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提高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作者】 冯国琼

【机构】 福建省宁化城东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为成才而艰苦学习。但是,在看到其激励有识之士的同时,我们也不妨这样思考:书山有路固然要以勤为径,学海无涯为什么一定要以苦为舟呢?其“苦”固然是强调学习的艰苦性,但一个人如果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爱好,是否还会觉得要以苦为舟呢?我想,也许他会是以“乐”为舟,甚至于废寝忘食。如牛顿把手表当鸡蛋煮而不知,如安培先生追着马车跑,却以为是黑板在移动。由此看来,一个人在学习中是否有兴趣爱好是非常重要的。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并非天生就比别人聪明,但他善于观察思考,并对创造新事物,发明新东西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正是这一浓厚的兴趣使他成为伟大的发明家。同样,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不但不会有学海无涯苦作舟之感,而且能主动地去学习,以学习为乐,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由此看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一向被认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来说,尤其显得重要。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思品课的学习兴趣呢?要做到这一点,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一、注意新课的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成功的新课导入,也为上好一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成功的新课导入,不仅要过渡自然,要能抓住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更要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如在讲“公民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受法律保护”时,我并没有直接引导学生学习遗产及遗产继承等内容,而是让学生通过看书完成这样一道计算题:哈图和父亲带着12岁的儿子巴特进山打猎,不幸遇到雪崩,首先是哈图年老的父亲死亡,然后是伤势严重的哈图,最后年幼的巴特也不治而亡,听到三人遇难的消息,哈图的母亲当即悲痛而死,哈图的妻子依玛和哈图的弟弟哈桑料理完丧事后,要继承遗产。经查哈图的父母有遗产2万元,哈图有遗产3万元,且没有任何遗嘱,问依玛和哈桑谁有继承权?如都有各是多少?由于这一事例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颇有推理小说的味道,学生马上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在兴趣的推动下,相关知识就是学生急于知晓的。如,什么是遗产?什么是继承人?被继承人?什么是法定继承?遗嘱继承?以及法定继承的顺序、特点等内容,学生都能较容易地掌握。
  新课改以来,很多老师都注意到新课引入的重要性,大家一般都会创设新颖的情境,通过情境学习导入新课。这说明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情境创设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情境创设存在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没有依据课堂的必须,或者没有考虑学习内容就轻易情境化。这样,不仅没有引发学生的思考,反而让情境分散了学生原本该注意的学习重点。这样,就更谈不上兴趣培养了,这是我们在新课导入中要注意避免的。
  二、量体裁衣,充分利用课堂提问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问法,新颖别致的提问方法,对学生就有吸引力,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换个角度问问题,会让我们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体验。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另外,通过转换角度提问题可以使学生学习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从而在高强度的学习中也不觉得劳累。
  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的问题。如针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可问些较简单的问题,而对学习程度较好的同学,则问难度较大的问题。这样一堂课下来,各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都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学生就能产生学习的兴趣。我们现在提倡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学生思考、回答的问题很多,长期坚持这一教学手段,慢慢就能让每一位学生都通过获得成就感而培养起学习的兴趣。
  三、建立学习小组,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提高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过去我们一直都把教师、教材等作为教学资源,唯独忽视了学生这一宝贵资源。当我们把学生看做是宝贵的资源时,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发挥作用了。
  自主性教学或研究性学习都强调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为了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建立学习小组是个有效方法。
  课堂上,当老师把问题提出后,可让学生们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针对同一问题让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作答。这样,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很自然的各小组之间进行了一场回答问题的竞赛。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前,高高在上,而是加入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是这个学习过程的一个参与者、指导者,改变了原来指挥者、控制者的形象,这时候,由于老师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轻松,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充分发挥课堂的评价功能
  好的课堂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当堂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赞扬,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成就感,使学生获得一种心灵的满足感,而这种自豪感、成就感,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对课堂练习的评价,也是一个有效方法。课堂练习是每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检验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当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后,可由学习小组长对每位小组成员的练习按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加以评价。由于一堂课的新知识不多,再加上刚刚学过,因此,同学们在练习中教容易获得优或良的等级评价。长期在这种正面激励下,就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
  一道菜做的再好,天天吃也会腻,同样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常用一种教学法,哪怕这种方法很好,时间长了,学生也会觉得无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如讲故事、演小品、阅读、视频、小组竞答、背诵知识比谁快等等,甚至于可以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如,在环境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我并没有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的展开教学,而是带着学生对校园周边的环境状况做了个调查,并在调查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环境问题的表现、为什么会出现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危害,解决环境问题方法以及青少年该怎么做等等。由于把许多理性知识转化为学生感性上的认识,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的特别牢固,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相关环境知识的兴趣。
  兴趣产生专注。当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有浓厚的兴趣时,他们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并且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和思考中。我们平时如果每节课都能够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杆,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一定会被吸引过来,并专注于课堂问题的探讨中。兴趣就是发现优点,就是因为从内心体验到一种美感,产生的一种持续的探索动力。有兴趣,就会聚焦优点,就会忽视那些非关键的因素,并持久的关注学习的目标,探索的方向。因此,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一定要把激发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为他们专注、聚焦的进入学习状态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