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彭媛媛

【机构】 凉水井校区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并贯穿学校教育的始末。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情感教育的主渠道地位。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字里行间无一不凝聚着作家对祖国的自然风光的无限热爱,对周围事物的深切体会,它们或清新委婉,或崇高悲壮,让人回味无穷。因此,在教学中,要适时地把情感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把情感传递给学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素材,而语文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的人格,而且能展示语文教学独特的艺术魅力。语文教师应重视情感因素,以情感为着眼点,调节和把握好教学过程。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喜爱还是愤恨?是讽刺还是赞美?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
  (二)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借助体味和揣摩课文内在意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散文,语言亲切,感情真实,通过反复朗读,以至达到可背诵的程度,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通过朗读,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
  二、营造情境,传达情感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抽象思维不发达,只能凭借直觉去感受,而低年级有些课文的内容年代久远,与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迥异,他们不可能去感知那些年代,也难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因此创设一个直观的情境有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鲁迅先生曾说过:“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即是说,给学生创造悦目、悦耳、悦心的特定情境氛围,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产生审美情感,在独特的情感体验中与课文情感相通。一直以来,语文教师主要运用传统的方法——一只粉笔,一张嘴来营造教学情境,如巧妙运用简笔画、录音等,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随着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逐渐进入校园,多媒体的运用更为语文教学开辟了音画结合、图文并茂、人机互动的新天地。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电教化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则不但能为语文课堂增辉添采,还能拉近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三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如在教《王二小》这篇课文时,由于年幼的学生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当年战火纷飞的场面,没有相关的历史的感性经验,他们就必定不可能体会到敌人的可怖和王二小的勇敢,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录像和配音,简介历史背景,并放映王二小机智斗敌的电影录象,同时配以音乐,这就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场景中。这样,运用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景,用生动真实的画面,悲壮、哀婉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各种精神情感。
  三、通过比较分析,诱发学生情感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教学中诱发学生情感,也要采用比较的方法,以达到深化教育的目的。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阅读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围绕主题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体肤作者如何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可让学生比较“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与“圆明园中,应有尽有,热闹非凡”哪句表达效果好。通过比较,学生就会体会到课文中的句子不仅写出圆明园中的景观多也写出景观的美。情感也一层比一层加深。在学习作者表达手法的同时,也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学生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没有情感的教学就像失去了滋润的枝叶,正因为情感是人生状态中最活跃、最生动的表现,所以,在教学中更重视激发学生对情感的体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和谐融洽的情感活动情景,使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我配上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离别的画面和忧伤的音乐,以及教师难舍的表情、低缓的语调,这样的情景能把学生们带入离别的愁绪之中,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相同的课文内容,相同的人物和事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反映,这是学生个体差异的具体体现,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开展友好的讨论、争辩,体现出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如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学生虽然读懂了本文所表达的主题,但还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像:有的学生想到了居里夫人其他的感人事迹;有的学生想到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和英雄模范人物;有的想到与居里夫人的品质截然相反的人和事;甚至有的学生想到居里夫人发明了“镭”之后就骄傲自满,不再前进……面对这些学生的想像,教师应及时地做情感的激发者,让学生想下去,写下去,做下去,做到教、学、练的完美统一。
  总之,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