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
【作者】 马加凤
【机构】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安宏乡同安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从“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立德树人”、“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立德树人”、“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训练中渗透德育,立德树人”、“ 发挥教师人格魅力、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等方面,简要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唯物主义观点 良好习惯 立德树人 民族地区
习主席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新大纲也强调: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呢?我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谈点浅显认识: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立德树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所学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我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A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B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我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引发他们探索其中的缘由,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很好,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了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精神。
二、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立德树人
近年来,在数学课程中,教材力求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教材中“数学万花筒”“你知道吗”等栏目提供给学生关于数学在历史上、文化上和现实世界中的作用的实例,在适当的时候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进步的作用,同时感受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向学生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些感人的故事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三、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立德树人
数学教材中,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设计从游戏“用掌声表示得数”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把4个“金川雪梨”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雪梨?同学们击掌两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雪梨;把2个雪梨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雪梨?同学们击掌一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1个雪梨;把一个雪梨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雪梨?没有掌声。教师问:为什么没有掌声呢?同学们回答:“半个雪梨不能用掌声表示”。教师微笑着夸奖同学们:“你们太棒了,真了不起”从而揭示这课的主题。使同学们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训练中渗透德育,立德树人
从学生入学起,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就应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仔细计算,书写整洁,自觉检验,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教学中借助教材中丰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尊敬师长,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良好的品质;借助不同组织形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与创作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五、发挥教师人格魅力,为人师表,立德树人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老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示范引领,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待进生”要耐心、细致,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教师要善于运用充满鼓励和亲切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无穷动力。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善于捕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的培养,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 立德树人教育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柳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进行"立德树人",《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J], 2016
袁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的途径,《中外交流》, [J],2017
袁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的途径,[J],《中外交流》, 2017
关键词:小学数学 唯物主义观点 良好习惯 立德树人 民族地区
习主席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新大纲也强调: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呢?我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谈点浅显认识: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立德树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所学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我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A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B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我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引发他们探索其中的缘由,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很好,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了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精神。
二、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立德树人
近年来,在数学课程中,教材力求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教材中“数学万花筒”“你知道吗”等栏目提供给学生关于数学在历史上、文化上和现实世界中的作用的实例,在适当的时候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进步的作用,同时感受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向学生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些感人的故事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三、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立德树人
数学教材中,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设计从游戏“用掌声表示得数”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把4个“金川雪梨”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雪梨?同学们击掌两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雪梨;把2个雪梨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雪梨?同学们击掌一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1个雪梨;把一个雪梨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雪梨?没有掌声。教师问:为什么没有掌声呢?同学们回答:“半个雪梨不能用掌声表示”。教师微笑着夸奖同学们:“你们太棒了,真了不起”从而揭示这课的主题。使同学们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训练中渗透德育,立德树人
从学生入学起,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就应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仔细计算,书写整洁,自觉检验,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教学中借助教材中丰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尊敬师长,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良好的品质;借助不同组织形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与创作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五、发挥教师人格魅力,为人师表,立德树人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老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示范引领,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待进生”要耐心、细致,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教师要善于运用充满鼓励和亲切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无穷动力。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善于捕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的培养,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 立德树人教育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柳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进行"立德树人",《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J], 2016
袁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的途径,《中外交流》, [J],2017
袁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的途径,[J],《中外交流》,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