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作者】 袁 龙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探索新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理念一定要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理论联系实际。本文浅析了新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解决路径
中学生是青少年团体中的代表,为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由于中学生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比较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如果不适时引导,就会误入歧途。因此,在中学生人生观形成初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大环境的影响,育人环境急待优化
当前,人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价值的评判上,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提高,教育的大环境影响、生活的压力,很多家庭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影响着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当前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乏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未能形成合力来影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教育体制上的根本性改变,它还需要教育者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育人环境急待优化,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缺乏关注、联系、互动,校际之间及国际之间的缺乏交流······
(二)教育内容单一性,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教育内容设置单一,正处于人生叛逆期的中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中学时期处于心智的转变期,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均不健全,尤其是叛逆情绪较重的中学生,对于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易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接受正确的引导,对于未知的世界想要去尝试,这样不便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现有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当中没有专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内容,没有专门针对学习优秀学生的内容,没有专门针对问题学生的内容,没有专门针对性格内向或外向的学生的内容······当前教育内容单一的主要原因是受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应试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了中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的发生。理论不联系实际,生活范围局限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多采用劝解、疏导等,方法不灵活,学生的接受程度低。由于重智轻德,法制教育、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被淡化。这就会使不少学生认为,做老实的人吃亏,讲道德的人无用。如果只笼统地对全体中学生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会使内容的适应性下降,影响了教育效果。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要能有效的发挥中学生主观能动性 ,才能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三)垃圾网络信息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着当代中学生,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中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容易使中学生做出一些违反常理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部分中学生经常上网,垃圾网络信息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抵触,对正处于成长期的缺乏正确判断能力的中学生不可小视,在进入和沉浸到虚拟的网络游戏空间过程中,不能实现现实世界和虚幻世界的角色转换,导致一种行为错位乃至心理失衡。
(四)心理教育教学手段缺失
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由班主任老师统筹包办,班主任老师一要完成必备的教学任务,二要承担所教班级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缺失,学生难以自主参与。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融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于一体的需要。在校中学生又都具有意识与行为的未定性,计划的心理教育教学手段对流变的中学显得捉襟见肘,教育者如何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深入研究,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让中学生通过有效的心理教学方法宣泄自己,放飞心情,取得实际效果。
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解决路径
(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中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
“道德认知能力是个体形成道德概念,并应用已有的道德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它是基于一定的道德概念、道德感性经验之上,对社会道德规范理解并形成一定的道德概念,再进行道德判断的一个思维过程”,对于中学生来说,道德观念的养成要建立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教育当代中学生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养成德才兼备的品行。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因时利导的灌输德育教育,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的道德得到陶冶,行为习惯得到培养。中学生的道德认知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现了教育的导向性原则。有意识的让中学生阅读中华文化传统经典著作,经典传诵可以让中学生明善恶、辨美丑,受到教育,也使中学生道德的感性行为在书中得到共鸣,这对学生、国家、社会的发展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教育形式的转变能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教师应注重教育形式的转变,变填鸭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变说教为渗透,变包办为自主,变被动为主动,让中学生能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开阔视野,增强各方面的应变能力,转变过去陈旧的教育形式,采取真实化、生活化、生动化的教育形式。当前中学政治课的教育形式就需要转变,曾经照本宣科的教育形式,中学生很难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真正价值,真实含义,学生只能死背书本而难以运用。当前思想政治课的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如听报告会,举办演讲活动,参观访问红色基地,举办手抄报、墙报展览,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录像,撰写思政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模拟法庭,旁听法庭审判和参加宣判大会,开展知识竞赛及社会服务。然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者若能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转变陈旧的教育形式,采取改变教育的活动形式,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三)构建健康的教育环境离不开网络的监管
互联网应成为弘扬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是加强和完善网络游戏的监督管理制度及技术对策,政府要完善对网络游戏的审查监管,不断完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降低网络游戏诱导成瘾的特点。二是要引导中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网络观,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带来的种种问题,学校应构筑覆盖全校、辐射社会、延伸课外的立体思想动态网络预警与援助体系,要为每个中学生建立一套完整的智能化档案系统,对中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分类指导和警示,将中学生所有的问题都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
在现今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现代信息的发展,顺应时代的需求,既要有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经验,又要掌握网络的基本理论并熟练的进行操作,对于青春期的学生,要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引导。从网络上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思政理论及实践经验。因此要把网络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活到老,学到老”,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知识更新,具有对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等多方面的能力。全社会应采取各种形式对中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的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浓厚氛围,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信息素质教育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王苹.浅析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中学生道德认知的作用[N].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2]王海燕.道德认知能力[J].教育探索,2000,(3).
[3]管彦兵.运用网络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科学大众,2009,(5).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解决路径
中学生是青少年团体中的代表,为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由于中学生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比较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如果不适时引导,就会误入歧途。因此,在中学生人生观形成初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大环境的影响,育人环境急待优化
当前,人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价值的评判上,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提高,教育的大环境影响、生活的压力,很多家庭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影响着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当前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乏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未能形成合力来影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教育体制上的根本性改变,它还需要教育者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育人环境急待优化,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缺乏关注、联系、互动,校际之间及国际之间的缺乏交流······
(二)教育内容单一性,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教育内容设置单一,正处于人生叛逆期的中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中学时期处于心智的转变期,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均不健全,尤其是叛逆情绪较重的中学生,对于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易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接受正确的引导,对于未知的世界想要去尝试,这样不便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现有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当中没有专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内容,没有专门针对学习优秀学生的内容,没有专门针对问题学生的内容,没有专门针对性格内向或外向的学生的内容······当前教育内容单一的主要原因是受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应试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了中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的发生。理论不联系实际,生活范围局限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多采用劝解、疏导等,方法不灵活,学生的接受程度低。由于重智轻德,法制教育、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被淡化。这就会使不少学生认为,做老实的人吃亏,讲道德的人无用。如果只笼统地对全体中学生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会使内容的适应性下降,影响了教育效果。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要能有效的发挥中学生主观能动性 ,才能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三)垃圾网络信息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着当代中学生,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中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容易使中学生做出一些违反常理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部分中学生经常上网,垃圾网络信息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抵触,对正处于成长期的缺乏正确判断能力的中学生不可小视,在进入和沉浸到虚拟的网络游戏空间过程中,不能实现现实世界和虚幻世界的角色转换,导致一种行为错位乃至心理失衡。
(四)心理教育教学手段缺失
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由班主任老师统筹包办,班主任老师一要完成必备的教学任务,二要承担所教班级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缺失,学生难以自主参与。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融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于一体的需要。在校中学生又都具有意识与行为的未定性,计划的心理教育教学手段对流变的中学显得捉襟见肘,教育者如何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深入研究,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让中学生通过有效的心理教学方法宣泄自己,放飞心情,取得实际效果。
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解决路径
(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中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
“道德认知能力是个体形成道德概念,并应用已有的道德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它是基于一定的道德概念、道德感性经验之上,对社会道德规范理解并形成一定的道德概念,再进行道德判断的一个思维过程”,对于中学生来说,道德观念的养成要建立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教育当代中学生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养成德才兼备的品行。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因时利导的灌输德育教育,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的道德得到陶冶,行为习惯得到培养。中学生的道德认知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现了教育的导向性原则。有意识的让中学生阅读中华文化传统经典著作,经典传诵可以让中学生明善恶、辨美丑,受到教育,也使中学生道德的感性行为在书中得到共鸣,这对学生、国家、社会的发展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教育形式的转变能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教师应注重教育形式的转变,变填鸭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变说教为渗透,变包办为自主,变被动为主动,让中学生能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开阔视野,增强各方面的应变能力,转变过去陈旧的教育形式,采取真实化、生活化、生动化的教育形式。当前中学政治课的教育形式就需要转变,曾经照本宣科的教育形式,中学生很难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真正价值,真实含义,学生只能死背书本而难以运用。当前思想政治课的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如听报告会,举办演讲活动,参观访问红色基地,举办手抄报、墙报展览,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录像,撰写思政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模拟法庭,旁听法庭审判和参加宣判大会,开展知识竞赛及社会服务。然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者若能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转变陈旧的教育形式,采取改变教育的活动形式,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三)构建健康的教育环境离不开网络的监管
互联网应成为弘扬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是加强和完善网络游戏的监督管理制度及技术对策,政府要完善对网络游戏的审查监管,不断完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降低网络游戏诱导成瘾的特点。二是要引导中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网络观,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带来的种种问题,学校应构筑覆盖全校、辐射社会、延伸课外的立体思想动态网络预警与援助体系,要为每个中学生建立一套完整的智能化档案系统,对中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分类指导和警示,将中学生所有的问题都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
在现今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现代信息的发展,顺应时代的需求,既要有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经验,又要掌握网络的基本理论并熟练的进行操作,对于青春期的学生,要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引导。从网络上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思政理论及实践经验。因此要把网络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活到老,学到老”,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知识更新,具有对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等多方面的能力。全社会应采取各种形式对中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的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浓厚氛围,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信息素质教育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王苹.浅析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中学生道德认知的作用[N].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2]王海燕.道德认知能力[J].教育探索,2000,(3).
[3]管彦兵.运用网络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科学大众,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