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有效复习高中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作者】 马永西
【机构】 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是学好其它化学知识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概念间的联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必须着力研究高考试题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关键词: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效复习;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复习是化学学科高考复习中的重中之重,在复习中不但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各个知识点,同时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然而中学化学基本概念比较多,概念间的联系比较杂,基本理论知识也比较丰富。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这些概念和理论,提高复习效率,我认为除了对照《考纲》逐一落实知识点外,还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紧密联系实际
化学基本概念包括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用语,化学中常用计量,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溶液和胶体等。基本概念涉及中学四年化学,内容多而杂,复习基本概念不能死背定义,应该紧密联系实际。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要尽可能通过观察,实验和对物质变化现象的分析,经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指出了学习和复习基本概念的正确方法,即应当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化学问题,深刻理解化学基本概念,灵活运用基本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基本概念,还要注意联系实验。2014年高考化学试题其中的一个题时“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截止汽球后加热,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冷却后恢复红色”。该题设问是原溶液可能是何种溶液。这个试题给了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联系高中化学内容,可以得出该溶液是—酚酞溶液;是可溶性弱碱,可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为加热时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的进入气球,溶液颜色变浅,冷却后,气球里的重新与水化合生成,使溶液恢复红色。在实际测试中,有的同学回答为溶有二氧化碳的石蕊溶液,这种溶液由于碳酸的存在,确定呈现红色;加热后,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进入气球中,但是,此时出现的现象变化不是红色变浅,而是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因此与题设条件不符,因而这个答案是不正确的。
此种命题方式充分鼓励学生思维的精确性、创造性,对我们进行高考化学总复习要联系实验和对物质变化现象的分析以深刻的启示。
二、明确基本概念的要求
对复习基本概念的要求是:准确性、系统性、灵活性。
1.准确性:
对基本概念的复习,准确性是首要的,要做到准确性,就必须对基本概念有深刻的理解。例如,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强”和“弱”体现在哪里,如果仅认为导电能力强的是强电解质,导电能力弱的是弱电解质,对强弱电解质的理解就太表面化了,有失准确性。对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应当是在分析强电解质的电离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后,得出“是否存在电离平衡是区分强弱电解质的唯一标志,存在电离平衡的是弱电解质,不存在电离平衡的是强电解质。”从而建立强、弱电解质的科学概念,做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回答有关强、弱电解质的各种问题。
2.系统性:
在准确性基础上,要抓好系统性,抓好相关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概念网络。比如,从研究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实质是在直流电作用下,在两个电极上发生的氧化还原过程,建立起电解的概念;从研究不同条件下的电解,又导出了电镀、电精炼、电冶炼。在进行总复习时,就要有意识地把电解质的电离、阴阳离子的放电、电解、电镀、电精炼、电冶炼,连同我们前面指出的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等一系列相关概念联系在一起,形成科学的概念网络。又如,复习常用化学计量时,要把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放在一起,在搞清各概念基础上,形成相关概念网络,掌握相互联系的桥梁和转换的规律,从而使化学中常用计量达到全面、准确和系统。
3.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运用基本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检验是否掌握了基本概念的标志。比如,有的同学虽然记住了石蕊指标剂的变色范围是溶液的pH为5~8之间,但在具体分析问题时,认为:石蕊在酸性溶液里显红色,在碱性溶液里显蓝色,在中性溶液里显紫色。这种对石蕊的变色分析只是初中化学的水平,当pH在5.0~6.9时溶液为酸性,石蕊显紫色,当pH在7.1~7.9时溶液为碱性,石蕊仍显紫色,只有pH<5时石蕊才显红色,pH>8时石蕊才显蓝色,因此,上述概括是不准确的,因而是错误的。又如,对于常用化学计量不是只停留在概念的网络图上,而在于要运用物质的量和摩尔定量分析化学反应的规律性。
三、把握基本理论的重点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电解质理论,是高中化学的四根理论支柱。在这四个部分中,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是一组,重点是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与电解质理论为一组,重点是电解质理论。元素周期律是指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随元素质子数的递增,而呈现的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复习元素周期律,要从原子结构的高度上掌握周期表,即: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如果知道了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就可以知道该元素的原子有几个电子层,最外层有几个电子,从而画出原子结构简图,进而分析出该元素的性质。反之,知道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可以推出该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和元素的性质。运用“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不但可以使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上升到理论高度,揭示出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而且,可以对没有学过的未知元素的结构和性质做出正确的推断所以,运用元素周期律,可以加深对元素化合物的理解,形成元素化合物的科学体系。
以上几点只是我个人认为,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大家去开拓、去完善,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相信同学们只要学习方法正确,会很轻松地把高中化学学好的。
参考文献:
1、贾湘;概念图:化学教与学的重要工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6期
2、王兄;概念图评价应用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06期
3、刘正娟;概念图在“电解质溶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1年07期
4、王晓捷;董素静;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中认知结构的个案研究[J];化学教育;2011年06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效复习;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复习是化学学科高考复习中的重中之重,在复习中不但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各个知识点,同时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然而中学化学基本概念比较多,概念间的联系比较杂,基本理论知识也比较丰富。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这些概念和理论,提高复习效率,我认为除了对照《考纲》逐一落实知识点外,还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紧密联系实际
化学基本概念包括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用语,化学中常用计量,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溶液和胶体等。基本概念涉及中学四年化学,内容多而杂,复习基本概念不能死背定义,应该紧密联系实际。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要尽可能通过观察,实验和对物质变化现象的分析,经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指出了学习和复习基本概念的正确方法,即应当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化学问题,深刻理解化学基本概念,灵活运用基本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基本概念,还要注意联系实验。2014年高考化学试题其中的一个题时“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截止汽球后加热,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冷却后恢复红色”。该题设问是原溶液可能是何种溶液。这个试题给了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联系高中化学内容,可以得出该溶液是—酚酞溶液;是可溶性弱碱,可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为加热时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的进入气球,溶液颜色变浅,冷却后,气球里的重新与水化合生成,使溶液恢复红色。在实际测试中,有的同学回答为溶有二氧化碳的石蕊溶液,这种溶液由于碳酸的存在,确定呈现红色;加热后,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进入气球中,但是,此时出现的现象变化不是红色变浅,而是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因此与题设条件不符,因而这个答案是不正确的。
此种命题方式充分鼓励学生思维的精确性、创造性,对我们进行高考化学总复习要联系实验和对物质变化现象的分析以深刻的启示。
二、明确基本概念的要求
对复习基本概念的要求是:准确性、系统性、灵活性。
1.准确性:
对基本概念的复习,准确性是首要的,要做到准确性,就必须对基本概念有深刻的理解。例如,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强”和“弱”体现在哪里,如果仅认为导电能力强的是强电解质,导电能力弱的是弱电解质,对强弱电解质的理解就太表面化了,有失准确性。对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应当是在分析强电解质的电离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后,得出“是否存在电离平衡是区分强弱电解质的唯一标志,存在电离平衡的是弱电解质,不存在电离平衡的是强电解质。”从而建立强、弱电解质的科学概念,做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回答有关强、弱电解质的各种问题。
2.系统性:
在准确性基础上,要抓好系统性,抓好相关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概念网络。比如,从研究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实质是在直流电作用下,在两个电极上发生的氧化还原过程,建立起电解的概念;从研究不同条件下的电解,又导出了电镀、电精炼、电冶炼。在进行总复习时,就要有意识地把电解质的电离、阴阳离子的放电、电解、电镀、电精炼、电冶炼,连同我们前面指出的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等一系列相关概念联系在一起,形成科学的概念网络。又如,复习常用化学计量时,要把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放在一起,在搞清各概念基础上,形成相关概念网络,掌握相互联系的桥梁和转换的规律,从而使化学中常用计量达到全面、准确和系统。
3.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运用基本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检验是否掌握了基本概念的标志。比如,有的同学虽然记住了石蕊指标剂的变色范围是溶液的pH为5~8之间,但在具体分析问题时,认为:石蕊在酸性溶液里显红色,在碱性溶液里显蓝色,在中性溶液里显紫色。这种对石蕊的变色分析只是初中化学的水平,当pH在5.0~6.9时溶液为酸性,石蕊显紫色,当pH在7.1~7.9时溶液为碱性,石蕊仍显紫色,只有pH<5时石蕊才显红色,pH>8时石蕊才显蓝色,因此,上述概括是不准确的,因而是错误的。又如,对于常用化学计量不是只停留在概念的网络图上,而在于要运用物质的量和摩尔定量分析化学反应的规律性。
三、把握基本理论的重点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电解质理论,是高中化学的四根理论支柱。在这四个部分中,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是一组,重点是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与电解质理论为一组,重点是电解质理论。元素周期律是指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随元素质子数的递增,而呈现的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复习元素周期律,要从原子结构的高度上掌握周期表,即: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如果知道了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就可以知道该元素的原子有几个电子层,最外层有几个电子,从而画出原子结构简图,进而分析出该元素的性质。反之,知道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可以推出该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和元素的性质。运用“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不但可以使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上升到理论高度,揭示出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而且,可以对没有学过的未知元素的结构和性质做出正确的推断所以,运用元素周期律,可以加深对元素化合物的理解,形成元素化合物的科学体系。
以上几点只是我个人认为,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大家去开拓、去完善,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相信同学们只要学习方法正确,会很轻松地把高中化学学好的。
参考文献:
1、贾湘;概念图:化学教与学的重要工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6期
2、王兄;概念图评价应用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06期
3、刘正娟;概念图在“电解质溶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1年07期
4、王晓捷;董素静;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中认知结构的个案研究[J];化学教育;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