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探索

【作者】 李朝辉

【机构】 张庄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教师的教学设计既包括对一节课的设计,也包括综合性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关注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关注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 
        一、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下面就以一个案例来说明。“圆的周长”教学案例:
        第一个设计: 
        1. 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追问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 
        2. 出示课题,圆的周长,猜圆的周长和谁有关?有什么关系? 
        3. 介绍工具,量直径和周长,给出表格 
        4. 学生操作并填表(基于学生计算时间较长,教师课后询问可以用计算器吗 ? ) 
        5. 汇报 , 得出公式 
        6. 练习 
        其实这个设计也是我们老师在上这一课时经常采用的设计法。
        第二个教学设计: 
         1、结合直观图,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2、创设情境,结合直观图,进一步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3. 由学生自己提出验证猜想的方法,用手中的学具测量,想清量什么?量完以后怎么办?并自己完成表格的表头设计。 
        4. 操作并填表,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记录在表中。 
        5. 汇报 , 得出公式, C=dπ ,进一步了解相关的数学文化。 
        6. 练习 
       这两个教学设计,看似大同小异,但反映出教师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理念。第一个教学设计是以数学知识的传承为最终目的,重视公式的得出。而第二个教学设计,教师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重在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渗透初步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也就是说第二个教学设计中学生的机会更多,所做的事情更大,因此,只有以核心数学思想为引领的教学设计,才是更有底蕴的教学设计 。
        二、使教学设计更有底蕴 
  追寻本质,将数学学得通透些——要有高度 
       小学数学都研究什么,小学生六年中要学数学的哪些内容?这一点作为我们小学教师来讲,一定要把握。从数学内容层面而言,小学数学研究对象是数与形。研究数与形的表示、意义、关系和度量四个方面。 
  对于一个教学内容,要看到其数学本质。如《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有些教师特别关注的是计算的法则:小数点对齐。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关注法则: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而在教学设计时多了一根弦,去追问数学本质时,无论是小数加减法还是分数加减法其实和整数加减法不都是相通的吗?通在哪里,就通在运用相同的核心概念“计数单位”上。不论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加减法其实都是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只不过到了计算小数时,表现出的技能是小数点对齐;到了分数加减时,表现出的技能是分母要相同。(此处适当拓展,与六年级分数应用题练习),所以,从数学的本质上理解后,对于技能的形成就轻而易举。 
  所以,备课时将内容放置的范围越宽,越是追求数学本质时,教师所教学生的数学测试成绩越高。 
  三、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下面几点:
  1、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
  我们大家都很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的专家讲过,小学数学教学这点事,不外乎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习惯,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老师为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创造一个很有趣味的情境。您创造的那个情境,无论它怎样引起同学的兴趣,一定要和您这节课,这个单元所讲的知识要紧密相配合、紧密联系。如果说两者之间是两层皮的话,那是不可取的,与其要是创造一个与知识联系不大的情境的话,那么这个情境还不如不创设。开门见山,倒也不错,因此,情境的创设重要,但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必要,不要每一堂课都要生搬硬套的去创设情境,反而显得不自然,最好的情境设计应该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的情境引入问题最好。 
  2、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
  什么叫学生的知识需求,一般来说上课的时候学生不会自己主动举起手来说:老师我想学习什么,您教我们,那个同学,老师我想学习那个知识,您教给我们,一般来说是不会的,小学生还是习惯于老师这节课学习什么知识,我们大家就学习什么,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怎样来关注知识,满足求职愿望呢?学生的知识需求,就是我们在进行知识教学当中,从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可能会有些什么样的需求,老师要有一定的预见,并且把这种预见纳入到我们的教学设计过程当中去,然后在课堂教育当中给予体现,我觉得也是对同学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的知识需求的一种满足。 
  总之,教师改变了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让学生看清核心概念是很重要的。围绕核心概念,按照数学思想指引的方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当然,数学思想的建立,决不可能通过一节课或几节课完成,这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通过多个适合的机会逐步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