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高中化学新课标下的概念教学

【作者】 崔 阳

【机构】 神木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化学概念的教学 , 不单纯是化学知识的教学,它还能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加强概念教学对学生认识、理解、掌握并深入探究化学,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灵活处理概念,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每一个化学概念,都有特定的名称、定义,是在化学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因需而生的,其形成背景、应用条件、限制范围、变化历程皆有不同。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是概念教学所忌讳的。应针对不同概念的各自特点,探寻相应的合适之法,以获取直观、通俗、简洁、趣味、自然的教学效果。 直接从概念的名称上解读概念的内涵是最简捷的途径,谓顾名思义。如同位素(元素周期表中居于同一方格位置上的元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分子式)异构体、同系(系列)物、酸碱中和滴定、气体摩尔体积、元素周期律、价(化合价)电子、共用电子对、析氢腐蚀、吸氧腐蚀、 催化氧化反应、铝热反应、 官(管,管理、决定)能(功能,化学特性) 团(集团,原子或原子团)等。有些概念通过名称直接解读尚有困难,可辅加点拨以帮助理解。如原电池,经剖析“原”为原始之意,结合起来即最初始的电池装置。那么,现今的电池与原初的电池有何联系?教师点拨: 1 、原理相同,均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 、结构相同,均由正、负电极组成,且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学生通过联系日常生活中关于电池的已有认识,对新概念必然由名称上的陌生转为亲近,进而萌发对原电池原理探究的兴趣与欲望 …… 又如盐类的水解,名称已明确指示为“盐类”,是盐类因“水”而解(分解)。故这一概念涉及两个因素:盐与水。至于二者作用的机理以及规律性,则是后续教学所要探究的问题。通过顾名思义法学习概念,主动权交与学生自己,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起引导、提示的作用,不再多浪费口舌和占用课堂时间。学生感到这种方法的妙处,进而享受到概念学习的乐趣,必然激发探究学习的情感。有些来自于实验或通过实验有助认识的化学概念,可通过实验获取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如盐类的水解、原电池、电解等,教材的处理即是如此。教学时师生同步互动进行实验,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及创造才能的激发。其它如萃取、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等皆可尝试。 
  二、准确理解概念,强化科学探究意识 
  化学概念有着严密的科学定义,教学中抓住概念的要领,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而且能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如可逆反应的概念要领就是定义中的前提“在同一条件下”。因此,确定两个互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它们发生反应的条件就成为了“度量尺”。又如,化学键定义的是相邻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怎样理解呢?经过师生共同探究,可以明确两点:1、它有别于范德瓦耳斯力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2、它既指原子核与核外电子间的引力,又指原子核与原子核、核外电子与核外电子间的斥力。抓住了概念的要领,对正确区分概念大有帮助。如苯的同系物、芳香烃、芳香族化合物三个概念,其共性是结构均含苯环,不同之处在于苯的同系物有一个通式 CnH2n-6的限定,芳香烃则受“烃”的范畴约束,而芳香族化合物无此二限。又如胶体、溶液、浊液三类分散系,只要把握概念的要点即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 10-7 ~ 10-9 m所确定的何种区间,将不难理解并区分。抓住概念的要领,学生必须对定义的严密性有清楚的认识。这种认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概念的定义作深入思考辩析的基础之上,对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大有帮助。 
  三、全面把握概念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概念有简单有复杂,学习者初学时往往知其一点不及其余。有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一个完整概念的认识,需要从多侧面多角度甚至分阶段加以把握。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初中阶段是从物质在反应中是否得氧和失氧的角度进行阐述的,这是不够全面的。在高中阶段,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不仅能分析有得氧和失氧关系的反应,还能分析虽没有得氧和失氧关系,但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变化的反应。而用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就更为完善更为本质。又如学习气体摩尔体积,首先从概念的名称入手可知,其一,限定的物质对象是气体,而非固体或液体;其二,气体物质的量指定为1、摩尔。再分析概念的定义,它要求 “ 一定的温度和压强 ” 。那么,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只有明其理,才好心悦诚服地接受。原来固体或液体物质的分子间距非常小,同样 1 摩尔的物质(粒子数目约 6.02 × 1023 个)体积就主要决定于粒子大小,而不同的固体或液体物质的粒子大小不同, 1 摩尔不同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当然不相同“ 固体(或液体)摩尔体积 ” 这个概念也就自然不存在(或无存在意义)!但是气体的情况大不一样,气体分子间距比分子本身体积大很多倍,当分子数目确定,如 6.02 × 1023 个,即物质的量为 1 摩尔(显然不限定物质的量,就谈不上确定的体积数)时,气体体积大小主要决定于气体分子间距。而气体分子间距与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关系密切,所以气体摩尔体积这个概念作了温度和压强的条件限制。 
  全面把握概念,对概念有一个质疑的过程。通过质疑,学生领会到概念的科学性的同时,也能从中感悟探究的意义,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化学概念的教学 , 不单纯是化学知识的教学,它还能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加强概念教学对学生认识、理解、掌握并深入探究化学,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灵活处理概念,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每一个化学概念,都有特定的名称、定义,是在化学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因需而生的,其形成背景、应用条件、限制范围、变化历程皆有不同。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是概念教学所忌讳的。应针对不同概念的各自特点,探寻相应的合适之法,以获取直观、通俗、简洁、趣味、自然的教学效果。 直接从概念的名称上解读概念的内涵是最简捷的途径,谓顾名思义。如同位素(元素周期表中居于同一方格位置上的元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分子式)异构体、同系(系列)物、酸碱中和滴定、气体摩尔体积、元素周期律、价(化合价)电子、共用电子对、析氢腐蚀、吸氧腐蚀、 催化氧化反应、铝热反应、 官(管,管理、决定)能(功能,化学特性) 团(集团,原子或原子团)等。有些概念通过名称直接解读尚有困难,可辅加点拨以帮助理解。如原电池,经剖析“原”为原始之意,结合起来即最初始的电池装置。那么,现今的电池与原初的电池有何联系?教师点拨: 1 、原理相同,均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 、结构相同,均由正、负电极组成,且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学生通过联系日常生活中关于电池的已有认识,对新概念必然由名称上的陌生转为亲近,进而萌发对原电池原理探究的兴趣与欲望 …… 又如盐类的水解,名称已明确指示为“盐类”,是盐类因“水”而解(分解)。故这一概念涉及两个因素:盐与水。至于二者作用的机理以及规律性,则是后续教学所要探究的问题。通过顾名思义法学习概念,主动权交与学生自己,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起引导、提示的作用,不再多浪费口舌和占用课堂时间。学生感到这种方法的妙处,进而享受到概念学习的乐趣,必然激发探究学习的情感。有些来自于实验或通过实验有助认识的化学概念,可通过实验获取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如盐类的水解、原电池、电解等,教材的处理即是如此。教学时师生同步互动进行实验,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及创造才能的激发。其它如萃取、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等皆可尝试。 
  二、准确理解概念,强化科学探究意识 
  化学概念有着严密的科学定义,教学中抓住概念的要领,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而且能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如可逆反应的概念要领就是定义中的前提“在同一条件下”。因此,确定两个互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它们发生反应的条件就成为了“度量尺”。又如,化学键定义的是相邻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怎样理解呢?经过师生共同探究,可以明确两点:1、它有别于范德瓦耳斯力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2、它既指原子核与核外电子间的引力,又指原子核与原子核、核外电子与核外电子间的斥力。抓住了概念的要领,对正确区分概念大有帮助。如苯的同系物、芳香烃、芳香族化合物三个概念,其共性是结构均含苯环,不同之处在于苯的同系物有一个通式 CnH2n-6的限定,芳香烃则受“烃”的范畴约束,而芳香族化合物无此二限。又如胶体、溶液、浊液三类分散系,只要把握概念的要点即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 10-7 ~ 10-9 m所确定的何种区间,将不难理解并区分。抓住概念的要领,学生必须对定义的严密性有清楚的认识。这种认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概念的定义作深入思考辩析的基础之上,对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大有帮助。 
  三、全面把握概念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概念有简单有复杂,学习者初学时往往知其一点不及其余。有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一个完整概念的认识,需要从多侧面多角度甚至分阶段加以把握。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初中阶段是从物质在反应中是否得氧和失氧的角度进行阐述的,这是不够全面的。在高中阶段,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不仅能分析有得氧和失氧关系的反应,还能分析虽没有得氧和失氧关系,但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变化的反应。而用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就更为完善更为本质。又如学习气体摩尔体积,首先从概念的名称入手可知,其一,限定的物质对象是气体,而非固体或液体;其二,气体物质的量指定为1、摩尔。再分析概念的定义,它要求 “ 一定的温度和压强 ” 。那么,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只有明其理,才好心悦诚服地接受。原来固体或液体物质的分子间距非常小,同样 1 摩尔的物质(粒子数目约 6.02 × 1023 个)体积就主要决定于粒子大小,而不同的固体或液体物质的粒子大小不同, 1 摩尔不同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当然不相同“ 固体(或液体)摩尔体积 ” 这个概念也就自然不存在(或无存在意义)!但是气体的情况大不一样,气体分子间距比分子本身体积大很多倍,当分子数目确定,如 6.02 × 1023 个,即物质的量为 1 摩尔(显然不限定物质的量,就谈不上确定的体积数)时,气体体积大小主要决定于气体分子间距。而气体分子间距与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关系密切,所以气体摩尔体积这个概念作了温度和压强的条件限制。 
  全面把握概念,对概念有一个质疑的过程。通过质疑,学生领会到概念的科学性的同时,也能从中感悟探究的意义,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