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
【作者】 魏天友
【机构】 潍坊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我们学校开展的课堂教育改革,目的就在于对于学生的全面培养----“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教学先教做人,先学自我管理、自我成长,先培养良好的个人学习、生活、管理、成长、道德素养。
关键词:自我教育、教师发展、学科建设、生态教育高效课堂
前段时间,校长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作了一篇报告,感觉听后收获颇多。事后对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历进行思考,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回忆参加工作多年以来的点滴经历,顿生几点感触,略述如下。
一、 教育领域应充满人文关怀的光芒
“人始终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人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快乐的走向自我教育。”上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经对教育有着明确的定位,即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接受生态教育理念之前,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基本是灌输式的,学习成绩意味着一切,高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命运,为此,学生们成了“学习的机器”、“考试的奴隶”,人性关怀尽失,导致的直接恶果就是中国教育复制出一批又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不但没有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社会的发展,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结果适得其反,让人心痛,让人叹息!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甚至所经历的教育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那么我们是否能在一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积聚正能量,引导我们的学生走上一条正确而快乐的成长之路?近年来,“人文关怀”数次出现于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文化产品也都积极呈现出附带的“人性光环”,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冰冷的水泥森林和飞奔的发达科技永远比不上亲人一个温暖的拥抱和大自然中一次惬意的漫步更具备触及灵魂的力量!作为同样的生命有机体,我们扪心自问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那么,推己及人,就是学生最需要的。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们常说豪杰英雄皆乃应运而生,然而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我们是否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合理启发引导,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热爱祖国,自尊自爱同时具备271教育集团学子八大素养的人?
我们的理念好比升腾着“人文关怀”的一束光,教师就好比这束薪火的点燃者和呵护者,我们一定要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让这光芒永存!
二、 课程建设的“头脑风暴”
我们学校里来重视教师发展和学科建设。今年,我们研读了《课程与逻辑》一书,并且在学期之初有幸接受了本书的作者全国最著名的课程专家钟启泉教授的培训。这些理论书籍和钟教授的真知灼见无疑都十分有助于提升老师们的课程理论素养,有助于在写作和科研中找到理论支撑,更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做好育人工作。
国外教育中经常会出现“头脑风暴”这个词语,指的就是在短时间内,所有的参与者积极思考,建言献策,从而能爆发出很多的创新点和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学校开设了种类繁多的特色课程, “体育美食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今周我当家”、“进城下乡”、“演讲与口才”以及小制作、小组建设、组规制定、学习目标制定、人生规划、打造班级主流价值观、营造班级正向积极舆论氛围等等都是课程。这种创新的课程体系,像一个万花筒一样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中学生活不再平淡枯燥,在实践和创新中发现自己、成就自己。
三、 春风化雨般的生态教育高效课堂
看过电影《春风化雨》的人,必定会对片中英文教师的教学方式感触颇深,在当时守旧落后的教会学校中,基丁先生那种大胆的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无异于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挑战,在当权者眼中,他是离经叛道的反动分子,而在那群热血青年的心中,基丁先生才是处于时代先锋的“船长”,真正的掌舵者。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走进学生心中的教师才能真正的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否则,所有站在讲台上看似高尚的谆谆教导,实际上无异于一种泯灭人性的单向灌输,学生又怎能不反抗甚至颇有微词呢?无数事实证明,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才是正道!
课堂是课程的表现形式。只有教师们的课堂水平提高了,我们的课堂创新才真正有高度。教师专制的灌输式的教学转向对话式学习,由学生的机械记忆转向学生的个性舒展,主动构建创造。那么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民主的课堂,更是学生思想碰撞生成智慧的高级殿堂!拥有如此法宝,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怎能不乘风破浪傲视群雄?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周国平先生也成讲过:“教育一方面能够给人带来快乐,另一方面能够给人自学的能力。”那么 “让每一个孩子快乐的走向自我教育”的理念无疑是诸多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所提倡的。授人以鱼可能会维持几天的温饱,但是授人以渔却可以足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本领,从而掌握生活的主动权,驾驭自己的人生。
永远具备颠扑不破震撼人心的力量,感动你我的客观存在只有一个,那就是真理。
试想,面对如此评价,而又被冠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等称号时,我们真的会感到汗颜。
好在我们痛定思痛,做出了改变。我们学校开展的课堂教育改革,目的就在于对于学生的全面培养----“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教学先教做人,先学自我管理、自我成长,先培养良好的个人学习、生活、管理、成长、道德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改变传统模式,变灌输为引领,变教师教、学生听为教师引领、学生讲、学生听、教师拓展提升的启发式教学,锻炼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主宰课堂、主宰自己的成长,张扬自己的个性,迸发自己的青春活力。
由此,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快乐,就会变得富有生机从而高效,而我们的学生也会变成全面成长,各方面素质均衡发展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自我教育、教师发展、学科建设、生态教育高效课堂
前段时间,校长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作了一篇报告,感觉听后收获颇多。事后对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历进行思考,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回忆参加工作多年以来的点滴经历,顿生几点感触,略述如下。
一、 教育领域应充满人文关怀的光芒
“人始终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人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快乐的走向自我教育。”上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经对教育有着明确的定位,即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接受生态教育理念之前,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基本是灌输式的,学习成绩意味着一切,高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命运,为此,学生们成了“学习的机器”、“考试的奴隶”,人性关怀尽失,导致的直接恶果就是中国教育复制出一批又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不但没有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社会的发展,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结果适得其反,让人心痛,让人叹息!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甚至所经历的教育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那么我们是否能在一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积聚正能量,引导我们的学生走上一条正确而快乐的成长之路?近年来,“人文关怀”数次出现于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文化产品也都积极呈现出附带的“人性光环”,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冰冷的水泥森林和飞奔的发达科技永远比不上亲人一个温暖的拥抱和大自然中一次惬意的漫步更具备触及灵魂的力量!作为同样的生命有机体,我们扪心自问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那么,推己及人,就是学生最需要的。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们常说豪杰英雄皆乃应运而生,然而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我们是否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合理启发引导,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热爱祖国,自尊自爱同时具备271教育集团学子八大素养的人?
我们的理念好比升腾着“人文关怀”的一束光,教师就好比这束薪火的点燃者和呵护者,我们一定要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让这光芒永存!
二、 课程建设的“头脑风暴”
我们学校里来重视教师发展和学科建设。今年,我们研读了《课程与逻辑》一书,并且在学期之初有幸接受了本书的作者全国最著名的课程专家钟启泉教授的培训。这些理论书籍和钟教授的真知灼见无疑都十分有助于提升老师们的课程理论素养,有助于在写作和科研中找到理论支撑,更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做好育人工作。
国外教育中经常会出现“头脑风暴”这个词语,指的就是在短时间内,所有的参与者积极思考,建言献策,从而能爆发出很多的创新点和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学校开设了种类繁多的特色课程, “体育美食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今周我当家”、“进城下乡”、“演讲与口才”以及小制作、小组建设、组规制定、学习目标制定、人生规划、打造班级主流价值观、营造班级正向积极舆论氛围等等都是课程。这种创新的课程体系,像一个万花筒一样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中学生活不再平淡枯燥,在实践和创新中发现自己、成就自己。
三、 春风化雨般的生态教育高效课堂
看过电影《春风化雨》的人,必定会对片中英文教师的教学方式感触颇深,在当时守旧落后的教会学校中,基丁先生那种大胆的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无异于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挑战,在当权者眼中,他是离经叛道的反动分子,而在那群热血青年的心中,基丁先生才是处于时代先锋的“船长”,真正的掌舵者。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走进学生心中的教师才能真正的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否则,所有站在讲台上看似高尚的谆谆教导,实际上无异于一种泯灭人性的单向灌输,学生又怎能不反抗甚至颇有微词呢?无数事实证明,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才是正道!
课堂是课程的表现形式。只有教师们的课堂水平提高了,我们的课堂创新才真正有高度。教师专制的灌输式的教学转向对话式学习,由学生的机械记忆转向学生的个性舒展,主动构建创造。那么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民主的课堂,更是学生思想碰撞生成智慧的高级殿堂!拥有如此法宝,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怎能不乘风破浪傲视群雄?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周国平先生也成讲过:“教育一方面能够给人带来快乐,另一方面能够给人自学的能力。”那么 “让每一个孩子快乐的走向自我教育”的理念无疑是诸多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所提倡的。授人以鱼可能会维持几天的温饱,但是授人以渔却可以足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本领,从而掌握生活的主动权,驾驭自己的人生。
永远具备颠扑不破震撼人心的力量,感动你我的客观存在只有一个,那就是真理。
试想,面对如此评价,而又被冠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等称号时,我们真的会感到汗颜。
好在我们痛定思痛,做出了改变。我们学校开展的课堂教育改革,目的就在于对于学生的全面培养----“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教学先教做人,先学自我管理、自我成长,先培养良好的个人学习、生活、管理、成长、道德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改变传统模式,变灌输为引领,变教师教、学生听为教师引领、学生讲、学生听、教师拓展提升的启发式教学,锻炼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主宰课堂、主宰自己的成长,张扬自己的个性,迸发自己的青春活力。
由此,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快乐,就会变得富有生机从而高效,而我们的学生也会变成全面成长,各方面素质均衡发展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