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浅析

【作者】 廖志川

【机构】 汶川县水磨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从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环境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简明扼要的阐述了初中地理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探究了立德树人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立德树人 社会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兼具历史性、人文性和科学性,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也要重视地理教育的本质及目标,利用地理课堂独特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实施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
  如何利用地理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呢?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立德树人
  陶行知说:"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人的本份……无论男女老少,都应当爱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向来都是中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可塑性强、认知兴趣浓厚的特点,这就更有利于地理教学中德育的实施。例如:在"中国地理部分"的教学中,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国策出发,利用地理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很自然的,能比较容易的让学生接受客观事实。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低下,一个历史悠久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国情。进行爱国教育不能脱离这个国情。人口的巨大压力,人均资源的缺乏会带来众多的不利因素,这是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然后出示1978年和200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位置,外汇储备的数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改革开放后我国GDP增长的速度等数据;以及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一部分人过上小康生活、祖国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这样,在地理教学中,既展示我国地理国情的优势,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指出我国地理国情的劣势,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使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今后投身祖国建设打好基础。
  二、挖掘地理教材德育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初中地理教材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主要认识不同国家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初中地理教材具备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特点,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所以我们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真正掌握教材内容,从而寻找其中暗含的德育知识,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就很自然地传递其中的德育知识。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图》部分,知识难度比较大,但是这是学生认识地理的第一步,在学会认识地球仪、学会地球如何运动、学会如何看地图辨方向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要学会面对困难要坚持的心理品质;知道世界有多大有多美,要树立努力学习走出去看世界的远大理想,要努力学习,将来才能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中贡献自己的才干;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后破解难点,在学习中形成团结同学友爱互助的美好品德。再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是世界地理,学习世界主要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学习《印度》《中东》《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才有了我们幸福安定的生活。通过学习《日本》《欧洲西部》《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养成学生尊重科学的态度,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最重要的是地理教材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地球的现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地球和大自然的局限性,很多非可再生资源被浪费掉就不会出现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必须呵护自然,爱护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思想道德素质。
  三、进行生动的环境教育,立德树人
  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乡土教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21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但是自然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土壤、水、空气污染等问题突出,从而导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随着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尊重敬畏自然的重要性。水磨镇是世界地震灾后重建的示范区,不仅环境优美,山水宜人,文化底蕴深厚,也有着得天独厚的风景资源。我们在进行地理教学时,也应该做到把初中地理的理论知识与地理区域的实际相结合。例如,在讲到《水资源》一节时,涉及到水污染及其治理的问题,我们身边最典型的就是5.12地震后寿溪水建设和治理。教师通过地震前的图片和灾后重建治理后图片、视频对比观察变化,有时带领学生到河边进行实地勘察。通过搜集材料、现场观察和合作探究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爱护自己身边的自然环境,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懂得用法制观念保护身边的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真正做到把德育渗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提高学生的初中地理成绩,动手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把环境教育落实到实处。
  四、践行新课改教学理念,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格物致知。这是我国有识之士强调的求学认知很好的方法。地理教学中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了解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在实践中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如学生利用周末和家长一道参观当地水磨桃源优美景色,通过跋山涉水,拍照取景,调查记录,了解地形地貌,区别岩石构造,欣赏花卉,观察鸟兽虫鱼,自己写一篇水磨桃源生态日记。这些是在学校内课堂教学学习理论知识时领略不到的。通过开展这样些有趣的地理实践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加,家长配合。学生将所见所闻用视频、图片或PPT等形式记录下来,形成用地理科学的眼光看世界的心理品质,同时,也培养了观察能力,拉近了家长与学生的距离,促进家长与学校的配合教育。
  总之,地理教学与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联系密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丰富深刻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以高尚人格和渊博学识影响学生,促进地理教学与德育渗透、立德树人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立峰,褚丹丹,地理教学中"立德树人"教育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年
  【2】谢晋秋,肖洪,纪占华,农村地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一课为例,【J】,《地理教学》2016年
  【3】耿文强,知行统一是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