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历史课中多媒体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整合
【作者】 杨本武
【机构】 无棣县第二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找到了切入点。特别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手段更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利于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能为学生创思维能力的培养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在多媒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学生不能直接体验。给学生提供第一手的历史材料,使学生通过直接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历史,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疑问。”因此教师还要根据情境材料设计相关的思考题或由学生自己设疑。
例如,学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第一帝国》时,可提出:“假如没有拿破仑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法国的形势将会怎样发展?法国的历史会不会改写呢?”又如:在学习了珍妮机的发明后,向学生提问:假如珍妮机在中国被发明,会不会像英国那样引起工业领域的巨大变革呢?为什么?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条件)寻找答案。充分运用幻灯片,展现当时的情景,学生愿意听,更愿意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良好条件。思维能力不仅是各学科考查的重点,对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的目的,调动其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其思维活力,进而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上述例子都是通过情境资料的启发,通过古今对比得出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是由其实力决定的结论。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培养了抽象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然而并非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起推动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与问题性的情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特别是高中学生更有这方面的要求。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本人制作了一批多媒体课件,有演示性课件和自主学习型课件两种。两类课件内容都主要包括了知识结构图、知识讲解、形成性练习、知识扩展、讨论区等环节。通过制作集文字、图像、音乐、动画等信息于一体的课件,把精彩、生动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学习历史创设了情境和提供了资源。在讨论区里,我设置了若干问题供大家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口头相互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班级论坛发表意见,互相交流,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交流。知识扩展环节介绍了与本课有关的书籍和网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讨论,教师通过多媒体把学生的不同意见展现给所有学生,让学生去评判。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功能,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学生自己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学习工具,结合情境和教材,进行思考、讨论、实践和探索;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学的教学质量。
二、再现画面,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以往的历史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客体,学生机械地记忆,思维受到很大的束缚。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教学方式。它可以集语言、文字、色彩、画面、动画于一体,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信息量大,直观性强,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习惯,促进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的关键性突破——灵感或顿悟的形成。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小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如在学习《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时,我在导入新课时这样提问: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分别指的是哪两件事?指导学生阅读书本找出答案,在学生答出是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后,接着提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立即被调动了起来,这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弄清一些重大发明和事件的时间顺序,笔者在课堂提问中尽量避免常规、老套的问法,而是创设一些能吸引学生眼球和内心的情境,如:判断以下情境是否属实,依据是什么?①马克思坐着火车去巴黎;②林肯坐在电灯下审阅《解放黑人奴隶宣言》;③林肯坐着汽车检阅黑人兵团等。我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动了起来,积极地参与着课堂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了人物幻灯片,学生从画面上亲眼目睹当时的情景,一下子就记住了老师所讲的内容。特别在经过重要地点时,课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途经地点的名称、重大历史事件并配以历史图片和文字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自然效果好,大多能弄清楚新航路开辟的路线,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养成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习,教育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权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产生知识联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质疑问难,异想天开,发表不同的见解,养成求异思维。在教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假设,进行逆向推理和猜想,看是否能得出新的结论,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在教学生进行集中思维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多层面去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习惯,养成多向思维的习惯。要创新,必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习惯,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我经常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一些书本知识以外的信息,如科学家的成才之路、最新科技动态或最新科技成果,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为“创造”“想象”提供丰厚的原料,养成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习惯。
总之,我认为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在接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形、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的同时,更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这一方式不仅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其他学科也应加以推广。
一、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学生不能直接体验。给学生提供第一手的历史材料,使学生通过直接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历史,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疑问。”因此教师还要根据情境材料设计相关的思考题或由学生自己设疑。
例如,学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第一帝国》时,可提出:“假如没有拿破仑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法国的形势将会怎样发展?法国的历史会不会改写呢?”又如:在学习了珍妮机的发明后,向学生提问:假如珍妮机在中国被发明,会不会像英国那样引起工业领域的巨大变革呢?为什么?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条件)寻找答案。充分运用幻灯片,展现当时的情景,学生愿意听,更愿意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良好条件。思维能力不仅是各学科考查的重点,对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的目的,调动其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其思维活力,进而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上述例子都是通过情境资料的启发,通过古今对比得出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是由其实力决定的结论。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培养了抽象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然而并非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起推动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与问题性的情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特别是高中学生更有这方面的要求。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本人制作了一批多媒体课件,有演示性课件和自主学习型课件两种。两类课件内容都主要包括了知识结构图、知识讲解、形成性练习、知识扩展、讨论区等环节。通过制作集文字、图像、音乐、动画等信息于一体的课件,把精彩、生动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学习历史创设了情境和提供了资源。在讨论区里,我设置了若干问题供大家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口头相互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班级论坛发表意见,互相交流,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交流。知识扩展环节介绍了与本课有关的书籍和网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讨论,教师通过多媒体把学生的不同意见展现给所有学生,让学生去评判。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功能,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学生自己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学习工具,结合情境和教材,进行思考、讨论、实践和探索;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学的教学质量。
二、再现画面,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以往的历史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客体,学生机械地记忆,思维受到很大的束缚。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教学方式。它可以集语言、文字、色彩、画面、动画于一体,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信息量大,直观性强,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习惯,促进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的关键性突破——灵感或顿悟的形成。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小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如在学习《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时,我在导入新课时这样提问: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分别指的是哪两件事?指导学生阅读书本找出答案,在学生答出是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后,接着提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立即被调动了起来,这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弄清一些重大发明和事件的时间顺序,笔者在课堂提问中尽量避免常规、老套的问法,而是创设一些能吸引学生眼球和内心的情境,如:判断以下情境是否属实,依据是什么?①马克思坐着火车去巴黎;②林肯坐在电灯下审阅《解放黑人奴隶宣言》;③林肯坐着汽车检阅黑人兵团等。我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动了起来,积极地参与着课堂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了人物幻灯片,学生从画面上亲眼目睹当时的情景,一下子就记住了老师所讲的内容。特别在经过重要地点时,课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途经地点的名称、重大历史事件并配以历史图片和文字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自然效果好,大多能弄清楚新航路开辟的路线,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养成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习,教育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权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产生知识联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质疑问难,异想天开,发表不同的见解,养成求异思维。在教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假设,进行逆向推理和猜想,看是否能得出新的结论,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在教学生进行集中思维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多层面去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习惯,养成多向思维的习惯。要创新,必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习惯,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我经常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一些书本知识以外的信息,如科学家的成才之路、最新科技动态或最新科技成果,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为“创造”“想象”提供丰厚的原料,养成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习惯。
总之,我认为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在接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形、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的同时,更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这一方式不仅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其他学科也应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