比如:对于单词讲解课,学生应该将教师补充的词组、例句以及相关近义词的辨析记下来,当然还有些典型的例句也需要记在笔记本上;而对于习题、试卷讲评课,则应重点关注自己的失分点和掌握不牢靠的知识点,可以将教师对于错误选项的分析记下来;而对于语法讲解课,学生则应将教师写在黑板上的语法结构图和相关例句抄下来,以方便将来的复习和记忆。
4、课后及时总结,独立完成作业,有错及时改正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为此,我要求学生每天课后整理笔记,并独立完成回家作业,从而达到及时复习、巩固提高的效果。另外,我也要求学生人手一本“错题本”,主要是收集那些自己在平时作业、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同时记录错误的原因,并写明答案解析。而且,在平时我也要求学生经常翻阅自己的“错题本”。
总之,中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需要学生进行自我反思,逐步养成有利于促进英语学习的习惯。相信如果学生真正培养了这些习惯,一定会在英语学习上取得巨大进步!
关键词: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学生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最深入人心的基本理念就是学生不再是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动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注意学生的个性及差异性,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在实施教学前,应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并根据学生的要求,指导他们确定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
一、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观念
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中,教师搞“一言堂”,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切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这是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新课程要求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真正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具有认识能力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首先,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没有了情感,就成了无水之池”。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上进心和自信心。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其次,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从现实来看,大部分高一新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差,自学能力不强。有些学生仍然沿用初中时的学习方式,教师说什么才做什么。而高中教师则认为,高中生应该懂得自己读书学习了,因而放松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致使一些学生成绩下降。
英语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活动的过程,教师必须把师生的双向交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内容活化给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英语教学中,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教师可采用“主动型”的教学模式,通过讲练结合、课堂讨论和情景教学等师生互动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针对初高中的跨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基础知识,但由于缺乏英语的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很多学生还是跟在教师后面跑,他们的学习仍然停留在比较简单的重复。因此,在高一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1、正确使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但在实际教学中,本文发现,学生一般都有电子词典,却很少有一部英汉双解词典。他们在学习或做题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词,要么干脆不管意思如何,置之不理;要么就拿出电子词典进行查阅,然后就将中文释义写在边上,以帮助理解。却很少有学生能先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以判断该生词的含义,然后再查词典进行确认。如此,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学生不求甚解;二是耗时过多。如果学生一碰到生词就查阅电子词典,就打断了原本的整体思路,这必然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因此,我在高一开学初,就向学生提出了要求,要求每人准备好一本英汉双解词典,而且在如何使用上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要求学生应逐渐养成经常翻阅的习惯。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本文发现:班上学生查阅词典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而且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教师课上根本没讲过,但却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成为了除教材、教参以外的另一教学资源。而且,班上学生也通过查阅词典,在很大程度上既解决了自己英语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又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词汇量。
2、搞好课前预习,带着目的上课
教师应当把预习当作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向学生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并经常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效果。惟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做好预习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每个单元开始学习前,我都要求学生首先自己去尝试拼读新单词,遇到拿不准的可以查阅词典,或者和同学讨论;而在学习每个单元的“Reading”课时前,则要求学生课前浏览全文,划出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组和句子,并作好记号,以方便在上课时向同学或教师提出。当然,也可以记录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其它问题和难点。
3、质疑、发言思考,并做好笔记
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并紧跟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其掌握教师讲授的大部分内容并做好笔记。本文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不会做笔记。他们习惯于初三时老师一张张的讲义和试卷发下来,然后就去背,就去做;却不知该如何在平时新授课上记笔记。为此,我向学生介绍了针对不同课型,采取不同的记笔记方式。比如:对于单词讲解课,学生应该将教师补充的词组、例句以及相关近义词的辨析记下来,当然还有些典型的例句也需要记在笔记本上;而对于习题、试卷讲评课,则应重点关注自己的失分点和掌握不牢靠的知识点,可以将教师对于错误选项的分析记下来;而对于语法讲解课,学生则应将教师写在黑板上的语法结构图和相关例句抄下来,以方便将来的复习和记忆。
4、课后及时总结,独立完成作业,有错及时改正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为此,我要求学生每天课后整理笔记,并独立完成回家作业,从而达到及时复习、巩固提高的效果。另外,我也要求学生人手一本“错题本”,主要是收集那些自己在平时作业、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同时记录错误的原因,并写明答案解析。而且,在平时我也要求学生经常翻阅自己的“错题本”。
总之,中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需要学生进行自我反思,逐步养成有利于促进英语学习的习惯。相信如果学生真正培养了这些习惯,一定会在英语学习上取得巨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