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广泛积累 善于激励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作者】 俞进和
【机构】 江苏建湖县建阳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近年来,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广泛积累,并且善于激励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积累 素材 激励 信心
一 广泛积累,丰富素材。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树立“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带领学生走向生活,勤于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同时还要求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积累写作素材。
二 善于激励,增强信心。新课程强调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作文教学的过程,包括从指导到批改,到讲评的过程,就是一种“双主体”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如搭建写作平台、实施科学评价、开放批发方式、树立写作榜样,不但能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还能把融洽、互动的师生关系自然融汇于其中。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作文是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近年来,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广泛积累,并且善于激励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广泛积累,丰富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平时,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能树立“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带领学生走向生活,勤于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同时还要求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积累写作素材。
1勤于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头”。只有留心观察生活,才能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平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大自然。春天,让学生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夏天,让学生观察风雨雷电和充满情趣的夏夜;秋天,让学生观察硕果累累的果园和丰收的田野;冬天,让学生观察美丽的雪景。同时,我还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社会生活。我经常提醒学生留心身边的新鲜事儿:社区多了些店铺,居民的衣食住行变化,周边的街道有了新景,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等等。通过留心观察,既积累了写作素材,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怀。
学生观察前,我向他们提出观察要求,要求学生列出观察提纲,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在学生观察时,我“授之以渔”,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观察的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使学生善于观察。观察后,我要求学生及时写出观察日记。像我班学生写的《游建湖双湖公园》、《春游九龙口》、《参观建湖新世纪大桥》、《神奇的五谷树》、《参观泓宇生态园》、《朦胧宝塔》等优秀作品都是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之后才写出来的。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作文。
2 广泛进行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也是打开写作大门的金钥匙。课外读物中,有许多好词佳句、格言警句值得我们牢记,也可以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体《采蜜集》,平时在课外阅读时,及时将书上的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名人轶事等摘录下来。摘录就是积累,就是储存。只有坚持摘录下去,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写作文时,才不愁没有写作素材。平时积极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要求学生坚持撰写《读书笔记》,让学生记下令人感动的场景,写下对书中人物的评价,写出自己悟出的哲理等等,并且在班级里定期进行《读书笔记》展览和评比,评出优秀的《读书笔记》供全班传阅,使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为写作积累宝贵的素材,真正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二 善于激励,增强信心
新课程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作文教学的过程,包括从指导到批改、再到讲评的过程,就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励学生,不但能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让学生享受到写作的快乐,还能把融洽、互动的师生关系片段融汇于其中。
1 搭建写作平台,满足表达欲望。课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平时,语文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搭建作文展示平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表达空间。如成立文学社团,出版文学报刊。文学社团的成员正常参与文学采风活动,积极撰稿,积极投稿。班级可以成立手抄小报兴趣小组,这些手抄小报可以根据节日、活动相机安排,让学生策划、编辑、制作。教师应经常推荐学生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满足学生的表达需求。
2 实施科学评价,培养学生习作兴趣。人们常说:“一句赞美的话,能温暖一个冬天。”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恰当的词语、一个准确的标点、一句精彩动人的话,甚至誊写工整美观的字体,我们应该积极实施科学评价,以饱含激情和希望的语气肯定学生作文中的成绩,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他们的不懈努力,委婉地指出不足,促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位著名作家在给他的小学语文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我至今还记得您说过我会成为作家,是您在我的作文评语中的话让我做起了作家梦。没想到现在梦想成真了。”这就是作文教学中实施科学评价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3 尊重学生劳动,改变批改方式。新课程标准强调“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得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新课程标准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我认为应该尊重学生的劳动,开放批改的形式,改变单一的教师单独批改的模式,采取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批改、学生自评自改、同桌互评互改、全班讲评共改等方式。在作文系批改中遵循“多就少改”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为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喝彩,对于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互相讨论,耐心启发,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性意见,从而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交流,把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落到实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4 树立写作榜样,追求写作进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讲评课上,我常常让写得好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使其他学生产生仰慕之情;常常表扬一些中下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使他们充满自信;还和邻班结成队子,派本班有写作特长的学生去邻班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增强班级荣誉感,把班上的优秀作文张贴在宣传橱窗或班级墙报栏里,为大家树立榜样,供大家学习。经常这样做了,学生时时感受到榜样所带来的激励力量,从而在榜样的带动下,追求全体同学写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广泛积累素材,善于激励学生,就一定能培养学生浓厚的作文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积累 素材 激励 信心
一 广泛积累,丰富素材。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树立“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带领学生走向生活,勤于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同时还要求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积累写作素材。
二 善于激励,增强信心。新课程强调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作文教学的过程,包括从指导到批改,到讲评的过程,就是一种“双主体”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如搭建写作平台、实施科学评价、开放批发方式、树立写作榜样,不但能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还能把融洽、互动的师生关系自然融汇于其中。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作文是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近年来,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广泛积累,并且善于激励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广泛积累,丰富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平时,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能树立“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带领学生走向生活,勤于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同时还要求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积累写作素材。
1勤于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头”。只有留心观察生活,才能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平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大自然。春天,让学生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夏天,让学生观察风雨雷电和充满情趣的夏夜;秋天,让学生观察硕果累累的果园和丰收的田野;冬天,让学生观察美丽的雪景。同时,我还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社会生活。我经常提醒学生留心身边的新鲜事儿:社区多了些店铺,居民的衣食住行变化,周边的街道有了新景,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等等。通过留心观察,既积累了写作素材,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怀。
学生观察前,我向他们提出观察要求,要求学生列出观察提纲,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在学生观察时,我“授之以渔”,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观察的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使学生善于观察。观察后,我要求学生及时写出观察日记。像我班学生写的《游建湖双湖公园》、《春游九龙口》、《参观建湖新世纪大桥》、《神奇的五谷树》、《参观泓宇生态园》、《朦胧宝塔》等优秀作品都是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之后才写出来的。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作文。
2 广泛进行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也是打开写作大门的金钥匙。课外读物中,有许多好词佳句、格言警句值得我们牢记,也可以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体《采蜜集》,平时在课外阅读时,及时将书上的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名人轶事等摘录下来。摘录就是积累,就是储存。只有坚持摘录下去,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写作文时,才不愁没有写作素材。平时积极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要求学生坚持撰写《读书笔记》,让学生记下令人感动的场景,写下对书中人物的评价,写出自己悟出的哲理等等,并且在班级里定期进行《读书笔记》展览和评比,评出优秀的《读书笔记》供全班传阅,使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为写作积累宝贵的素材,真正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二 善于激励,增强信心
新课程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作文教学的过程,包括从指导到批改、再到讲评的过程,就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励学生,不但能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让学生享受到写作的快乐,还能把融洽、互动的师生关系片段融汇于其中。
1 搭建写作平台,满足表达欲望。课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平时,语文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搭建作文展示平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表达空间。如成立文学社团,出版文学报刊。文学社团的成员正常参与文学采风活动,积极撰稿,积极投稿。班级可以成立手抄小报兴趣小组,这些手抄小报可以根据节日、活动相机安排,让学生策划、编辑、制作。教师应经常推荐学生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满足学生的表达需求。
2 实施科学评价,培养学生习作兴趣。人们常说:“一句赞美的话,能温暖一个冬天。”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恰当的词语、一个准确的标点、一句精彩动人的话,甚至誊写工整美观的字体,我们应该积极实施科学评价,以饱含激情和希望的语气肯定学生作文中的成绩,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他们的不懈努力,委婉地指出不足,促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位著名作家在给他的小学语文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我至今还记得您说过我会成为作家,是您在我的作文评语中的话让我做起了作家梦。没想到现在梦想成真了。”这就是作文教学中实施科学评价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3 尊重学生劳动,改变批改方式。新课程标准强调“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得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新课程标准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我认为应该尊重学生的劳动,开放批改的形式,改变单一的教师单独批改的模式,采取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批改、学生自评自改、同桌互评互改、全班讲评共改等方式。在作文系批改中遵循“多就少改”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为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喝彩,对于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互相讨论,耐心启发,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性意见,从而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交流,把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落到实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4 树立写作榜样,追求写作进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讲评课上,我常常让写得好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使其他学生产生仰慕之情;常常表扬一些中下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使他们充满自信;还和邻班结成队子,派本班有写作特长的学生去邻班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增强班级荣誉感,把班上的优秀作文张贴在宣传橱窗或班级墙报栏里,为大家树立榜样,供大家学习。经常这样做了,学生时时感受到榜样所带来的激励力量,从而在榜样的带动下,追求全体同学写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广泛积累素材,善于激励学生,就一定能培养学生浓厚的作文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