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积极情感
【作者】 李美云
【机构】 汶河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数学教学中决定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主要有心境、激情、热情以及高层次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情感态度的研究,主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界定:一方面教师应通过不断审视和反思,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操作行为,不断促进自己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技艺。另一方面,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还应关注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与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途径。
因此,我们要依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更广泛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 关爱学生,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1、 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学生,就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你对学生倾注了多少感情,他就会对你回报多少感情,哪怕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也知道我喜欢哪个老师,不喜欢哪个老师;只有让孩子喜欢上你的课,才会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
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根据他们的性格特征,因势利导,特别是有性格缺陷,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们要尊重他们,要以静待花开的良好心态,包容并逐渐改正他们的缺点,寻找并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在适当的时候,给与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微笑与爱中找到了自尊、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人与人的平等与友谊。只要教师用心去做,因材施教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数学知识的愉快情绪体验,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2、 组建合作小组,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老师平等善待每一个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同学之间才会更加和睦,才会不歧视班上的一些“弱势群体”。例如;我们学校的王老师,开学时接了一个四年级的“猴子班”。不管以前怎样,王老师把这些孩子看做一张白纸,一切从0开始。首先“招兵买马”,以公开竞聘的形式甄选自己的“左膀右臂”,并写下聘书,里面有管理职责、聘期,选出的这些中队小干部管理班级事务要以身作则,起示范带头作用;然后根据班上孩子的学习成绩情况,组建合作小组,小组里有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小组长也自由竞选,同样有聘书,也有自己明确的职责。
二、讲究策略,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教学中,决定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主要有心境、激情、热情以及高层次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营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我们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创设情境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因,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的接受教学的信息;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教学时,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广泛收集各种有利于提高课堂有效性的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巧妙地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布置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感受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开展活动,体验成功,使学生乐学。
孔子说:“好学者不如善学者,善学者不如乐学者”。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习和“玩”结合起来,使学生从“玩”中学,从学中“玩”,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教学《10的分与合》,我是这样设计的。
(1)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已有了6、7、8、9的分和合的学习基础,因此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同桌两人合作,通过游戏《抛花片》探索10的分与合。有花的为正面,没有花的为反面,一人抛,另一人就记录抛出了几个正面和反面。老师讲清要求后,提出:“请小朋友们抛一抛,记一记,你能得出几种分法?比一比,哪组最快?”学生动手操作后,纷纷举手大胆发言,最后老师一一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有序整理答案。有的小朋友是按从小到大有序地排出10可以分成几和几,有的小朋友是一组一组说出10的分与合。此时,老师要及时评价,给予小朋友表扬,这虽然是一句话的事,但是从动手到动脑,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学生不仅掌握了多种分法,而且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2)开展活动,巩固新知。
10的分与合是10的加减法的雏形,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孩子记忆,巩固这一环节老师采用了拍手对口令,互出数字卡片,碰球游戏,“找朋友”的游戏等活动形式,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对,边对口令,边出手势,人人参与到活动中来。
3、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习热情。
我校陆老师要展示四年级《用计算器教学》这节课,当时他接到任务时,很是纳闷,这样的课怎样上才能新颖有趣?于是,他想计算器已融入了现代生活,这个计算工具在学生的脑海中的印象是很容易的,大部分学生都已接触或使用过计算器,都会用;如果本课就在如何使用计算器上花时间会显得单调,枯燥无味。所以,陆老师在设计时在注重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需要,精心设计了4组计算练习,放手让学生应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规律的探索研究,在比赛情境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在揭示比赛技巧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在学生自主生成中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第一环节:谈话激趣导入。
这节课要进行计算比赛,可以选择笔算、口算和用计算器计算等方法。你会选择什么呢?为什么?(速度快、准确率高)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课题)
第二环节:初步认识和使用计算器。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计算器1、看一看计算器的外形2、找一找计算器的显示器和键盘;3、开机要按哪个键?关机要按哪个键?键盘上的字母C有什么作用?“on/off”是什么意思?“CE”的作用是什么?计算器上你还看到了什么?(方法,可以同桌交流汇报)4、试一试计算器怎样开机、关机。
第三环节:自主探究学习使用计算器。
分层分组进行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答案写在作业纸上。
第一组题:
765+469= 589×76= 1600÷128=
依次交流计算结果,及时纠错。小结:虽然使用计算器计算,仍然会有错误。要想计算正确,输入数据一定要正确。介绍在输入“41600”的“00”时可使用快捷键。
第二组题:
3028-2965= 100÷5= 估算:36×99≈
交流计算结果,小结:在计算时,能口算或要求估算题目,不需用计算器。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第三组题:
147×81×99×0= 816÷68×27= 40000-165×182=
依次交流计算结果:
第1题可直接口算,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第2题直接根据算式的书写顺序输入数字、运算符号。
第3题不能按照算式的书写顺序输入数字、运算符号,因为要先乘后减。小结:当我们的计算器没有识别运算顺序的功能时,我们就按照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步一步地算,计算时一定要“记住中间数”。
这道题除了可以用上述方法外,还能“使用M+键和MR键”计算。介绍“使用MR键”的方法,生用该方法验证。
第四环节:用计算器计算探究规律。
1、用计算器算出下面各题,看看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小秘密?
142857×1=、142857×2=…… 142857×6=。通过观察,我们发现:142857乘上不同的数,积还是1、4、2、8、5、7这几个数字组成,只不过它们的排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2、计算:11111111×11111111=
学生计算发现屏幕显示不了完整结果。这时老师以期待的眼神,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问:能不能从下面的计算中获得答案呢?
1 × 1= 11 × 11= 111 × 111= ……
同桌讨论,探究出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最后欣赏这道数字“金字塔”的神奇和美丽。
第五环节:史料简介,了解数学文化,感受数学的人文魅力。
1、课件播放计算工具发展史。
2、播放视频看资料,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据悉,日本今年将着手建造一台全球速度最快的,新的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蓝色基因”的73倍。“蓝色基因 ”的运算速度是每秒137万亿次,那么,预计这台超级计算机的速度每秒可以进行10001 万亿次。我国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旗下的曙光4000A每秒运算速度为11万亿次,在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最新排名中名列第41位。
第六环节: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还能运用它去探索奇妙的数学规律,相信只要你们勇于探索、勤于思考,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体会到更大的乐趣!老师送你们一句培根的名言“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
三、 发掘数学魅力,体会数学价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痕迹。教师要应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有无穷的奥妙,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正如《用计算器教学》这节课 ,陆老师遵循知识建构的规律,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把握教材所带来的便利,并对教材巧妙加以整合,让学生的思维在运用中得到提升,在探索中感悟数学文化的广袤与久远,初步对学生进行辩证思想的教育和数学科学文化的熏陶。他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了每个学生心灵深处存在的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使学生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教师对学生暗含期待,学生在感情上就会受到鼓舞,使他们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不断满足中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享受获得的欢乐。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掘数学的魅力,诱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使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情感共鸣,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才能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我们要依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更广泛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 关爱学生,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1、 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学生,就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你对学生倾注了多少感情,他就会对你回报多少感情,哪怕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也知道我喜欢哪个老师,不喜欢哪个老师;只有让孩子喜欢上你的课,才会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
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根据他们的性格特征,因势利导,特别是有性格缺陷,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们要尊重他们,要以静待花开的良好心态,包容并逐渐改正他们的缺点,寻找并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在适当的时候,给与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微笑与爱中找到了自尊、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人与人的平等与友谊。只要教师用心去做,因材施教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数学知识的愉快情绪体验,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2、 组建合作小组,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老师平等善待每一个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同学之间才会更加和睦,才会不歧视班上的一些“弱势群体”。例如;我们学校的王老师,开学时接了一个四年级的“猴子班”。不管以前怎样,王老师把这些孩子看做一张白纸,一切从0开始。首先“招兵买马”,以公开竞聘的形式甄选自己的“左膀右臂”,并写下聘书,里面有管理职责、聘期,选出的这些中队小干部管理班级事务要以身作则,起示范带头作用;然后根据班上孩子的学习成绩情况,组建合作小组,小组里有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小组长也自由竞选,同样有聘书,也有自己明确的职责。
二、讲究策略,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教学中,决定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主要有心境、激情、热情以及高层次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营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我们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创设情境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因,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的接受教学的信息;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教学时,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广泛收集各种有利于提高课堂有效性的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巧妙地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布置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感受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开展活动,体验成功,使学生乐学。
孔子说:“好学者不如善学者,善学者不如乐学者”。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习和“玩”结合起来,使学生从“玩”中学,从学中“玩”,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教学《10的分与合》,我是这样设计的。
(1)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已有了6、7、8、9的分和合的学习基础,因此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同桌两人合作,通过游戏《抛花片》探索10的分与合。有花的为正面,没有花的为反面,一人抛,另一人就记录抛出了几个正面和反面。老师讲清要求后,提出:“请小朋友们抛一抛,记一记,你能得出几种分法?比一比,哪组最快?”学生动手操作后,纷纷举手大胆发言,最后老师一一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有序整理答案。有的小朋友是按从小到大有序地排出10可以分成几和几,有的小朋友是一组一组说出10的分与合。此时,老师要及时评价,给予小朋友表扬,这虽然是一句话的事,但是从动手到动脑,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学生不仅掌握了多种分法,而且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2)开展活动,巩固新知。
10的分与合是10的加减法的雏形,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孩子记忆,巩固这一环节老师采用了拍手对口令,互出数字卡片,碰球游戏,“找朋友”的游戏等活动形式,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对,边对口令,边出手势,人人参与到活动中来。
3、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习热情。
我校陆老师要展示四年级《用计算器教学》这节课,当时他接到任务时,很是纳闷,这样的课怎样上才能新颖有趣?于是,他想计算器已融入了现代生活,这个计算工具在学生的脑海中的印象是很容易的,大部分学生都已接触或使用过计算器,都会用;如果本课就在如何使用计算器上花时间会显得单调,枯燥无味。所以,陆老师在设计时在注重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需要,精心设计了4组计算练习,放手让学生应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规律的探索研究,在比赛情境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在揭示比赛技巧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在学生自主生成中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第一环节:谈话激趣导入。
这节课要进行计算比赛,可以选择笔算、口算和用计算器计算等方法。你会选择什么呢?为什么?(速度快、准确率高)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课题)
第二环节:初步认识和使用计算器。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计算器1、看一看计算器的外形2、找一找计算器的显示器和键盘;3、开机要按哪个键?关机要按哪个键?键盘上的字母C有什么作用?“on/off”是什么意思?“CE”的作用是什么?计算器上你还看到了什么?(方法,可以同桌交流汇报)4、试一试计算器怎样开机、关机。
第三环节:自主探究学习使用计算器。
分层分组进行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答案写在作业纸上。
第一组题:
765+469= 589×76= 1600÷128=
依次交流计算结果,及时纠错。小结:虽然使用计算器计算,仍然会有错误。要想计算正确,输入数据一定要正确。介绍在输入“41600”的“00”时可使用快捷键。
第二组题:
3028-2965= 100÷5= 估算:36×99≈
交流计算结果,小结:在计算时,能口算或要求估算题目,不需用计算器。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第三组题:
147×81×99×0= 816÷68×27= 40000-165×182=
依次交流计算结果:
第1题可直接口算,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第2题直接根据算式的书写顺序输入数字、运算符号。
第3题不能按照算式的书写顺序输入数字、运算符号,因为要先乘后减。小结:当我们的计算器没有识别运算顺序的功能时,我们就按照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步一步地算,计算时一定要“记住中间数”。
这道题除了可以用上述方法外,还能“使用M+键和MR键”计算。介绍“使用MR键”的方法,生用该方法验证。
第四环节:用计算器计算探究规律。
1、用计算器算出下面各题,看看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小秘密?
142857×1=、142857×2=…… 142857×6=。通过观察,我们发现:142857乘上不同的数,积还是1、4、2、8、5、7这几个数字组成,只不过它们的排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2、计算:11111111×11111111=
学生计算发现屏幕显示不了完整结果。这时老师以期待的眼神,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问:能不能从下面的计算中获得答案呢?
1 × 1= 11 × 11= 111 × 111= ……
同桌讨论,探究出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最后欣赏这道数字“金字塔”的神奇和美丽。
第五环节:史料简介,了解数学文化,感受数学的人文魅力。
1、课件播放计算工具发展史。
2、播放视频看资料,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据悉,日本今年将着手建造一台全球速度最快的,新的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蓝色基因”的73倍。“蓝色基因 ”的运算速度是每秒137万亿次,那么,预计这台超级计算机的速度每秒可以进行10001 万亿次。我国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旗下的曙光4000A每秒运算速度为11万亿次,在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最新排名中名列第41位。
第六环节: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还能运用它去探索奇妙的数学规律,相信只要你们勇于探索、勤于思考,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体会到更大的乐趣!老师送你们一句培根的名言“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
三、 发掘数学魅力,体会数学价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痕迹。教师要应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有无穷的奥妙,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正如《用计算器教学》这节课 ,陆老师遵循知识建构的规律,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把握教材所带来的便利,并对教材巧妙加以整合,让学生的思维在运用中得到提升,在探索中感悟数学文化的广袤与久远,初步对学生进行辩证思想的教育和数学科学文化的熏陶。他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了每个学生心灵深处存在的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使学生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教师对学生暗含期待,学生在感情上就会受到鼓舞,使他们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不断满足中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享受获得的欢乐。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掘数学的魅力,诱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使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情感共鸣,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才能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