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 李 迅

【机构】 颍上县第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模式。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几种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情境 角色 气氛 朗读
  教学模式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获得某种教学结果,将多种具体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而形成的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该关注知识、技能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将课程的目标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目标体系。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必须关注《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和对语文教学的新的要求,要以师生互动为中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另外还必须考虑新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还应该关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但是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为适用于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当前,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从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作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会运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模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构成。这种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便于教师系统而有步骤地传授知识、技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讲授尽可能多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适合于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的应试教育,曾一度成为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此,积极探索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新课标要求及自己的语文教学体会,下面简要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就是运用生动简明、切合实际的导语导入新课的过程。好的导语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新课产生直接的兴趣、动机和求知欲望,这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根据需要可灵活选择新课导人法。
  1、由旧课导入新课。通过师生共同回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自然地引出新课。如《雷雨前》导语――我们已学过了高尔基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诗《海燕》,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对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等形象的描绘。反映了俄国革命风起云涌的形势。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在题材、主题及表现手法和《海燕》很相似的一篇文章,那就是茅盾的《雷雨前》,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2、由介绍背景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过程、经历及社会时代情况,还能为学生把握理解文章内容打下一个基础,从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如鲁迅的《故乡》导语——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这次他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令其十分悲愤。1921年1月,他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一篇小说,这就是有名的《故乡》。 
  3、由对作者的评价直接导入新课。如《囚绿记》一文导语——现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回忆一位作家(也是他的好友)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交响乐。因为。我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囚绿记》的作者陆蠡。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及他的散文《囚绿记》。 
  另外,还可以通过名诗名言、警句炼句导人。可以通过与课文相关的趣事导人新课,也可以根据猜谜语、讲幽默笑话等形式导入新课。总之。新课的导入,既要根据课文内容,又要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选择好的导人法,对学生课堂学习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角色转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氛围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交互主体性”关系,以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优秀的人格品位。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或精心启发、悉心观察,或耐心等待、有心保留、导而有方,营造最佳的教学气氛,使学生都学有所得。
  三、合理设置教学板块,使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热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这就是说,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了,学习兴趣浓厚了,创造潜能就会不由自主的激发出来。
  1.设置学生学习小组。学习小组一般不超过6个人,组内民主选举组长1名,负责小组的总体学习情况和纪律监督;选举副组长1名,负责小组的讨论情况汇总。小组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措施,并有相应的制度约束。
  2.精心实施讨论活动。预习学案的研究讨论,课堂重点和难点的探究,课文细节的深入研究,都要在组内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一环节切记言必有据,自圆其说。例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绉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这里是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写出小弗朗士内心的诧异与吃惊,并且衬托出最后一课的不同寻常,为高潮做铺垫。以感悟细节为手段,可以深化对文本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强化互动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合作学习是小组为了共同的任务,既有明确分工又相有互协作的互助性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其次,鼓励小组式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个深化和巩固单元学习重点的过程。讨论的基础是倾听,听取反对的意见,讨论的关键是寻找证据。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一定的人数编成学习小组,并引导学习小组对那些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交流。第三,合作学习还有许多种方法,如小组活动比赛、交错学习法、共同学习法等等。
  五、构建朗读模式,引导学生有效朗读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丰富知识储备 
  订阅并了解有关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相关解读,研究学习魏书生、陶行知等教育名家的教学方法,习读新课标,及时关注与中学语文教学有关的各种期刊杂志等。同时,看杂志,上网搜寻、收集信息和资料,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个人课题的交流活动,多听专家讲座等。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朗读必然与文字、情感及思想密切相连,由此可知,朗读应成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我们不必机械地让他们齐读或者自由朗读,应事先精心设计,关注朗读的多样性。一般情况下,我们可选择自由朗读、感知性朗读、跟读学读、分角色读、熏陶性读、模仿性朗读、配乐朗读、个性化朗读等各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春》这一课时,我就发现,他的思路设计很好地体现出朗读的多样,这节课分为6个环节:1.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基本语调。2.播放伴奏,再次朗读,感受文章脉络。3.教师指导,重点放在串读课文上,分析文章思路。4.课文选读,品味好词、佳句、精段。5.个性演读。6.自选内容背读。这节课讲完,大家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春》这一课理解透彻,达到预期效果。不过,在设计朗读时,教师的范读对学生准确理解课文也能获得很好的启发效果。
  培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以读为主,以学生读为主”的思想,克服当前教学中不朗读,特别是不让学生朗读的弊端,让朗读变成学生与课文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过程,让朗读变为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共同创新的过程。磨刀不误砍柴工,优秀的朗读教学一定能为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总之,构建和谐、高效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共同发展,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