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实验在物理复习课中的应用
【作者】 张 娟
【机构】 成都市锦江区四川师大附属第一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复习课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者在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这一问题上展开自己的思考和尝试,其中,实验凭借其在物理复习课中的自身优势,如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记忆理解等得到了研究学者的肯定。本文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应用复习为例展示作者对实验在复习课中的思考,以及思考后的具体做法,旨在探讨怎样将实验更好的应用到复习课中,使复习课更高效。
关键词:实验 复习课 高效
中国有句古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那是否做过的实验也可以换一种方式在枯燥的复习课中发挥"余热"呢?让同学们在实验中唤醒记忆,强化理解,突破重难点。让科学的思维习惯与我们的应试尝试结合,使复习课摆脱乏味,获得新生。本文将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复习为例展示笔者对这个问题思考以及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和大家一起交流和探讨。
一、利用实验,唤醒基础知识的记忆,加强对规律内在关系的理解。
首先,在基础知识复习部分,老师往往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图标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点,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通常的表象是老师挥汗如雨,学生则感觉枯燥乏味,注意力无法集中,基础扎实的同学觉得老师在浪费时间,基础不扎实的同学觉得不会的太多,速度太快,也无法快速的记忆和理解,但往往当老师提出涉及基础知识有趣的问题的时候,学生就会振奋精神,思考问题,展开讨论,这明显的显示了学生对于利用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渴求,而且问题就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因此,把问题作为我们复习基础的出发点,道理就是在此,也顺应了学生心理的需求。
其次,初中物理所学习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来源于科学实验,这也是初中物理复习课的优势,利用直观的实验将刻板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既可以帮助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回忆,又可以使在第一次学习过程中出现欠账的同学加强理解,可以说是一举多可得。但这些实验都是我们在新课中做过的,如果还是按照老方法,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怎样让"老"实验焕发新生命?这就需要与我们的问题教学相结合,巧变实验形式,将探究实验改成"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下是笔者在利用这一方式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在中考复习课中的具体实施过程,从学生的反映情况来看,效果明显。
具体做法:
(1)将凸透镜(焦距为10cm)固定在光具座的50cm的位置,将蜡 烛固定在光具座20cm的位置,将光屏固定在65cm的位置(如图1所示),点燃蜡烛就会在光屏上看到一个缩小的像。然后设置了以下的问题:
图1
①乔治将蜡烛放在了在20cm的刻线处,调节光屏得到了清晰的像,则光屏上的像的性质为________________。
②乔治想将全身照变成半身照,张老师采取的正确方法是:( )
A、使照相机靠近乔治,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B、使照相机靠近乔治,同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
C、使照相机远离乔治,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D、使照相机远离乔治,同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
通过这两个问题就解决了对于照相机这一成像规律的复习,既节约了时间,又通过实验再一次加深了对于静态和动态规律的理解。
(2)凸透镜的位置不动,直接交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如图2所示),并设置了如下的问题:
图2
①光屏上像的性质为__________________ 。
②从图中读出物距为15cm,并推算出焦距的范围为( )
A、f<15cm B、7.5cm<f<15cm
C、f>15cm D、7.5cm<f<12.5cm
③乔治若将蜡烛放在55cm的刻线处,则此时( )
A、光屏向右移动可以再次找到蜡烛清晰的像
B、光屏向左移动可以再次找到蜡烛清晰的像
C、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得到清晰的像。
通过蜡烛和光屏位置的交换,清晰的反应了光路可逆的原理,不但回忆了投影仪原理,也将照相机原理与投影仪原理的内在规律加深了理解,并且通过三个问题的解决和实验的再一次检验,将动态规律记忆模糊的地方又再一次加深了印象。
通过问题+实验就将繁琐的凸透镜静态和动态的规律网罗全面,过程中学生们一直都在观察、回忆、思考,将被动的、死板的、苦闷的回忆过程变成主动的、快乐的过程。
二、将抽象的知识难点,变成具体的实验过程。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物理新课的时间为两个学年,共四个学期初中阶段的主要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及基本的理论知识,从学生实际记忆情况看,原来学过的内容经过这么长的时间逐渐淡忘。而且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不只是学生间的竞争,也有校与校之间,学科与学科间的竞争,如何在这样的竞争局面中打开一片新天地,让学生从被动机械记忆复习转向主动参与的积极状态而物理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物理可以将抽象的知识难点,变成具体的实验过程。但还是要思考怎样让实验变成同学们抽象理解的"钥匙"?组合透镜问题是实际上是我们生活中眼睛的矫正问题,新课时老师多是通过图片加将讲解的方式介绍这一问题,实际上很多同学印象并不深刻,理解也不是很透彻,解决简单问题例如近视眼或远视眼应该戴什么透镜矫正是没有问题的,但组合透镜问题还是在理解和应用上存在问题。
思考过后的具体做法:
利用自制的眼镜和眼睛模
拟远视眼看清物体过程,设
置如下问题(如图3所示),
给凸透镜"戴"上远视眼镜, 图3
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 )
A.靠近透镜
B.远离透镜
C.靠近透镜或远离
D.保持在原来位置
通过实验观察到必须光屏必须远离透镜,才能再一次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说明远视眼镜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如果想矫正必须带一个可以将光线会聚的透镜。通过这样的分析与解释既可以推演到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又可以让抽象的静态的平面图像变成动态的可视过程,使同学们对难点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实践证明,将实验合理的放入复习课不但可以使课堂摆脱以前的沉闷,还可以是我们的复习课更加高效,和乐而不为呢,再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其实它不也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的科学的思维过程,所以在复习课中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渗透物理科学素养的培养。当然一堂课只是这个过程的一个很小的缩影,如何将实验与复习课有效的结合起来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刘小丰,实验在物理复习课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5)
关键词:实验 复习课 高效
中国有句古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那是否做过的实验也可以换一种方式在枯燥的复习课中发挥"余热"呢?让同学们在实验中唤醒记忆,强化理解,突破重难点。让科学的思维习惯与我们的应试尝试结合,使复习课摆脱乏味,获得新生。本文将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复习为例展示笔者对这个问题思考以及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和大家一起交流和探讨。
一、利用实验,唤醒基础知识的记忆,加强对规律内在关系的理解。
首先,在基础知识复习部分,老师往往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图标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点,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通常的表象是老师挥汗如雨,学生则感觉枯燥乏味,注意力无法集中,基础扎实的同学觉得老师在浪费时间,基础不扎实的同学觉得不会的太多,速度太快,也无法快速的记忆和理解,但往往当老师提出涉及基础知识有趣的问题的时候,学生就会振奋精神,思考问题,展开讨论,这明显的显示了学生对于利用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渴求,而且问题就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因此,把问题作为我们复习基础的出发点,道理就是在此,也顺应了学生心理的需求。
其次,初中物理所学习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来源于科学实验,这也是初中物理复习课的优势,利用直观的实验将刻板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既可以帮助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回忆,又可以使在第一次学习过程中出现欠账的同学加强理解,可以说是一举多可得。但这些实验都是我们在新课中做过的,如果还是按照老方法,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怎样让"老"实验焕发新生命?这就需要与我们的问题教学相结合,巧变实验形式,将探究实验改成"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下是笔者在利用这一方式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在中考复习课中的具体实施过程,从学生的反映情况来看,效果明显。
具体做法:
(1)将凸透镜(焦距为10cm)固定在光具座的50cm的位置,将蜡 烛固定在光具座20cm的位置,将光屏固定在65cm的位置(如图1所示),点燃蜡烛就会在光屏上看到一个缩小的像。然后设置了以下的问题:
图1
①乔治将蜡烛放在了在20cm的刻线处,调节光屏得到了清晰的像,则光屏上的像的性质为________________。
②乔治想将全身照变成半身照,张老师采取的正确方法是:( )
A、使照相机靠近乔治,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B、使照相机靠近乔治,同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
C、使照相机远离乔治,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D、使照相机远离乔治,同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
通过这两个问题就解决了对于照相机这一成像规律的复习,既节约了时间,又通过实验再一次加深了对于静态和动态规律的理解。
(2)凸透镜的位置不动,直接交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如图2所示),并设置了如下的问题:
图2
①光屏上像的性质为__________________ 。
②从图中读出物距为15cm,并推算出焦距的范围为( )
A、f<15cm B、7.5cm<f<15cm
C、f>15cm D、7.5cm<f<12.5cm
③乔治若将蜡烛放在55cm的刻线处,则此时( )
A、光屏向右移动可以再次找到蜡烛清晰的像
B、光屏向左移动可以再次找到蜡烛清晰的像
C、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得到清晰的像。
通过蜡烛和光屏位置的交换,清晰的反应了光路可逆的原理,不但回忆了投影仪原理,也将照相机原理与投影仪原理的内在规律加深了理解,并且通过三个问题的解决和实验的再一次检验,将动态规律记忆模糊的地方又再一次加深了印象。
通过问题+实验就将繁琐的凸透镜静态和动态的规律网罗全面,过程中学生们一直都在观察、回忆、思考,将被动的、死板的、苦闷的回忆过程变成主动的、快乐的过程。
二、将抽象的知识难点,变成具体的实验过程。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物理新课的时间为两个学年,共四个学期初中阶段的主要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及基本的理论知识,从学生实际记忆情况看,原来学过的内容经过这么长的时间逐渐淡忘。而且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不只是学生间的竞争,也有校与校之间,学科与学科间的竞争,如何在这样的竞争局面中打开一片新天地,让学生从被动机械记忆复习转向主动参与的积极状态而物理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物理可以将抽象的知识难点,变成具体的实验过程。但还是要思考怎样让实验变成同学们抽象理解的"钥匙"?组合透镜问题是实际上是我们生活中眼睛的矫正问题,新课时老师多是通过图片加将讲解的方式介绍这一问题,实际上很多同学印象并不深刻,理解也不是很透彻,解决简单问题例如近视眼或远视眼应该戴什么透镜矫正是没有问题的,但组合透镜问题还是在理解和应用上存在问题。
思考过后的具体做法:
利用自制的眼镜和眼睛模
拟远视眼看清物体过程,设
置如下问题(如图3所示),
给凸透镜"戴"上远视眼镜, 图3
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 )
A.靠近透镜
B.远离透镜
C.靠近透镜或远离
D.保持在原来位置
通过实验观察到必须光屏必须远离透镜,才能再一次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说明远视眼镜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如果想矫正必须带一个可以将光线会聚的透镜。通过这样的分析与解释既可以推演到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又可以让抽象的静态的平面图像变成动态的可视过程,使同学们对难点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实践证明,将实验合理的放入复习课不但可以使课堂摆脱以前的沉闷,还可以是我们的复习课更加高效,和乐而不为呢,再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其实它不也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的科学的思维过程,所以在复习课中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渗透物理科学素养的培养。当然一堂课只是这个过程的一个很小的缩影,如何将实验与复习课有效的结合起来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刘小丰,实验在物理复习课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