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导学案的设计、应用与反思

【作者】 陈枝玲

【机构】 广西北海市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因其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而在中小学日益流行,但作为一种有所革新的教学模式,在导学案的编写和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结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导学案的相关实践经验,谈一谈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导学案   设计    应用   反思
        随着广西自治区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学校教育面临着一次凤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学生的集体上课时间少了,自主学习时间多了,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保证学习效果?“创设优质课堂、让学生高效学习”这个命题自然而然被提了出来。我校学习山东、河北、湖南等多所高中学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和做法,结合自身特点,设计并实施了“推行导学案制,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举措,是打造优质课堂的有效载体。结合我校地理组承担的武进区教育科研课题“高中地理教学中学案的设计与应用的策略研究”,我们对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进行了深入学习、研究与实践。下面,结合实践经验,谈一谈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导学案的设计
        (一)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导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主动学习而设计的、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案,它的编写要依纲靠本、以学定教,使之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适应师生的实际教学环境,不能“虚高”。
        1、“导学案”应注重“导”
        鉴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局限性,要想让学生真正能利用导学案进行有效的学习,导学案中的“导”大有学问,可以说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导”既包括导入问题情境、导入学习过程,更包括深层次的学习方法指导、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互助学习指导等。总之,教师的“导”应引领“学”,要引导学生怎样去看书、去学习、去思考、去总结。
         2、“导学案”应注重“学”
        导学案中的学生“自学”在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几乎整个活动过程都在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本节课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发展他们哪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目前的认知水平与知识能力要求之间的差距等。
        (二)导学案的内容设计
        导学案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关注课前、课堂、课后学习的前后、内外联系。我们综合考虑地理学科特点和学情,确定的导学案内容栏目有: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的疑惑、体系构建、当堂达标。
        1、学习目标的确定要研究学生、研究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研究课程标准,描述语言要亲切自然、简明浅显、针对性强,尽可能使用“知道”、“画出”“说出”“会运用”等有明确指向的学习要求。
        2、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是核心所在,设计主要意图是通过学生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知识,自主学会课程标准要求中的基础性知识,达成课程标准要求中的基本技能,在自主学习内容的设置中,以独立思考问题的形式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维。
        3、合作探究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形式,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对有难度的知识点进行讨论,通过“生生互动”、“组组互动”,从而达到“兵教兵”、“兵帮兵”、“兵学兵”的高效互动学习效果。
        4、我的疑惑栏目设计是让学生把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后,仍然不懂的、有疑惑的问题记录下来,便于教师课堂上针对性讲解。
        5、体系构建是指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点拨、板书等师生共同完成对本节知识体系的构建。
        6、当堂达标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同步训练,突出导学案的当堂检测反馈功能。
        其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的疑惑三个栏目是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间,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两种形式完成的。上课伊始,教师对优秀学习成果进行展示,然后针对性讲解学生掌握不足之处和未解决的疑问,进行知识结构的构建,最后进行当堂达标检测,并及时给出解答。
        二、导学案的应用
        (一)导学案的应用流程
        每个导学案都要经过以下步骤生成和使用:
        1、由备课组在每周集体备课时间,对下周教学内容进行“一次备课”,协商、讨论、编写下周要用的导学案;
        2、导学案提前2-3天下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习、讨论、填写。
        3、上课前一天,任课教师将导学案收起来,批阅、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掌握真实学情,把握备课重点,进行“二次备课”,以保证教学点拨精当、简洁。
        4、上课时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对优秀导学案进行展示交流,教师精讲学生未掌握之处、有疑惑之处,构建本节知识结构,并进行当堂达标训练。
        5、课后,学生把导学案规范整理后再上交一次,供任课教师再检查、再批改,加强对学情的把握。
        (二)导学案的应用策略
        首先,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载体,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精讲点拨的依据。导学案编写的质量如何、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要在导学案编写上下功夫。备课组的各位老师要凝心聚力、发扬集体智慧,学校教学研究处也应建立相关制度来“保驾护航”。
        其次,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导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因此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高涨的热情去自学、去思考、去讨论、去总结。导学案要求提前发到学生手中,每个科目都在提前,如何有效协调?作为寄宿制学校,我校每天学生的在校自主学习时间3-4小时,同时我校每班成立了5-6个研究性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有公约、有目标、有导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教师对导学案的批阅、检查也是重要一环。教师要适时将导学案收起,仔细批改,发现导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小组讨论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只有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掌握真实学情,进行“二次备课”,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针对性的精讲。
  最后是课堂时间的利用。一节课只有45分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既要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进行肯定与点评,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构建知识体系与框架,还要进行知识的巩固与反馈。课堂时间的处理与学生管理可以说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关键一环。我们认为,基本可以这样来做——课堂展示学生优秀学习成果或点评5分钟,教师有针对性地精讲重难点15-20分钟,进行当堂训练15-20分钟,给出解答5分钟。如果当堂训练中的问题不能完全解决,可留在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或课后的个别答疑。
  三、一则案例 常见的天气系统
  学习目标:
  (1)掌握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能绘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重难点分析:
  本节重点: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本节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锋面气旋的原理。
  学习思路:
  问题导入: 每天的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
  读2.22图分析] 锋面系统
  [自主学习]锋面的定义和特点:
  [合作探究] 填表比较冷、暖锋









  [合作探究] 读2.23图分析]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读2.24图分析] 锋面气旋
  1.为什么北半球暖锋多发育在气旋的东部,冷锋多发育在气旋的西南部?
  2. 冷锋的云系范围在锋  (前、后),暖锋的云系范围在锋  (前、后)。
  3. 试对此时全国的天气做一分析,预报未来两天的天气形势。
  完成课后活动内容及相应的基础训练
  【我的疑惑】将小组讨论后你依然还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
  【体系构建】
  【当堂达标】题目略
  四、实施与反思
  本节导学案经过在我校高一年级10个班级中的实施,几经修改完善,总的说来,很有成效。比如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地去把握知识内容、掌握学习方法,然后在课堂上学生有准备、有侧重地听课,提高了听课的质量和效率。因为课前对知识的预习,对课堂教学流程的了解,学生更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互动增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等等。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
  1、开始时,导学案中学生学习内容的设计,合作探究内容偏多,在实施中,发现过多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使部分学生不能认真预习、独立思考,反而对小组中的同伴产生依赖。因此,我们增加了自主学习内容,删减了部分合作探究内容。如上面这则案例中的“独立思考”问题开始设计为小组“合作探究”,后来为了能使学生达到更好的自主学习效果做了调整。
  2、导学案中学法指导、思路指导的语言描述也是需要反复推敲,不断修改的。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表述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进程,不进行反馈就不能体会其中的区别,老师觉得那样说已经很明白了,课后一了解,学生说没想到要向那个方向去思考。原因当然有多方面的,教师的专业性语言和学生的语言间存在差异是客观的,尤其是当学生处于预习知识的层面上。因此,我们认为较可行的做法是,尽量把学法指导、思路指导说得“白”一点。
  3、通过上课前一天对导学案的检查与批阅,发现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差距较大。这与学生个体认知差异和已有学习行为习惯有很大关系。这点直接影响到了老师的课堂教学实施的设计(即二次备课设计),如果根据学优生的导学案来二次备课,学困生“吃不了”;如果按照学困生的导学案来二次备课,学优生“吃不饱”;教师只能综合学生的一般情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但难免又有“因为不放心,所以不放手”的倾向。因此,我们认为导学案的设计也应体现层次性,尤其是有的学校,同一年级有实验班、普通班之分,导学案应有所区别。
  4、导学案是课堂教学辅助而非主体,要正确处理导学案课前预习与课堂授课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要在导学案基础上有所提升。课堂教学是知、情、意结合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需要课堂上师生互动达成,这是导学案所不能代替的。
  虽然学生对学案导学教学还没有完全适应,存在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预习环节落实不到位、预习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而教师方面也有“导学案”的编写不够完善,在学法指导方面还不够科学,课堂放不开等问题。但当前减负增效的新形势下,导学案的价值不容忽视,她可以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与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信在不断实践与反思过程中,导学案的功能会得到加强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