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情境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徐海明

【机构】 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实施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就是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互动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课堂教学在学生、老师、情境诸因素的互动过程中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从而主动投入、主动参与,主动发展。本文就情境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作阐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境教育  
  实施情境教育是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有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情境,实现优化教育环境,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其中。在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实现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而契合,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在潜移默化中主动的积极的获取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挥。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课堂情境,实现学生参与、感知、体验有效互动
  根据情感驱动原理,利用移情作用,情境教育能形成学生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在加深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初中学生是极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学生纯真的心灵间,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学生很易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课堂情境的创设就是利用初中学生心灵上这一最宝贵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怎样做到有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首先要注意课堂氛围的渲染,要极具感染性和共鸣性。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通过运用小品、图画、音乐、漫画、演讲故事等艺术直观手段来渲染,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起相应的情感,如在学习《奇妙的情绪》一框内容,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模拟扮演在不同情境中情绪感受,学生惟妙惟肖的神态,极富感染性的语调,滑稽夸张的动作,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充分感悟,一种动态的课堂情境自然生成,充分展示本课程充满生命活力的特征。在学习《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师选取播放2008年奥运会耳熟能详的歌曲《北京欢迎你》的精彩表演画面,运用音乐的魅力拨动学生的心弦,强烈的情境感染和刺激,使学生真实感受到中国对世界的平等、开放、参与的态度,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
  其次,进行课堂情境创设时,要有问题性和时效性。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并结合新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创设热点问题情境,采用把教材中的知识和社会热点有机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处理好理论知识的现实问题,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道德与法治课引来源头活水,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灵性地感悟,乐此不疲地探索,充满激情地创造,在热点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层层深入,鼓励学生思考探究,点燃激荡学生思想火花。课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习的热情,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如在讲授《传承民族精神》这一框内容时,老师抓住社会关注的汶川大地震”进行层层设问:“积极组织抗震自救的灾区人们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的志愿者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为救助被埋群众把个人安危抛之脑后的人民子弟兵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纷纷的慰问和物资支援又说明了什么?”“我们各位青少年应该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学习他们精神应该怎样落实到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样的教学情境设计,选取的素材是最新、最热点的内容,使学习过程变成探索、思维的创新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和谐人际情境,缩短师生、生生心灵差距,形成有效的学习状态
  古人曰“感人心者,莫生于情。”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的精神振奋,思想活跃。”因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接触的动态过程就是学生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过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意味着师生之间在交往中的频率增加,在心理上的距离缩短,在情感上的沟通共鸣,而且是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而发挥主动学习精神的催化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对实现教育的有效性起到积极作用。
  和谐的人际氛围情境创设,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课堂外创造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氛围来缩短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有效教学,课堂中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风趣幽默的语言,启发诱导的方法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
  和谐人际氛围的情境创设中,需要教师具有教育智慧,寻找教育契机,果断处理教学突发事件,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亲切,从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增加自信心,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和风细雨育人无声”的意境。
  三、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实现学生对知识有效的体验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学生从教学过程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这就需要为学生创造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让他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通过调查、访谈、上网搜索、实地考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生活中亲身体验感悟。如在学习《保护环境是我国基本国策》一框中,教师组织学生到本县城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本地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的现状,写出小论文进行讨论,并共同提出整改方案,交给本地区的人大代表在人大会议上作为议案提出。通过一系列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既驱使学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感受和理解,使他们情感得到体验和深化,实现有效的学习和体验,又锻炼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他们才能,收获“学以致用”的成效。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格局,进行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实现教师引导、轻松点拨的有效教学;而且能充分体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焕发出的无穷活力和诱人魅力。
  参考文献: 
  [1]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 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4). 
  [2]穆钰.谈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7,(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