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新模式探究

【作者】 夏勤菊

【机构】 朱家场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结构的基础。概念教学在整个中学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能否形成清晰而准确的物理概念,能否真正理解物理概念,能否正确运用物理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想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教师必须把好概念教学这一关。本文探讨了“引入-建立-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模式,探究
  物理实验、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问题是物理教学的四大类型,其中概念教学尤为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表明,当我们进行一门学科的教学时,务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该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这里所说的基本结构主要指的是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才有助于知识的迁移,进而形成系统的学科图景。目前,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仅仅停留在背定义、记公式层面,教师应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将新学的概念融入到其原有的概念网络中去,构成新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初中物理教学, 既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一味地追求概念的严密, 也不能把物理概念讲得失去科学性。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物理概念的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处理好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物理教学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严格把握教学深度。 那么,应该怎样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呢? 本文探讨“引入-建立-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为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提出一点建议。
  一、引入物理概念,创设物理环境
  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良好环境,使学生获取形成正确概念的感性材料。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通过联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列举各种事例和进行必要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使之对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以建立起对研究对象的正确清晰的表象,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不但要比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的要深刻和典型,而且创设的情境越新颖生动,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地思考, 例如要学习“大气压”的概念, 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熟鸡蛋,置于比蛋稍小的玻璃瓶口上,鸡蛋停在瓶口上不动,接着拿去鸡蛋,将粘有酒精的棉花点燃后投入瓶内,燃烧片刻,使瓶中空气稀薄,再将那只蛋置于瓶口上,他们惊疑地看到鸡蛋慢慢被瓶子“吞入”最后落在瓶中,面对这种意想不到的现象,他们不但立即引起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激发起主动探索其中奥秘的积极性。注意,运用实验来创设学习概念的环境,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上来,注意观察它的变化及其产生条件,以便从中发现其本质属性。
  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许许多多的物理现象和运用物理知识的事例,善于恰当地利用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也能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例如,在进行压强、摩擦、惯性、扩散等概念的教学时,都可以利用许多典型、生动且为学生所熟知的事例来创设物理环境。这种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 ,运用生活事例来创设的物理环境,也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要注意,事例要恰当和典型,语言要简练生动,所举的事例必须是学生确已熟知的事例,否则会使学生感到不可捉摸。
  运用图表、幻灯、电影、电视、参观和多媒体等,也可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用这种形式进行教学,既直观又形象,感性认识最深刻。
  引入物理概念的教学不再是师生封闭在教室里枯燥地讲概念、背定律、记公式、作习题, 而是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 从中找出有关的现象, 进行生动活泼的研究性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 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物理概念,形成正确认识
  这一过程足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促使正确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形成,并不是感性材料的堆积,而是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因此,要在学生已有足够数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科学的抽象,即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去逐步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以达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所以在概念教学中,要把提供形成概念的事实依据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加以抽象概括才能形成概念。形成概念的抽象概括方法比较简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概括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如建立机械运动、动能、力的初步概念等等,就是利用这种方法。由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太自觉地用过这种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只有足够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做基础,又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属性,学生就不难掌握。
  以教学力为例: 先引向生活事例,从人力(手推车、拉锯、提水桶、踢足球) 在人体肌肉紧张的感觉中获得力的认识,到物力(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起吊货物) ,激发学生想象达到扩展力的认识。再引导学生从上述事例的比较中,寻找共同的特征,尽管发生的事例各不相同,但均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表现为推、拉、提、撞、挤等现象,这里包含了初步概括、抽象物理概念的基本方法,最后得出力的概念:我们把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并表现为推、拉、提、撞、挤等现象叫做力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另一种是把被研究的事物的某一属性隔离出来加以研究,用另外两个(或几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加以定义,如密度、比热、热值、电阻等概念的建立,就是利用了这种方法。这种抽象概括的方法,是物理学中建立概念常用的方法,掌握这种方法需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花大力气逐步教会学生这种方法。
  三、运用物理概念,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讨论一般从3个方面进行: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有关概念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错的问题,以便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
  教学讨论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概念教学要求提出,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促使学生提出。2.猜想假设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设想:猜想不是胡思乱想,它应该是依据问题情景,借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知科学知识而形成的。3.制定计划针对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计划:计划内容主要包括采用何种实验方法、器材是什么、步骤怎样、可能的结论等。计划一般让学生提出,教师与学生协商后再做出。4.验证假设按照计划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通过动手实验,分析实验和总结实验结果,看假设是否成立与有效。5.交流: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验证的结果,开展相互交流,从而总结出准确的结论,并通过练习,通过在实际情景中的运用,使正确结论在头脑中得以强化。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自主探究,可给学生作以下引导:1.提出实验构思;2.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选择器材进行实验;3.完成实验报告4.如有困难,可到图书室查阅资料.让学生在班级中谈实验构思、实验方案,阅读实验报告,进行交流讨论。在交流中,要引导学生对每种实验构思、实验方案及实验报告中的每一项,开展相互讨论,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写出较为严谨、正确的实验报告,达到以解决问题来聚集学习物理概念的目的。
  “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实中去,使他们在运用概念联系实际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会更加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特别要注意逐步教给学生正确运用概念去分析、处理和解决简单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他们在运用已有的初步概念去面对新的物理现象时,勇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扩大认识范围,逐步提高他们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际能力。所以,运用是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通过课堂上提出问题,经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总结教训,有利于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运用概念去解决物理问题的训练。当然,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典型性、灵活性和启发性是否突出,通过训练,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引入-建立-运用”,这样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得到落实, 使学生的素质得到逐渐提高,有利于他们认识自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更好。学生在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中体验到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喜欢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使学生在不断消化新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物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物理问题的方法。
  综上所述,形成概念是要在整个教学中完成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搞好概念的引入,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注意排除某些妨碍正确建立概念的因素,抓住概念的本质,再进行讨论和具体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学以致用,才能深刻理解与形成概念。
  参考文献:
  [1]叶澜. 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李泽军. 物理概念与物理概念教学研究[M]. 湖南师范大学, 2004.
  [3]吴波. 基础物理中的物理概念教学研究[M]. 江西师范大学, 2003.
  [4]刘炳升. 物理8年级上册[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5]陈桂生. 教育原理[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