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
【作者】 王 红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育英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习兴趣,才是真正把开启知识的钥匙交给了学生,也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要把体育教学单一的理解为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和“自练通行,自学得之”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要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学生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周围良好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呢?
一、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的目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逐步被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代替。体育教学也一样,体育教师应该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为理念,展开体育教学活动。教师自身要加快教学模式的改变,要更新观念,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案和授课方法,建立以兴趣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所谓兴趣是教学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丰富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新鲜感,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并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促进小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培养小学生终身体育爱好的习惯。
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巩固学生兴趣。
现代健康的概念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加强学生的身体训练,还应加强学生地心理训练;只有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弱点,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摆脱束缚自我发展的各种心理桎梏,进而积极主动地参加各项体育运动;从中体验到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做到以苦为乐,乐在其中,从而更加喜欢体育,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极大的巩固作用。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的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在新课教学中,要改变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的现象,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授知识的动作要领,而是要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了新授知识的内容。练习巩固,练习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化。在前滚翻练习时,我安排了自练、互练、小组组合练以及互比、互评的交替练等方法,其间教师则运用精讲示范、恰当点拔、分层要求和整体提高等方法进行指导。这样的练习安排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倡导竞争、以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好玩好动,有较强的竞争心理和团体意识,表现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渴求表现自己。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创设竞争情境,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这样学生在练习时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心态——为获得成功和赞赏而努力拼搏,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着良好的作用。例如:让学生比一比跳远谁跳得远,他们都想得第一,于是就不断地练习,渐渐地就会对体育产生兴趣,但是教师在学生竞赛时,要做好必要的心理指导,防止学生为了竞赛产生一些阴暗心理。
小学教学还处于教学的基础阶段,在小学生的体育教学中,老师应多用激励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因为学生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教师表扬在体育活动中取到优越成绩的学生,鼓励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劳逸结合,做到学习锻炼两不误。
四、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情境法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小学生天真活泼、幼稚、好动,喜欢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特别喜爱做一些有故事情节的活动性游戏。通过情境的创设,实施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沉浸在一定的情境氛围内,使少年儿童寻求现实生活场景,与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相协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带着欢乐在课堂上尽情玩耍、游戏,在玩中得到锻炼、在玩中陶冶情操、在玩中发展能力、在玩中培养品质、在玩中提高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学习,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运用体育游戏开展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运用体育游戏开展课堂教学,增强体育训练的趣味性,降低学生的训练难度,帮助学生解决训练困难。例如,在锻炼学生臂力时,可以进行挽臂拔河的游戏,将学生分成两组,两组学生向相反的方向相间站在中场上,每名学生均与对方两臂互挽,双脚前后开立,然后两组用力拉,以将对方拉过前面的边线外的组为胜。在训练学生的速度和灵巧性时,可以让学生们进行顺线迎面追的游戏,学生可以分散在排球场的任何一条线上,选一人追。游戏开始时站在中线的边上,游戏开始后追者只准向前跑,不准转身,可以顺着两线交界处前进,被追者同样只准向前,不允许转向身后跑,迎面追到后角色交换,游戏继续进行。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锻炼,体育技能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些有趣的体育游戏有效提高了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要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学生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周围良好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呢?
一、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的目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逐步被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代替。体育教学也一样,体育教师应该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为理念,展开体育教学活动。教师自身要加快教学模式的改变,要更新观念,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案和授课方法,建立以兴趣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所谓兴趣是教学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丰富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新鲜感,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并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促进小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培养小学生终身体育爱好的习惯。
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巩固学生兴趣。
现代健康的概念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加强学生的身体训练,还应加强学生地心理训练;只有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弱点,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摆脱束缚自我发展的各种心理桎梏,进而积极主动地参加各项体育运动;从中体验到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做到以苦为乐,乐在其中,从而更加喜欢体育,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极大的巩固作用。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的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在新课教学中,要改变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的现象,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授知识的动作要领,而是要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了新授知识的内容。练习巩固,练习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化。在前滚翻练习时,我安排了自练、互练、小组组合练以及互比、互评的交替练等方法,其间教师则运用精讲示范、恰当点拔、分层要求和整体提高等方法进行指导。这样的练习安排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倡导竞争、以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好玩好动,有较强的竞争心理和团体意识,表现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渴求表现自己。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创设竞争情境,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这样学生在练习时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心态——为获得成功和赞赏而努力拼搏,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着良好的作用。例如:让学生比一比跳远谁跳得远,他们都想得第一,于是就不断地练习,渐渐地就会对体育产生兴趣,但是教师在学生竞赛时,要做好必要的心理指导,防止学生为了竞赛产生一些阴暗心理。
小学教学还处于教学的基础阶段,在小学生的体育教学中,老师应多用激励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因为学生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教师表扬在体育活动中取到优越成绩的学生,鼓励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劳逸结合,做到学习锻炼两不误。
四、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情境法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小学生天真活泼、幼稚、好动,喜欢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特别喜爱做一些有故事情节的活动性游戏。通过情境的创设,实施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沉浸在一定的情境氛围内,使少年儿童寻求现实生活场景,与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相协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带着欢乐在课堂上尽情玩耍、游戏,在玩中得到锻炼、在玩中陶冶情操、在玩中发展能力、在玩中培养品质、在玩中提高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学习,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运用体育游戏开展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运用体育游戏开展课堂教学,增强体育训练的趣味性,降低学生的训练难度,帮助学生解决训练困难。例如,在锻炼学生臂力时,可以进行挽臂拔河的游戏,将学生分成两组,两组学生向相反的方向相间站在中场上,每名学生均与对方两臂互挽,双脚前后开立,然后两组用力拉,以将对方拉过前面的边线外的组为胜。在训练学生的速度和灵巧性时,可以让学生们进行顺线迎面追的游戏,学生可以分散在排球场的任何一条线上,选一人追。游戏开始时站在中线的边上,游戏开始后追者只准向前跑,不准转身,可以顺着两线交界处前进,被追者同样只准向前,不允许转向身后跑,迎面追到后角色交换,游戏继续进行。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锻炼,体育技能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些有趣的体育游戏有效提高了小学体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