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激励性评价

【作者】 邹彬彬

【机构】 陈涛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具有激励表扬、解惑释疑、点拨导向等功能,使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使评价真正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每次听课,我们总会为执教者那精炼准确、富于变化、幽默风趣的评价语深深折服,为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言辞恳切的评价语而感动。的确如此,精当的评价语言、灵动的评价方式能够为一节课增添不少亮色。
  一、当前激励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是形式主义盛行。如有些课从开始到结束,表扬声一片,拍手声一片。一节课下来,全班的孩子不知要拍多少次手,喊多少声“你真棒”。课堂宝贵的40分钟就被这种评价占去了不少时间,而师生独立的、有价值的思考也在这类评价中化为乌有。
  二是评价滥化。有些教师对发言的学生一视同仁,不管回答的质量如何,不管是否值得表扬,一概都给予“激励”。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多名即无名”。评价的滥化必然带来激励功能的弱化。试想一想,经常处于被表扬的环境中的人,“表扬”还能带来多少激动?
  三是针对性缺失。在上《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中,当一位后进生结结巴巴读完第一段时,教师随即表扬:“你读得真好!”试问,他读得好吗?到底好在哪儿?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很有可能会误认为“结巴读书”就是好呢。这样的评价就缺少针对性。对后进生的回答的确要激励与鼓舞,但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对并不精彩的回答叫好往往会给其他的学生造成方向上的错觉,久而久之会让一部分优等生失去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
  四是过分注重结果。在口语交际课《我最爱吃的水果》中,教师让学生用词语形容鲜花,一个学生用了“五花八门”这个词语,教师并没有及时讲评与分析,为赶时间继续往下讲课。对学生的错误答案轻描淡写,违背了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念。
  五是评价功利化。为掀起一个所谓的教学高潮,教师将水果作为学生背诵的奖品,而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都会背诵了。是简单形象的文本首先吸引了他们学习和背诵的兴趣,奖品的出现反而破坏了语文文本纯洁感性的美,并让学生们错误地以为:背诵一定数量的课文就有奖品,反将学生自发的学习驱动力又转变为了外加的力量。
  二、课堂评价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使评价更富感染力
  如在学生取得成功时:“你有一双慧眼,火眼金睛,把藏在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在学生迷茫时:“真好,你们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又找到了一处,还有没有?”在学生缺乏信心时:“老师最喜欢举手的同学,举手的同学是最自信的同学。”当学生一笔一划用心书写生字,发现学生写字结构有错误时:“只要看清楚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就会写得好看,你不是也这样做的吗?”当学生在上课插嘴抢着回答问题:“你能回答问题真好,如果你学会倾听别人的回答,你回答问题会更精彩,试试!”“某某同学的好想法听不见了。一个一个说好吗?”这一句句动情的话语,似春风如春雨,催开了学生心灵的花朵,课堂上,学生“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口常开,小眼闪光。”
  三、鼓励学生主动尝试,教师及时圆场
  新课程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在课堂上,要将教师的“讲”转变为学生的“说”,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说不清楚,教师应及时引导补充,不让学生难堪,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尝到成功的喜悦。一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再试试”,“我看到了一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像这样教师及时圆场,给他一种激励,一种驱动力。
  如又一位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对添字、漏字现象这样激励道:“第一遍错了是正常的。”第二遍还错,“这遍没读好,还有第三遍、第四遍”,“别紧张,慢点儿,大家都在耐心地听呢。”一直到学生读对,给予鼓励“了不起,你成功了!”如此鼓励,学生得到了信心。
  四、用激励性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激发学困生的勇气和自信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热爱每一个学生,会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儿童有着较强的“亲师性”,可谓“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礼。”面对老师的评语,赞美、表扬会使他们信心百倍。特别是对于急需鼓励的中后学生。因此,我注重学困生的激励评价。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评价每一次的发言,从中寻找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有自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获得表扬,奖励次数越多,其行为活动的再发性就越高。及时有度的呈现激励性评价,能有效引起师生情感共鸣。每节课,我都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力求充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体现教学的开放性。把激励性课堂教学评价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落实到他们的每一次学习活动中,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不漏掉。近来,明显看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特别是对学困生的激励评价。一次,一位学困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很洪亮,我及时评价:从你响亮的回答声中,我听出来你很有信心!学生听了我的话,就信心十足,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总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以评价促进发展是语文课堂评价的目的。愿每位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评价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那么,作为新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评价必将起到应有的导航、护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