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 张 敏
【机构】 正安县中等职业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就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里程碑。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职高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如果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已、平等待人,课内外都善于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如果学生能够由衷地理解和信任教师,对教师充满了敬意,喜欢并乐意接受教师。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活动一致,延伸到课堂教学中,就一定能走出沉闷低效的传统教学模式,奏出和谐动人的教学交响曲。
课堂要充满活跃、民主激励的气氛。在讲解数学问题时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解法。如果学生的方法较好,则一定要给予充分肯定,并加以表扬和鼓励。课后多进行师生交流,增进师生间的信任。要多创设心理自由的课堂教学空间,消除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素,使学生敢于提出疑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习惯。
二、创设教学情境。
美国着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为了使学习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寻求欢乐。”所以,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猜谜语,作遐想。教师应当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冲突,并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恰当穿插有关生动的数学趣题、典故以及数学谜语,巧设悬念。如讲“填幻方”,以及古代数学家丢番图的“墓志铭”“代数的故事”,黄金分割,高斯的故事等等。讲授“相似三角形应用”时,一开始我就设下悬念,你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不上树测出树高。这种悬念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竞赛活动。
竞赛活动符合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能够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热忱,尤其是他们在取得付出艰辛努力后得到的成绩后,会充分体会到胜利的喜悦,对数学的兴趣会更浓厚,即使在竞赛中没有取得好成绩,经过老师的鼓励,他们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以便在下次竞赛时取得好成绩。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
四、讲解数学故事。
数学发展史上的每一个发明创造都是一页灿烂辉煌的篇章,无不包含着数学家对数学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并为之奋斗终身的精神,无不包含着数学家对数学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它们就像一座丰碑屹立在历史长河中。如教材中的“韦达定理”、“杨辉三角”、“笛卡尔直角坐标系”、“纳皮尔对数”等,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数学家的简历、时代背景、重大成就和历史意义。数学史教学中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数学文化与数学人文精神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比拟的。实践表明,这样的数学活动课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五、联系现实生活。
社会生产和人的需要是产生兴趣的源泉,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有一个思想上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讲述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和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和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教材中的每一章引言课,教师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引入新的课题。如第一章以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问题。例如:(1)以天气预报2005年11月某天北京天气为 -3°C——3°C的它的确切含义引出负数这一代数知识。(2)以三个队参加的足球比赛中如何确定三个队的净胜球数引出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等;第二章始终以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说明“一元一次方程”的引出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第三章从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包含着形态各异的图形,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模型图中找熟悉的图形中引出直线、射线、线段、角等有关知识。第四章以关于我们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温饱到小康跨越的文字,文字包含一些数据,引出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问题。老师将这些引言课讲得有声有色,通过潜移默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价值,另外在一些单元和部分课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也适当地讲述了数学的应用及其价值。如;负数概念引入后教师结合“阅读与思考”的内容,向学生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这一历史事实,在他们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自豪感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占有的欲望。
六、进行合作探究。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我校采用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适合当前教学要求,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我还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这一内容时,学生在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后,引导学生用一个等式的形式表示定义,将问题抛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各抒己见,层层深入,最后总结出公式表示形式:an-an-1=d(n≥2)。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分析,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用等式将定义完整展现。同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如果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已、平等待人,课内外都善于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如果学生能够由衷地理解和信任教师,对教师充满了敬意,喜欢并乐意接受教师。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活动一致,延伸到课堂教学中,就一定能走出沉闷低效的传统教学模式,奏出和谐动人的教学交响曲。
课堂要充满活跃、民主激励的气氛。在讲解数学问题时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解法。如果学生的方法较好,则一定要给予充分肯定,并加以表扬和鼓励。课后多进行师生交流,增进师生间的信任。要多创设心理自由的课堂教学空间,消除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素,使学生敢于提出疑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习惯。
二、创设教学情境。
美国着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为了使学习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寻求欢乐。”所以,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猜谜语,作遐想。教师应当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冲突,并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恰当穿插有关生动的数学趣题、典故以及数学谜语,巧设悬念。如讲“填幻方”,以及古代数学家丢番图的“墓志铭”“代数的故事”,黄金分割,高斯的故事等等。讲授“相似三角形应用”时,一开始我就设下悬念,你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不上树测出树高。这种悬念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竞赛活动。
竞赛活动符合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能够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热忱,尤其是他们在取得付出艰辛努力后得到的成绩后,会充分体会到胜利的喜悦,对数学的兴趣会更浓厚,即使在竞赛中没有取得好成绩,经过老师的鼓励,他们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以便在下次竞赛时取得好成绩。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
四、讲解数学故事。
数学发展史上的每一个发明创造都是一页灿烂辉煌的篇章,无不包含着数学家对数学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并为之奋斗终身的精神,无不包含着数学家对数学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它们就像一座丰碑屹立在历史长河中。如教材中的“韦达定理”、“杨辉三角”、“笛卡尔直角坐标系”、“纳皮尔对数”等,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数学家的简历、时代背景、重大成就和历史意义。数学史教学中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数学文化与数学人文精神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比拟的。实践表明,这样的数学活动课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五、联系现实生活。
社会生产和人的需要是产生兴趣的源泉,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有一个思想上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讲述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和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和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教材中的每一章引言课,教师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引入新的课题。如第一章以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问题。例如:(1)以天气预报2005年11月某天北京天气为 -3°C——3°C的它的确切含义引出负数这一代数知识。(2)以三个队参加的足球比赛中如何确定三个队的净胜球数引出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等;第二章始终以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说明“一元一次方程”的引出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第三章从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包含着形态各异的图形,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模型图中找熟悉的图形中引出直线、射线、线段、角等有关知识。第四章以关于我们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温饱到小康跨越的文字,文字包含一些数据,引出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问题。老师将这些引言课讲得有声有色,通过潜移默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价值,另外在一些单元和部分课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也适当地讲述了数学的应用及其价值。如;负数概念引入后教师结合“阅读与思考”的内容,向学生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这一历史事实,在他们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自豪感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占有的欲望。
六、进行合作探究。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我校采用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适合当前教学要求,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我还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这一内容时,学生在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后,引导学生用一个等式的形式表示定义,将问题抛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各抒己见,层层深入,最后总结出公式表示形式:an-an-1=d(n≥2)。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分析,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用等式将定义完整展现。同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