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引传统文化之水 润核心素养之根
【作者】 王 郑
【机构】 滁州市凤阳县临淮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传承下来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中语文教学理应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本文先阐述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接着提出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以便唤起对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视和掌握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策略
新课标(2017版)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语文教师应深入发掘语文教学背后深厚的人文价值和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从而激励学生承担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素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得到弘扬和传承。然而,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很多传统文化的精粹越来越被边缘化,越来越多的孩子盲目追捧欧美文化及日韩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因此,在新时代,保护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
那么,究竟该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教材先行,浸润传统文化。众所周知,语文教材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彰显传统文化内涵的篇章不在少数,很多经典名篇尤其是古代诗文蕴含着爱国、尽责、宽容、勇气等传统美德,传递着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能给学生以道德的滋养。教师应该抓住有利时机,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成为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如教授《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教师除了带领学生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句知识,体会烛之武的论辩艺术之外,应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现实体悟烛之武的伟大人格力量。烛之武年轻时怀才不遇,没能得到重用,年老时面对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不计前嫌,挺身而出,不顾年迈之躯,夜缒而出,以三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这种深明大义之举无不令人为之动容,这种伟大人格力量无不让人敬之仰之,教师可抓住这一点,释放情感力量,让学生发散思维,广泛联系现实,展开课堂讨论,在表达交流中接受熏陶浸润,从而内化为一种涵养。总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停留在表面,注重传授,而应侧重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这就需要教师营造氛围,加强引导,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
其次,作文引路,弘扬传统文化。毋庸讳言,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作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应承担起育人功能,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达到新课标“立德树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学生作文的过程是自我认识世界、自我情感宣泄的过程,教师设计作文教学时可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如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择有关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自主搜集相关素材,然后老师加以指导,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此外,教师还可采用周记随笔等形式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和传统习惯,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深切感悟传统节日后写一些心得体会,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再次,课外延伸,传承传统文化。我们都知道大语文观已成为共识,同样,传统文化的渗透也不能局限于教材,受制于课堂,我认为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第一,加强课外阅读。教材所选经典篇目毕竟还是冰山一角,教师应鼓励或要求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时间中挤出一点来阅读文化经典,教师可推荐《诗经》、《论语》、《孟子》、四大名著等国学经典书目供学生选择性阅读,因为高中生的认知能力较初中生有明显提高,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也会将传统文化精神传承下去。第二,辅以节目欣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许多文化类栏目应运而生,如《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教师也可安排少量时间利用班班通播放让学生观赏,师生可就有关话题展开交流讨论,也可让学生写一写观后感,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第三,开展各类活动。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语文组可以创造条件,集思广益,开展诸如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比赛、书法比赛、迎端午演讲比赛、传统文化常识竞赛等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各类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切身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塑造青少年心灵的丰富养料,我们要积极引传统文化之水,润核心素养之根。语文教师所担负的弘扬传统文化这一历史使命任重道远,还需在实践中继续深入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策略
新课标(2017版)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语文教师应深入发掘语文教学背后深厚的人文价值和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从而激励学生承担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素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得到弘扬和传承。然而,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很多传统文化的精粹越来越被边缘化,越来越多的孩子盲目追捧欧美文化及日韩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因此,在新时代,保护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
那么,究竟该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教材先行,浸润传统文化。众所周知,语文教材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彰显传统文化内涵的篇章不在少数,很多经典名篇尤其是古代诗文蕴含着爱国、尽责、宽容、勇气等传统美德,传递着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能给学生以道德的滋养。教师应该抓住有利时机,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成为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如教授《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教师除了带领学生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句知识,体会烛之武的论辩艺术之外,应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现实体悟烛之武的伟大人格力量。烛之武年轻时怀才不遇,没能得到重用,年老时面对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不计前嫌,挺身而出,不顾年迈之躯,夜缒而出,以三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这种深明大义之举无不令人为之动容,这种伟大人格力量无不让人敬之仰之,教师可抓住这一点,释放情感力量,让学生发散思维,广泛联系现实,展开课堂讨论,在表达交流中接受熏陶浸润,从而内化为一种涵养。总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停留在表面,注重传授,而应侧重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这就需要教师营造氛围,加强引导,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
其次,作文引路,弘扬传统文化。毋庸讳言,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作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应承担起育人功能,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达到新课标“立德树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学生作文的过程是自我认识世界、自我情感宣泄的过程,教师设计作文教学时可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如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择有关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自主搜集相关素材,然后老师加以指导,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此外,教师还可采用周记随笔等形式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和传统习惯,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深切感悟传统节日后写一些心得体会,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再次,课外延伸,传承传统文化。我们都知道大语文观已成为共识,同样,传统文化的渗透也不能局限于教材,受制于课堂,我认为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第一,加强课外阅读。教材所选经典篇目毕竟还是冰山一角,教师应鼓励或要求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时间中挤出一点来阅读文化经典,教师可推荐《诗经》、《论语》、《孟子》、四大名著等国学经典书目供学生选择性阅读,因为高中生的认知能力较初中生有明显提高,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也会将传统文化精神传承下去。第二,辅以节目欣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许多文化类栏目应运而生,如《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教师也可安排少量时间利用班班通播放让学生观赏,师生可就有关话题展开交流讨论,也可让学生写一写观后感,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第三,开展各类活动。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语文组可以创造条件,集思广益,开展诸如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比赛、书法比赛、迎端午演讲比赛、传统文化常识竞赛等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各类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切身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塑造青少年心灵的丰富养料,我们要积极引传统文化之水,润核心素养之根。语文教师所担负的弘扬传统文化这一历史使命任重道远,还需在实践中继续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