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莫要丢失语文味,立足文本教语文
【作者】 余宏军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平等对话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焕发了活力,孕育了生机。当前的语文课上却存在着种种“走味”的尴尬现象,总喜欢“红杏出墙”。表现最为显著的,就是语文教学的“泛化”现象,“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结果是“肥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正如崔峦老师所讲:“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语文味,如同烹饪,必须精心选料,把握火候,如有不慎,常常就会“走味”、“改味”,甚至“无味”。什么是“语文味”?笔者认为所谓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张语文教学本位,以师生互学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让人体验到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美妙境界。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首当其冲的任务。语文教学应落实读、品、说、写,回归朴素原点,凸显语文本味。
一、潜心会文,读出语文味。
若干年来人们都把孩子上学叫作“上学读书”,它强调的是“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理解课文、获取知识、体验情感最有效的手段。 “语文味”是读出来的,学习语文就是要 “读”占鳌头: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朗读,默读,诵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在各种方式的读中亲近语言文字。例如,读《庐山的云雾》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课文中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定格在心间;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我引领学生用低沉、缓慢的音调朗读,感受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融为一体,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如临其境,读出形象,读出情感,读出智慧。崔峦老师说:“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阅读贵在“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与知识、期待与思考主动走进文本,潜心读书,接受熏陶,享受乐趣,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
语文教学的魅力是什么?一是“读”,二是“品”。“品”就是品味、体悟、学习、鉴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文课堂要组织学生品味文字、品味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作者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尤其要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看看语言是怎样的丰富、优美、生动、形象。在品味语言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品味语言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只有这样,才能品出词语的内涵、意蕴、“言语背后的东西”。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言语的声音,辨别它的色彩,掂量它的分量,触摸它的“温度”,把它摆在整体之中,感悟内化它的“言”和“意”。在学习散文《安塞腰鼓》,绝不是为了记住“安塞腰鼓是怎样一种鼓?这种鼓怎么打的?姿势怎样?”等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作者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将黄土高原上男儿的激情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有“语文味”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课堂:“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课堂。做到“因文解道,因道悟文”、“文道统一”。
三、平等交流,“说”出语文味。
语文课堂离不开“说”,学生对文本的质疑、解读,以及读文后的感受、情感抒发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说”的氛围。通过“说”的训练,使知识得到巩固,记忆得到强化,可谓一举多得。教材中有一些写景游记类的课文,比如《庐山的云雾》、《西湖》、《黄山奇松》等。学后,教师可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假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这迷人的自然风光呢?这种创造性的复述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讲解的时候,也在反复咀嚼、品味着祖国璀璨的文化,这既是一个积淀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语言素养的过程。
四、体验感悟,“写”出语文味。
“听说读写”缺一不可,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就是更好的表达,而“写”是重要的表达方式。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写”,进行抽象概括。如学习叙事的课文,初读课文时,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连贯的话写出来。细读课文时,进行批注式阅读,学生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让学生抓住那些“让你心动”的词、句,静下心来,思考这个词表达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写?并把感受写下来,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语文教学不仅要思考作者“写什么”,更要学习作者“怎么写。我们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编选的经典范文,是我们最重要的习作范本。如《金蝉脱壳》中描写脱壳过程,一连串动词的使用,让我们领略了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写出它们活动或变化过程,这就是活学活用。
崔峦老师说:“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的确,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回归语文课的本性,展现真我的风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交融,表现着个性的张扬,踊跃着灵性的互动,流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散发出“语文味”的馥郁芳香。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让“语文味儿”尽情徜徉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
一、潜心会文,读出语文味。
若干年来人们都把孩子上学叫作“上学读书”,它强调的是“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理解课文、获取知识、体验情感最有效的手段。 “语文味”是读出来的,学习语文就是要 “读”占鳌头: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朗读,默读,诵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在各种方式的读中亲近语言文字。例如,读《庐山的云雾》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课文中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定格在心间;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我引领学生用低沉、缓慢的音调朗读,感受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融为一体,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如临其境,读出形象,读出情感,读出智慧。崔峦老师说:“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阅读贵在“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与知识、期待与思考主动走进文本,潜心读书,接受熏陶,享受乐趣,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
语文教学的魅力是什么?一是“读”,二是“品”。“品”就是品味、体悟、学习、鉴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文课堂要组织学生品味文字、品味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作者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尤其要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看看语言是怎样的丰富、优美、生动、形象。在品味语言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品味语言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只有这样,才能品出词语的内涵、意蕴、“言语背后的东西”。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言语的声音,辨别它的色彩,掂量它的分量,触摸它的“温度”,把它摆在整体之中,感悟内化它的“言”和“意”。在学习散文《安塞腰鼓》,绝不是为了记住“安塞腰鼓是怎样一种鼓?这种鼓怎么打的?姿势怎样?”等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作者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将黄土高原上男儿的激情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有“语文味”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课堂:“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课堂。做到“因文解道,因道悟文”、“文道统一”。
三、平等交流,“说”出语文味。
语文课堂离不开“说”,学生对文本的质疑、解读,以及读文后的感受、情感抒发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说”的氛围。通过“说”的训练,使知识得到巩固,记忆得到强化,可谓一举多得。教材中有一些写景游记类的课文,比如《庐山的云雾》、《西湖》、《黄山奇松》等。学后,教师可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假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这迷人的自然风光呢?这种创造性的复述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讲解的时候,也在反复咀嚼、品味着祖国璀璨的文化,这既是一个积淀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语言素养的过程。
四、体验感悟,“写”出语文味。
“听说读写”缺一不可,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就是更好的表达,而“写”是重要的表达方式。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写”,进行抽象概括。如学习叙事的课文,初读课文时,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连贯的话写出来。细读课文时,进行批注式阅读,学生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让学生抓住那些“让你心动”的词、句,静下心来,思考这个词表达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写?并把感受写下来,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语文教学不仅要思考作者“写什么”,更要学习作者“怎么写。我们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编选的经典范文,是我们最重要的习作范本。如《金蝉脱壳》中描写脱壳过程,一连串动词的使用,让我们领略了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写出它们活动或变化过程,这就是活学活用。
崔峦老师说:“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的确,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回归语文课的本性,展现真我的风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交融,表现着个性的张扬,踊跃着灵性的互动,流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散发出“语文味”的馥郁芳香。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让“语文味儿”尽情徜徉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