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初步探索

【作者】 杜亚男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有效教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基本理念,也是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它着重强调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实现历史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如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
  一、正确认识历史教育教学的作用和功能,是实现历史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关于历史教育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聂幼犁教授说: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这就隐含地告诉我们,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要满足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他的观点告诉我们:
  (一)历史教育不能理解为唯历史知识的教育,历史知识的传授只是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彰显的载体,而不是最终目的。 故有效的历史教学是指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历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获得发展,使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 ,成功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学生的有效成长,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
   (二)历史教育必须具备两个步骤:1、传授历史知识,因为它是载体,由此历史知识传授的效率是历史教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2、彰显历史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因为它是目的,是历史教育有效性的核心。 
  二、转变教育理念,是实现历史学科教学有效性关键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为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学走向交往和对话的时代,此乃极为重要的教育新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对话互动的过程,历史教师不能仅仅当教材知识的搬运者、教参的执行者,而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转变过来,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有效教学特别要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位置,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参与、善于参与,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自主学习的源头。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让沉闷的课堂兴奋起来。
  三、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是实现历史学科教学有效性途径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提出,具有充满活力的课堂具有六个特征,即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这往往导致学生对学习历史的不感兴趣而导致教学的无效或低效。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结合教学教学实践做了以下探索。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教与学
  青少年大都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中,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一些历史事实、名人轶事等,很容易使他们溶入故事情境之中,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新知识的渴望性。如本人在讲《人类的形成》时,给学生讲东方中国女娲炼人的故事,讲西方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使学生对人类的来源、形成有着极大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内容。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如讲《美国的诞生》时,将纽约港口的“自由女神”展示出来,问学生谁知道法国为什么要送这一国礼给美国?激发了学生对这知识了解的强烈欲望。
  2、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教与学
  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上《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节内容时我是这样设问的: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会被侵略?列强如何严重践踏中国国家主权?中国如何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说明了什么?等等,通过层层设问逐渐解决。这样的导入便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启动了学生学科思维。同时疑问和悬念的设置,它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活动情境,体会教与学
  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活动让课堂“动”起来,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人,给他们以展示自我的空间。通过开展讨论、辩论、知识抢答、角色扮演等都是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我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如果还是用多媒体呈现“圆明园被毁后的残壁断垣”,不如让老师讲述“圆明园”未焚毁时的盛况和众多数据,不如让学生以此写一则简短的感想,或是讨论一下“我国现在是否该重建圆明园”更有意义;在讲“红军长征”这一课时,教师过多的词语来粉饰赞美“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累”,不如让学生动笔算一算“中央红军一年行军二万五千里,大概每天走多少里(大概每天68里)”。随即老师补充到:这期间包括休整、打仗,过雪山、草地,翻越高山、涉过险滩,而我们正常人轻装步行每小时才能八到十里路……这样学生便体会更深。可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讨论法也是经常采用的历史活动。讨论前教师应当先给学生创设一种能激发起兴趣的历史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竟相发表各自的意见。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不仅气氛活跃,而且知识记忆简单了, 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提高了许多。
  总之,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让课堂活起来了,让学生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