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陈 杰

【机构】 神木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然而高中生学习非常紧张,多数学生把较多的课余时间用来解答数理化的疑难题目,而对于语文则觉得多花时间和少花时间没有多大分别,高考试题中的阅读总是一样的难,碰到原文的可能性更是渺茫。怎样对高中语文进行阅读教学呢?笔者在上一年的阅读教学中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在此抛砖引玉。
  一、指导学生对某些课文精读
  由于语文高考不像其它科目那样和课本联系紧密,学生往往不太重视教材。语文老师要注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同时这也可能在客观上使学生认为课本不重要,看不看无所谓。其实,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数是名家名著,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有义务筛选一些文笔优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来指导学生精读。
  1、对优美文段的鉴赏、仿写、吟咏、背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课文的语言特色方面去鉴赏,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修辞、句式、韵律、词语的运用等方面。当然并非每一篇课文都按部就班,而应该因课文的特点设置不同的精读方案。例如学习《故乡的榕树》可以抓住课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和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让学生在脑海中勾勒那一幅幅悠然明丽的乡村风景画,引导学生沉浸于美的享受中。笔者在讲授这篇课文时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仿写文章中的优美语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对于像《我很重要》、《与妻书》、《项脊轩志》等抒情散文及现当代诗歌类课文则要引导学生深情朗读,把自己融入作品的氛围中,酝酿真挚的感情,使文章能够实现二度创作。
  2、整体把握,对课文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某些文章的亮点不是体现在优美语段方面,而是反映在课文的整体构思或深刻意蕴等方面。通常这类文章的文字质朴不雕琢,却耐人寻味。教师可以从写作手法方面指导学生精读,如课文是否采用了小中见大、对比、象征、巧合、衬托、托物言志、悬念等写作手法。例如《菱角的喜剧》、《差别》、《拿来主义》等课文均可从这个方面设置精读方案。在这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提醒学生从生活出发举出一些或“小中见大”或“托物言志”之类的例子,以便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同时也使他们能够领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哲理。
  3、指导学生写诗词鉴赏文章。课文中选入的诗词一般字数不多,再经过教师讲解后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和背诵。这样似乎就达到了课本要求,师生们也很容易就此结束该首诗词的学习。其实,这样的教学只是教会了学生一首诗词而已,浩瀚的诗词王国还有何其多的名作等待我们去赏鉴去领悟。所以,笔者在诗词教学过程中会选取一二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去研读,让他们将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化为文字。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对诗歌的某一方面,如语言美、结构美、绘画美、音韵美、思想美、独特美等,有独到的体会就马上记下来;鼓励他们发现诗中的“美”,培养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日积月累,学生的鉴赏水平自然有所提高。“写”的过程是“读”的深化。
   二、结合课文加以补充阅读
   正如前言,高考语文除了文言文、诗词背诵外真正考课本的很少,无论是写作素材的积累还是对作品艺术特点的领悟把握,学生仅仅将课本读熟读透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本的同时更需要大量的阅读,并从浩如烟海的文章书籍中筛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来弥补课本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作家作品及文章内容两方面入手操作。
  1、补充介绍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文章。教材入选的文章涉及面宽,有些课文本身已是经典,但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存在困难,尤其是文言文;所以若能以此辐射,学生对课文理解更深入,同时阅读面也就拓宽了。在此列举一些供大家参考。如关于杜甫有佚名《草堂的情思》;关于李清照的可推荐梁衡写的《乱世中的美神》;关于白居易则有赵竹毅《江南烟雨<琵琶行>》;关于李白的最好莫过于夏立君《在西域读李白》;关于陶渊明可以推荐《陶公祠的菊花》……这些抒情诗歌般的文字,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去感动于诗人杜甫在“冠盖满京华”的长安却“斯人独憔悴”满怀抱负难以舒张的“愁”;同时也为诗人“穷年忧黎元”“大庇天下寒士”的精神魅力所折服;通过对李清照人生几个阶段的了解而能更好地研读其作品,也对李清照高标准的人格追求有了更深刻地体认;……这样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吟咏文字的同时也为学生解读作品和作者多开了一扇窗户。
  2、结合课文内容补充一些相关话题的文章。有许多文章话题相同,但作者的出发点、人生观、价值观等有所不同,他们的结论和观念可能大相径庭。在教学过程中就一个话题拓展开来,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知识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做到不唯书是信。比如在学习必修2第一单元“体验情感”时,课本只选取了老舍的《我的母亲》、吴泰昌的《冰心:巴金这个人》、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三篇文章,这可谓是众多体验情感中的并不甚典型的文章。笔者认为除了《故乡的榕树》一文,其它两篇文章都不够好。写亲情的众多,而老舍的《我的母亲》虽然语言质朴,体现了母亲热情好客、辛勤操劳和关心牵挂儿子等品质,但和本单元“点击链接”中提及“朗诵”的话题不大好结合起来操作。至于体现友情的文章当然也有不少,而课本选取的这一篇关于友情的文章就更不好选取片断让学生朗读,而且这篇文章所讲的大文学家那种“恰在有情无思间”的“君子之交”是不容易被高中生理解和体会的。 
  三、关注生活的阅读
  人言“汉字是中国文人生命中的酒”,阅读是一种享受。阅读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使我们从喧嚣的凡俗社会中挣扎出来到达理想的彼岸,所以我们在享受阅读的同时可能会和有诸多不如意的现实社会渐渐远离。故而,在高中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筛选文章时不要忘记关注生活。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生活是离不开社会的。关注生活的阅读不仅是心灵与文字的交流,更是读者内省与自察的过程。关注生活的阅读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浮荡的灵魂渐归平静,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而又准确地进入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