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低年级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自主探索

【作者】 刘 玉

【机构】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民乐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我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和谐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所以,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因而,笔者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对“如何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自主探索”进行了实践探究。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情境引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并且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或物才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这样的心理特征,教师可以采取一个教具、一个故事、一段录像、一首歌曲、一幅图画、一次游戏等多种方法,再辅以教师富有情感的、风趣的语言就能创设生动的情景。依次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这也是实施有效教育的一个重要策略。
  在教学《统计》这一课时,这样创设情境——(多媒体动画演示)“今天是森林王国中大象的生日,大象家来了许多客人,非常热闹,它们带来的美丽的鲜花,来祝贺大象生日快乐。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唱支生日歌,也去祝贺大象生日快乐吧!”(学生欢快的唱起了生日歌)
  “看了这张图,你想知道什么?谁来提问?”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学生说想知道来了哪些客人?各有多少人?带来了几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这张图上客人排得非常乱,不容易看出来有多少,请小朋友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就知道来了哪些客人,各有多少人?”(学生说可以把他们分一分)也就是把它们分类排一排。
  应用多媒体课件“大象过生日”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节,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鲜明色彩,适时地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再比如,在教学《6、7的分与合》时,笔者根据学生所熟悉和喜爱的气球创设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老师有18个气球,想送给3个孩子,每人6个气球。6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拿,可以有几种分法呢?”(三个学生的分法没有按次序出现,可以让其他学生调整他们的次序)我又问:“看着一个同学的分法,可以有几种说法呢?”(说完后,指导学生有条理的填写教材中的空格,教师板书“6的组成”)
  学生把三种分法按顺序排列,找到每种分法有几种说法,都是通过自主探索得出的,突出了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鼓励动手操作,经历探索过程
  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动手操作活动以“动”促“思”,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只是的形成过程,积极进行探索。例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笔者先让学生数出12根小棒,并一根一根的摆好,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摆才能让人们一眼就看出是12根呢?”学生摆出了很多摆法。
  学生在12根的摆法中,从1根1根的摆,2根、3根的摆,到创造性地把左边10根捆成一捆,表示一个“十”,右边摆2根。这是学生头脑中已经初步产生了10个1可以变成10的观念,为教学10个1是10提供了表象支撑,并为以后认识更大的数打下了基础。动手操作不仅鲜明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说一说,再摆一摆,可以再现情景中的动作过程,从而可以事情镜中的动作变为为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活动,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试用一个算式来解决问题,学生感悟到算式要先算前面的7-2,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适时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
  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教师尽量压缩讲解时间,让学生面对面共同解决知识疑难。
  例如教学“十几减9”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问题情境,提出怎样算,引入“13-9”。再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解决的方法,学生用小圆片代替桃子(一堆10个,另一堆3个),然后便尝试从13里怎样拿走9个。拿的方法不同,小组讨论便自然展开。在此基础上组织班内交流,得出结果。
  方法一:一个一个地减,最后得4.
  方法二:从10里减去9个,用1加3得4.
  方法三:先减3个,再减6个,最后还剩4个.
  方法四:想加法算减法,想9加几等于13,9加4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4.
  学生合作交流中,不仅理清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又如“分与合”的教学中,老师问:把4个桃子放在2个盘里,可以怎样放?老师先让学生自己摆,然后同桌交流,也可以四人一组,集体讨论,合作完成。再让学生充分的说:可以在同桌、同组说的基础上,鼓励小组代表说给大家听,希望不同意见的主动补充,更希望发言的学生走上讲台边摆边说,更允许学生的不同说法。
  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和全班学生交流,让学生在教师、学生的交流互动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研究发现。
  教学实践证明,情境设置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引起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从而营造自主学习的心理环境。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策略要求,设置必要的情境是课堂教学中问题展示的必要前提,这也是发现学习思想在教学中的一个体现。“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能够让学生主动地探究,在一种与发现法教育思想相符合的情境中完成对既定学习内容与任务的贯彻,当然要算作是课堂教学的比较理想的状态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探索性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求知欲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相信并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向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挑战,使教与学的过程具有探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