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笔杆动起来,让思维活起来

【作者】 王文婷

【机构】 神木第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写作是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写作过程实质是一个具有一定规律的创造过程。如今对学生写作天性、个性的发展已进入到语文教育界的视野,并成为不少语文教师研究的课题。可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普遍存在着,传统的教学作文模式已让老师、学生像“数学公式”一样扎根在脑海中。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让孩子的思维活起来,快乐习作,本文从教孩子“写什么”,启迪思维方法,培养思维广度,构建充满活力的习作课堂等方面阐明观点。
  关键词:  启迪思维方法,培养思维广度,快乐习作
  刚步入教坛的我,时常听学生抱怨:“我最怕写作文了,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看到孩子为写作而头疼,好不容易“熬”出的作品又让我看的火冒三丈。如何帮助学生解决习作难题,是每位语文教师沉甸甸的责任。跟着罗珠彪教授的理念,我知道了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必须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这样才能快乐习作。那么如何让学生乐于动笔杆习作呢?
  一、解决“写什么”,攫取快乐“大宝藏”
  不知道写什么,是学生习作的最大问题。内容是第一位的,没有写作的内容,写作就无从入手。阅读和生活就像“大宝藏”,写作素材无处不在。小学生年龄小,往往对一些鲜活的素材熟视无睹。对此,教师就要慢慢培养学生学会攫取快乐“大宝藏”的习惯。
  1.读写“交朋友”。课内阅读巧练笔。课堂作业本基本上每课都有“小练笔”的设计,那是很好的习作素材。除此,教师还可随文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练笔内容。如,三年级下册《太阳》一文,根据太阳大、远、热的特点与人类的关系,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点,改编为《太阳的自述》,学生会兴趣盎然。又如三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是介绍祖国美丽风光的,可以引导学生写导游词,来介绍西沙群岛、小兴安岭、香港等地。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查阅资料并结合自身经历,对写这种趣味练笔充满兴趣。
  课外阅读若能与习作结合,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吹小号的天鹅》这本书,在阅读推荐课上,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阅读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一连串的问题出来了:“天鹅路易斯赚钱干什么?”“它是怎样赚钱的?”“它和塞蕾娜最后结婚了吗?”教师因势利导,请学生大胆猜测,用笔记录下来,这就是一次很好的习作。再如本书在交流课上,书中有关男孩萨姆恳请一年级老师收下路易斯这只天鹅当学生的章节,主人公的心情跌宕起伏,对话描写精彩纷呈,学生交流得特别有劲,朗读、表演,兴致高涨。随后教师让学生仿照此处,描写自己恳请别人做什么的对话,学生写得活灵活现。
  2.主题习作“变变脸”。人教版教材的习作,很多地方老师都感到难教。习作要求模糊,没有鲜明的序列与明晰的训练点,内容宽泛,缺少新意,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只有给主题习作“变变脸”,方可吸引学生快乐地提笔写作。
  如三年级下册第五组习作是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表达真情实感。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但三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积淀少,越亲近的人反而越写不好,不是泛泛而谈,就是千人一面。在上这堂课时,我做了大胆的“变脸”:给老师写一封信,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写写自己与他们之间的事,让老师更好地了解你们。教学时,我首先引入国际大奖小说《亲爱的汉修先生》,推荐后,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阅读。接着学生仔细阅读了小主人公鲍雷伊写给作家汉修先生有关介绍自己、父母等章节的书信。学生在了解主人公情况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怎样介绍,怎么写书信。然后转入正题,让学生像文中的鲍雷伊一样向老师介绍爸爸或妈妈。有国际大奖作品的引路,学生的习作自然又深情。
  3.发布“好消息”。课余饭后,只要我在教室里,就常有几个学生围在我身旁,争相告诉我一些趣味乐事。看着他们可爱的笑脸,我也禁不住心花怒放。学生天生就有攫取快乐素材的本领。如果把这些“好消息”与习作结合起来,发布出去,就能让更多的人心情愉悦,又能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一举两得。鲁迅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于是,发布“好消息”的活动就开始了。
  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启迪学生思维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课堂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充分质疑的时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互相质疑,大胆想象,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理解、认知、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教学中,笔者经常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质疑。如教《半截蜡烛》时,从课题入手,问学生有什么疑问。学生有的说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有的问关于半截蜡烛会有什么故事?……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一下子抓住重点。再如让学生分层质疑:在学生自读课文时,让智力一般的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尽量自己解决。智力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能提出比较深刻、别出心裁的问题。这样指导质疑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将带来极大的好处。同时给学生充分质疑的时间,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而是使学生在真正值得思考的地方花足够的时间,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三、引导学生深刻辩论,培养学生思维广度
  现代社会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有果断的办事作风、能言善辩,办任何事情都能让人心服口服的人才,他们应该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口才和心理素质。因此,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辩论,辩论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手段。语文课如果能够适当地开展辩论,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辩论的空间,提供辩论的机会,教师做适时地引导,就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思维的广度。
  四、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
  目前那种封闭的、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做”的作文教学模式,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这种教学模式体系的结构为:
  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热情→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评优激励,激发新的创新动机。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为此,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2)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动空间。所们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时,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3)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交流合作就是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合作的形式通常有小组合作和全班合作两种形式。小组合作的成员构成,可以按学生的作文程度搭配成组,也可以采取自愿组合的形式。这里指的交流合作,是指在学生习作初稿完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互评互改。
  (4)评优激励,激发创新动机。目前的作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这与教师在批改和评语中惯用的“纠谬法”——只罗列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习作中闪光点有很大的关系。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而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一个人的情绪越低,所投注到所要从事的事情上的注意力就越少,任务也就完成得越糟糕,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如果这时有一句鼓励的话,便会使人重新估计自己的能力与信心,重新审视、注意所要完成的任务,情绪状态就会提升,从而促进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变“纠谬法”为“评优法”。“评优法”的实质就是激励。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通过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新动机,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要让作文教学更有效,必须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禁锢,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徜徉。
  参考文献:
  1.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