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教师巧抛砖,方能引得玉 ——试论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
【作者】 王存珠
【机构】 冈中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做到以下几点,课堂提问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
一、提问要把握火候
在课堂上,我们要有意识地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创设与生活愉快趣味的情景,更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与用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效益。例如在学习WORD“复制”操作时,若先讲操作步骤再让学生练习,就会使学习过程平淡,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降低课堂效率。我在上课时就给学生创设了情景:让学生展开听短文打字比赛,两个人一组,一个负责读短文,另一个将听到的短文输入到WORD 中“一只小白兔白又白,小白兔不久后又生下一只小白兔也是白又白;一只小白兔白又白,小白兔不久后又生下一只小白兔也是白又白……”这样一遍遍地重复下去,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比比读的那个的遍数多还是输入的遍数多。结果没有一个同学闲着,全部都兴奋的投入到比赛中。可以想象一下学生哪个兴趣程度有多高。“可是为什么有的读短文的人赢了,也有操作电脑的人赢了,什么原因呢?”这样一下引起学生的聚焦程度把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了,激起了学生的极大的兴趣,同时也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当胜利者做示范的同学演示完后,“原来胜利者是用了一个叫“复制”操作的操作过程,一下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种利用创设情景激趣性的提问,不但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而且会让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会紧紧跟着教师的引导去做,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课堂提问设计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
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是检验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所展开的,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也不例外。因此,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我们必须要清楚地知道教学目标,并明确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从而使它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在问题设计时,不妨多问问自己“问学生这一问题有必要吗?”“它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等问题。如没有必要,那就宁缺毋滥,避免造成知识的脱节,甚至无意间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上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理论认为,当干扰物过于明显时,很容易导致学生走神,从而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本不该被注意的事物上。事实上,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的提问不着边际,那么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就会被转移,回答问题自然也就不在点子上了。
三、提问的设计要做到适时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对课程中的一系列质疑上引出的,所以鼓励学生质疑提出,其实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做好信息技术课堂的提问设计,我们不仅要吃透教材,在一系列的问题设计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考虑,问题的设计时间,不同的问题在什么时候在课堂中的哪个环节提出,或者在哪节课中提出。
我们如果能把握课堂中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进度,在学生刚好需要老师引导,需要向老师提问解疑的时候,及时的提出问题,给学生留出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在学生短暂的思考后解决问题或者共同操作解决问题,那么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在flash中导入声音》这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我们做好课堂提问设计,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时间里,我提出flash制作的问题和制作要求,让学生自己操作,将自己喜欢的音乐做到一组动画当中,要求绘声绘色体现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和对音乐导入动画的操作水平,这个问题对于初学信息技术的初中学生来说很感兴趣,因为他们小时候都看过动画片,当我提出动画的声音制作时,他们会带着问题尽力的制作一个自己想象的动画满足童年的情节,于是我在逐个的引导解疑的过程中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引发学生的上课热情和课后操作兴趣。
四、提问的难度要富有启发性
启发性的问题能让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为现实发展区。在提问之前,我们应对学生的已知区、未知区和最近发展区有充分了解,使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这样,学生就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积极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当学生体验了从网上下载文件后,我在讲解“什么是下载”这个知识点时是这样设置问题的。师: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从哪里获取文件的?生:从网上。师:获取文件以后,我们把它保存在哪里了?生:自己的电脑里。师:从网上获取文件是复制还是移动过程?生:复制。师:那么,什么是下载?生:从网上复制文件并保存到自己电脑磁盘的过程叫下载。
在这个案例中,下载的概念比较抽象,属于未知区,也是教学的难点。下载、复制、移动则属于学生的已知区。我的层层提问实质是在这两个区域之间搭建桥梁,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下载的概念。所以该问题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比归纳的能力,还通过我循序渐进的追问,启发学生顺利学到了新知识,起到了“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效果。
提问是一门精妙的启发艺术,我们应把握教材资源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时必须注意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不仅要善于设疑,而且善于留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发展能力。我们的提问应该像根导火索,只要找准原因,抓住时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之时点燃它,必然会喷射出绚烂夺目的思维之光。
一、提问要把握火候
在课堂上,我们要有意识地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创设与生活愉快趣味的情景,更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与用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效益。例如在学习WORD“复制”操作时,若先讲操作步骤再让学生练习,就会使学习过程平淡,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降低课堂效率。我在上课时就给学生创设了情景:让学生展开听短文打字比赛,两个人一组,一个负责读短文,另一个将听到的短文输入到WORD 中“一只小白兔白又白,小白兔不久后又生下一只小白兔也是白又白;一只小白兔白又白,小白兔不久后又生下一只小白兔也是白又白……”这样一遍遍地重复下去,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比比读的那个的遍数多还是输入的遍数多。结果没有一个同学闲着,全部都兴奋的投入到比赛中。可以想象一下学生哪个兴趣程度有多高。“可是为什么有的读短文的人赢了,也有操作电脑的人赢了,什么原因呢?”这样一下引起学生的聚焦程度把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了,激起了学生的极大的兴趣,同时也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当胜利者做示范的同学演示完后,“原来胜利者是用了一个叫“复制”操作的操作过程,一下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种利用创设情景激趣性的提问,不但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而且会让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会紧紧跟着教师的引导去做,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课堂提问设计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
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是检验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所展开的,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也不例外。因此,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我们必须要清楚地知道教学目标,并明确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从而使它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在问题设计时,不妨多问问自己“问学生这一问题有必要吗?”“它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等问题。如没有必要,那就宁缺毋滥,避免造成知识的脱节,甚至无意间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上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理论认为,当干扰物过于明显时,很容易导致学生走神,从而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本不该被注意的事物上。事实上,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的提问不着边际,那么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就会被转移,回答问题自然也就不在点子上了。
三、提问的设计要做到适时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对课程中的一系列质疑上引出的,所以鼓励学生质疑提出,其实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做好信息技术课堂的提问设计,我们不仅要吃透教材,在一系列的问题设计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考虑,问题的设计时间,不同的问题在什么时候在课堂中的哪个环节提出,或者在哪节课中提出。
我们如果能把握课堂中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进度,在学生刚好需要老师引导,需要向老师提问解疑的时候,及时的提出问题,给学生留出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在学生短暂的思考后解决问题或者共同操作解决问题,那么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在flash中导入声音》这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我们做好课堂提问设计,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时间里,我提出flash制作的问题和制作要求,让学生自己操作,将自己喜欢的音乐做到一组动画当中,要求绘声绘色体现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和对音乐导入动画的操作水平,这个问题对于初学信息技术的初中学生来说很感兴趣,因为他们小时候都看过动画片,当我提出动画的声音制作时,他们会带着问题尽力的制作一个自己想象的动画满足童年的情节,于是我在逐个的引导解疑的过程中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引发学生的上课热情和课后操作兴趣。
四、提问的难度要富有启发性
启发性的问题能让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为现实发展区。在提问之前,我们应对学生的已知区、未知区和最近发展区有充分了解,使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这样,学生就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积极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当学生体验了从网上下载文件后,我在讲解“什么是下载”这个知识点时是这样设置问题的。师: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从哪里获取文件的?生:从网上。师:获取文件以后,我们把它保存在哪里了?生:自己的电脑里。师:从网上获取文件是复制还是移动过程?生:复制。师:那么,什么是下载?生:从网上复制文件并保存到自己电脑磁盘的过程叫下载。
在这个案例中,下载的概念比较抽象,属于未知区,也是教学的难点。下载、复制、移动则属于学生的已知区。我的层层提问实质是在这两个区域之间搭建桥梁,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下载的概念。所以该问题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比归纳的能力,还通过我循序渐进的追问,启发学生顺利学到了新知识,起到了“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效果。
提问是一门精妙的启发艺术,我们应把握教材资源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时必须注意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不仅要善于设疑,而且善于留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发展能力。我们的提问应该像根导火索,只要找准原因,抓住时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之时点燃它,必然会喷射出绚烂夺目的思维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