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老师如何采用直接而简练的言行制止和矫正学生的失序行为
【作者】 贺剑知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晚饭的时候,孩子的母亲已经做好丰盛的菜肴,也准备要上菜了。孩子则在客厅里观看他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当他妈妈叫他吃饭时,他利索地回答:“好的,妈妈。”可是五分钟后,还是没看见孩子过来。饭要开始变凉,他妈妈也开始生气。
于是他妈妈又试了一次:“孩子,我说过晚饭要开始了。”孩子则回答:“拜托啦,老妈,这是最精彩的部分,再看一分钟就去吃饭。”他妈妈说:“好吧。可是只能看一分钟。”如果五分钟过去,依然不见人影,这下可把她惹火了。
他妈妈走进客厅,站在他与电视机之间说:“现在马上吃饭去!”孩子定会说:“噢,拜托了,老妈,就快结束了。拜托……”可是他妈妈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伸手把电视机关掉,他只好起身走向饭厅。
孩子为什么会走向饭厅?因为他知道应该听妈妈的话吗?不,他最后之所以起身走向饭厅,是因为他已别无选择——电视被关掉——他无法再继续观赏节目,只好遵照妈妈的吩咐去吃饭。对于你期望他们做的事情,他终于接收到明确的信息。
当我们以行为来支持语言时,对于我们所指定的规则以及我们对学生的期望,孩子们都将接收到明确的信息。当他们了解我们说到就会做到时,他们会学会认真看待我们所说的话。相反,学生则学会对我们所说的话置之不理,并且继续为所欲为。
家长为了让孩子表现得体的言行举止,会指定各种行为规范;孩子对这些规范的了解绝对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必须经历“家长教导、子女学习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学会这些规定。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的职责就是,以最清楚易懂、直接而简练的方式教导孩子学会这些规定。
皮亚杰有关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显示,绝大多数小孩的思考、学习方式,跟成人有极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小孩是以个体的方式来思考和学习的。相对于年龄教大的小孩或成人,稚龄孩童在塑造真实世界时,个体的感官经验所扮演的角色远大于抽象的语言。
幼儿的感官经验(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决定了他们对生活环境的认知。他们心目中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信念和领悟,主要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个体经验为基础。
这个研究结论对于如何教导孩子行为规范,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家的小孩已经快五岁了。孩子一直在我们身边成长,所以孩子成长的过程,我们几乎能全程把握,我们夫妇于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家可以称得上一个教育世家,三代人中就有从事幼儿、小学、中学、技校和高校的教师十多人。我们的孩子每年都要和他这些所有的长辈教师或多或少地相处一定时间。他的这些长辈教师有的已经退休,有的还在从事教育事业,所以,我们可以从自己教育的学生过去、现在、将来的发展情况预测孩子的发展;我们也可以从教育自己的孩子的经历来反思对自己学生的教育。特别是制止和矫正孩子的常规失序行为与制止和矫正学生的课堂失序行为上有共通点,一般情况下,老师在教育教学上面对的学生的失序行为也是针对个体而言。
老师在教导学生时,不外是透过“语言”和“行为”传递讯息。但只有后者是可见的。对学生而言,老师的行为才是必须正视的规则,而不是老师的言语。
当我们言出必行时,学生就会认真的看待我们所说的话,并且了解话中所传达的规则。
从教养、训练学生的角度看,摸棱两可的要求根本不具有任何实效,更糟糕的是,他们经常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它们会激使学生试探老师的规定,也会导致学生的失序行为变本加厉。老师如何采用直接而简练的言行制止和矫正学生的失序行为不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助于提升老师的教育教学效果。让师生面学生的失序行为时都“很轻松”。有教育自己孩子的经历,得出以下一些经验。
1、对事不对人
管教的目标在于制止学生不适宜的行为,而不是鄙视表现这种行为的学生。因此,口语讯息的焦点应该是不当行为及矫正的方法,不应涉及学生的态度、感觉或学生本身的价值,以免节外生枝。
2、要求直接而明确
设立坚定的行为界限时,你应该在口语讯息中直接而明确地告诉学生,你要求他们做什么。必要时,你应该进一步告诉他们何时如何做。
3、以行动支持言语
俗话说:“多说无益”, 话不必说得太多,道理将清楚即可。一再重述要求并反复提醒学生的老师,会在无意中训练学生忽视或冲耳不闻老师的话。小孩子很好奇,但他既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轻重,又不知自己的行为具有潜在的危险。
4、鼓励学生表现适宜的行为
我们不该只在学生出现不当行为时,才想到鼓励他们表现适宜的行为。我们可以直接鼓励学生做出正确适宜的行为。当学生主动做出正确行为时,我们更应鼓励他们,用一部分或一个学生适宜的行为去引导一个或大多数学生的制止和矫正学生的课堂失序行为。
5、充分发挥处罚的效用
处罚就像是一道墙,它可以阻止学生的不当行为。由于学生必须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学生将从处罚中培养相应的责任感。
有效的处罚可以达成基本的管理目标。它可以阻止学生的不当行为,可以清楚的传递我们的规定,更可以借此要求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处罚所能产生的效应,与你执行处罚的方式息息相关。但如果你以体罚或放任的方式执行处罚,处罚所能发挥的效果将极为有限。所以,处罚学生以达制止和矫正学生的课堂失序行为时,必须遵循必要的原则。
1)掌握实效
2)一致性
3)相关性
4)正确的示范
5)明确的时限
时限较短的处罚通常比时间较长的处罚更能有效地达成训练学生的目标。
于是他妈妈又试了一次:“孩子,我说过晚饭要开始了。”孩子则回答:“拜托啦,老妈,这是最精彩的部分,再看一分钟就去吃饭。”他妈妈说:“好吧。可是只能看一分钟。”如果五分钟过去,依然不见人影,这下可把她惹火了。
他妈妈走进客厅,站在他与电视机之间说:“现在马上吃饭去!”孩子定会说:“噢,拜托了,老妈,就快结束了。拜托……”可是他妈妈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伸手把电视机关掉,他只好起身走向饭厅。
孩子为什么会走向饭厅?因为他知道应该听妈妈的话吗?不,他最后之所以起身走向饭厅,是因为他已别无选择——电视被关掉——他无法再继续观赏节目,只好遵照妈妈的吩咐去吃饭。对于你期望他们做的事情,他终于接收到明确的信息。
当我们以行为来支持语言时,对于我们所指定的规则以及我们对学生的期望,孩子们都将接收到明确的信息。当他们了解我们说到就会做到时,他们会学会认真看待我们所说的话。相反,学生则学会对我们所说的话置之不理,并且继续为所欲为。
家长为了让孩子表现得体的言行举止,会指定各种行为规范;孩子对这些规范的了解绝对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必须经历“家长教导、子女学习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学会这些规定。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的职责就是,以最清楚易懂、直接而简练的方式教导孩子学会这些规定。
皮亚杰有关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显示,绝大多数小孩的思考、学习方式,跟成人有极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小孩是以个体的方式来思考和学习的。相对于年龄教大的小孩或成人,稚龄孩童在塑造真实世界时,个体的感官经验所扮演的角色远大于抽象的语言。
幼儿的感官经验(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决定了他们对生活环境的认知。他们心目中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信念和领悟,主要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个体经验为基础。
这个研究结论对于如何教导孩子行为规范,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家的小孩已经快五岁了。孩子一直在我们身边成长,所以孩子成长的过程,我们几乎能全程把握,我们夫妇于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家可以称得上一个教育世家,三代人中就有从事幼儿、小学、中学、技校和高校的教师十多人。我们的孩子每年都要和他这些所有的长辈教师或多或少地相处一定时间。他的这些长辈教师有的已经退休,有的还在从事教育事业,所以,我们可以从自己教育的学生过去、现在、将来的发展情况预测孩子的发展;我们也可以从教育自己的孩子的经历来反思对自己学生的教育。特别是制止和矫正孩子的常规失序行为与制止和矫正学生的课堂失序行为上有共通点,一般情况下,老师在教育教学上面对的学生的失序行为也是针对个体而言。
老师在教导学生时,不外是透过“语言”和“行为”传递讯息。但只有后者是可见的。对学生而言,老师的行为才是必须正视的规则,而不是老师的言语。
当我们言出必行时,学生就会认真的看待我们所说的话,并且了解话中所传达的规则。
从教养、训练学生的角度看,摸棱两可的要求根本不具有任何实效,更糟糕的是,他们经常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它们会激使学生试探老师的规定,也会导致学生的失序行为变本加厉。老师如何采用直接而简练的言行制止和矫正学生的失序行为不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助于提升老师的教育教学效果。让师生面学生的失序行为时都“很轻松”。有教育自己孩子的经历,得出以下一些经验。
1、对事不对人
管教的目标在于制止学生不适宜的行为,而不是鄙视表现这种行为的学生。因此,口语讯息的焦点应该是不当行为及矫正的方法,不应涉及学生的态度、感觉或学生本身的价值,以免节外生枝。
2、要求直接而明确
设立坚定的行为界限时,你应该在口语讯息中直接而明确地告诉学生,你要求他们做什么。必要时,你应该进一步告诉他们何时如何做。
3、以行动支持言语
俗话说:“多说无益”, 话不必说得太多,道理将清楚即可。一再重述要求并反复提醒学生的老师,会在无意中训练学生忽视或冲耳不闻老师的话。小孩子很好奇,但他既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轻重,又不知自己的行为具有潜在的危险。
4、鼓励学生表现适宜的行为
我们不该只在学生出现不当行为时,才想到鼓励他们表现适宜的行为。我们可以直接鼓励学生做出正确适宜的行为。当学生主动做出正确行为时,我们更应鼓励他们,用一部分或一个学生适宜的行为去引导一个或大多数学生的制止和矫正学生的课堂失序行为。
5、充分发挥处罚的效用
处罚就像是一道墙,它可以阻止学生的不当行为。由于学生必须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学生将从处罚中培养相应的责任感。
有效的处罚可以达成基本的管理目标。它可以阻止学生的不当行为,可以清楚的传递我们的规定,更可以借此要求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处罚所能产生的效应,与你执行处罚的方式息息相关。但如果你以体罚或放任的方式执行处罚,处罚所能发挥的效果将极为有限。所以,处罚学生以达制止和矫正学生的课堂失序行为时,必须遵循必要的原则。
1)掌握实效
2)一致性
3)相关性
4)正确的示范
5)明确的时限
时限较短的处罚通常比时间较长的处罚更能有效地达成训练学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